“微”时代信息传递的新革命

2013-04-29 00:44曹祎遐何勰
上海信息化 2013年9期
关键词:微信时代信息

曹祎遐 何勰

“你的微博号是什么?”“今天你织围脖了吗?”“我是你的粉丝,你关注我了吗”……如果你不知道这些说的是什么,那你就“out”了。简简单单的140个字,一幅美美的照片,一段感人的视频,一首悠扬的音乐,就可以记录你每天的心情,这就是微博赋予每个人的共享交流平台。随着2009年新浪微博的正式上线,这个“舶来品”在短短4年时间内如燎原之火迅速席卷了整个神州大地,可以说,以微博为代表的信息传递工具将我们引领进一个新时代——“微时代”。

微博,这个“微时代”的典型产品,是一个十分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新生事物。未来有四个方面的颠覆技术将会对我们的环境起到重要影响,包括物质加工、物质传递、信息加工和信息传递,信息传递就是其中关键的一方面。时至今日,用户每日所发微博量超过一亿条。微博走红之后,各种“微”字当头的新鲜事物不断涌现。微小说是微博衍生的一种典型应用,以微博形式发表的微小说不仅具有短小精悍、语言简洁、结局出人意料等特点,还具有随时与读者进行互动的特征,作者能够非常轻易地从读者留言中及时得到反馈,用不超过140字的小故事,令读者回味无穷。文学创作与微博这个强大网络社交平台所实现的完美融合,使个人灵感、创意有了更广泛的分享途径和碰撞机会。

除了微小说之外,微电影无疑是“微时代”的另一亮点。微电影之“微”在于:微时长、微周期、微投资,以其短小、精练、灵活的形式风靡于互联网。微电影突破了传统电影“高高在上”的姿态,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小人物、小细节或是虚构情节等方面。不需要专业的设备和演员,仅是紧凑的情节及贴近生活的镜头,就足以使其风靡。更加直接的证据就是越来越多的广告,也已经向着微电影的模式发展,例如“益达”酸甜苦辣的广告以及“三得利”啤酒广告等。同时,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微公益,也逐渐受到大众关注。更有随想随走的微旅游,用时尚配饰装点的微时尚等各种“微”产物。

“微”字大行其道

众多“微”字产物共同组成了“微时代”这个整体,它们从各个方面反映出“微时代”的共同特征。

拥有广阔受众群体。以微博为例,根据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发布的《2012中国微博蓝皮书》称,微博用户总量约为3.27亿,其中19岁以上用户占88%以上。在微博这个平台中,不论你是律师、公务员,抑或是老师、学生,都能寻找到自己的定位,释放自己的“微”能量。正如在日常生活中,你总能发现男男女女们使用手机刷新微博,用短短一百多字的语言描述着自己的生活。

信息传递更加迅速。“若想知道中国正在发生什么,请上微博”,这并不是宣传口号,它陈述的是一个现状。与传统传播方式(如电视、广播、报纸等)相比,微传播与传统传播在很多方面都形成了鲜明对比。微传播改变了大众传播的传播方式,从原来的定点、定时收看的传统模式,转变为随时随地都可以接受到第一手资讯,民众只需拥有一个信息发布终端,便可随时随地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发布出去。这个终端可以是PC、手机或者是iPad等新型移动化界面,这使得 “随时随地分享新鲜事儿”得以更好地实现。而且相较于传统传播方式而言,微传播往往能先人一步,将人们最关心的精华直接呈现在“微”民眼前。例如在2013年4月雅安发生地震的第二天,新浪微博就开通了微博寻人专栏,为远方的亲人寻找在地震中失踪的亲友;又如近年多次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也都是爆料人首先从微博这个平台进行披露的。

信息影响力更强。《新周刊》曾撰文形容微博的影响力,“如果你微博的粉丝超过一百,你就好像是本内刊;超过一千,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一万,你就好像是本杂志;超过十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一百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一千万,你就是电视台,超过一亿,你就是央视了。”这种裂变式的信息扩散能产生惊人的传播效能。无数小人物以微形态和微行动参与到传播中来,他们发出的“微能量”,最终凝聚成不可小觑的力量。郭美美的微博炫富再一次将中国慈善机构的公信力推到了旋涡中心;网曝山东潍坊许多化工厂、造纸厂、酒精厂将污水通过高压水井压至1000多米以下的水层,引发关于地下水污染的全国性关注与反思;长春偷车贼掐死随车婴儿,触发了关于道德的一场大争论……微传播成为一场全民参与的传播,快、易、广的特征使其影响力越来越大。一些出名博主的粉丝都以千万计,在此基数上即使只有极少数粉丝转发,其强大影响力也自不待言。

