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诊法

2013-04-29 20:55邓远东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3年9期
关键词:脉象邪气五脏

邓远东

【中图分类号】R19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9-28-03 诊法就是诊察疾病的方法。中医学的诊法,是运用望、闻、问、切四诊,系统地探求疾病的有关情况,从而为临床辩证施治提供依据。《内经》中有关诊法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但归纳起来不外是望、闻、问、