信息题材变得更加广泛,角度也更加多样。不仅囊括了传统电视、报纸、官方微博等对当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生等方面问题的客观分析、解读以及评价,同时也包含了以个人、家庭的感性角度去认识、分析身边发生的事情。人们可以畅快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大到对国家政治、经济方针的见解和建议,小到对家庭、生活、友情、爱情等鸡毛蒜皮小事的“吐槽”,都可以和朋友家人及粉丝们共享,题材范围之广可谓无所不包、无所不涉。这种自由、灵活、多变的选材模式,也使得“微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

人们的交互模式更加多元化。无论是早已成熟的微博,还是现阶段受到热议的微信,抑或是微电影等,他们的一大特色就是能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微”友进行交流,而连接彼此的纽带或许是你的一个微博状态,一篇微小说,一个电影小作品,甚至仅仅是“摇一摇”你的手机。

微动力拓展广天地

伴随着正式进入“微时代”,人们的生活正发生着巨大改变。大多数人的生活由微博、微信开始,又以微博、微信结束。清晨一睁眼就拿手机打开微博,查看私信,发布状态,回复留言;上班的路上,看微小说或微电影;上班中和同事、朋友用微信交流;晚上浏览政府的官方微博,进行评论或转发。而在一天的工作后,能够拾起一本厚重书籍、细细品味其中细节的人越来越少,不少人转而浏览寥寥数语但情节、人物塑造亦很出彩的微小说。与微小说同样受到欢迎的是十多分钟、情节发展紧凑的微电影,快餐式的“微生活”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城市中的每一个人。

有人曾经统计,一种传播媒体受众普及到5000万人,广播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互联网用了4年,而微博只用了仅仅14个月。这样的速度,多少让人措手不及。是什么让它能这么迅速地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并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呢?

首先在技术层面上不得不提到的就是科技进步。电子产品功能不断多样化,为进入“微时代”提供了最基本的技术保障。当手机首次进入寻常人家时,何曾想到20年后的今天,手机功能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单纯的电话功能,到如今集电话、上网、摄像、拍照、电子商务于一体的移动电子设备。电脑也从原先的庞然大物,发展到了家用PC电脑,以及现在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更加轻便的设计正好迎合了多元化需求。而不论是微博、微电影,或是微信、微时尚、微公益,承载这些的主体就是手机与电脑。正是这些改变,为“微”产物的诞生,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技术支持,并且伴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愈渐成熟,从最先的1G网络技术,到现如今的3G网络全覆盖、4G网络初试,都为“微时代”添砖加瓦。

此外,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信息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深知,人们已经从以往被动地获得信息,转变为主动获取信息,甚至是发布信息。信息的快速传播、简单获取,正好符合当今的快节奏生活。正是由于“微”产品贴近生活的特性,使得人们能够有选择地截取所需信息。如今在人们的观念中,更希望寻找到能够体现个体价值的地方,由于拥有了低成本的“微”平台,社会中的每个“微”个体都无需被他人领导着前进,可以自我发声、自我管理、自我站立。在“微”信息时代下,芙蓉姐姐可以和章子怡共舞,“三轮哥”能与郎咸平讨论世界经济,草根也能如精英一样展示自己微弱但不容忽视的力量……

“微时代”象征着个体时代的来临,社会由个体组成,个体是历史中最真实的存在。要想每个人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平台,那么以微博、微信、微访谈、微电影为载体的微生活,恰好可以成全无数个体。它们因为小而可以为大多数人所拥有,因为小而不会挤压其他个体的生存空间,因为小而随时能够开花结果。有了属于自己的平台,每个人都会从旁观者成长为参与者,或许草根的声音不如名家那么响亮,但他们也可以出场、亮相、发言,将自己的身影投射到历史的帷幕之上。

最后,巨大的潜在商业价值也是“微”产物受欢迎的原因。“微时代”到来之前,优质的媒体资源基本上被电视台、广播台、报纸、杂志、门户网站等牢牢垄断,企业重大营销活动基本上只能借助上述媒介平台进行推广。然而,拥有天然媒介禀性的微博一出现,便已显示了对传统媒介所形成的巨大冲击。微博以其现场播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的方式,使得资讯传达更为及时、迅速、全方位,俨然成了众多网民获取资讯的第一阵地。

一旦企业发布的微博资讯非常有“价值”,很可能被众多粉丝自动自发转播,就如同核裂变式地扩散、蔓延,由于覆盖面广,容易将资讯传递到企业潜在的客户群。在企业微博中,每一个粉丝都可成为一个小小的广播电台,将企业发布的广告与信息不断传递。传统模式下,老客户帮忙拉拢新客户,尽管还给予一定的激励措施,实际操作起来却不太容易;而微博的一个简单转发,就可能实现,微博这种裂变式的强大传播特性,传统媒介确实难以企及。

“微时代”中的信息传递主体虽然显得微小、微弱,但集合起来就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舆论力量。在不久的未来,各种新型的“微”产物将会涉及社会的每个角落,“微”信息传递的新革命不仅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甚至会像“蝴蝶效应”一般影响整个世界。

猜你喜欢
微信时代信息
订阅信息
微信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微信
微信
展会信息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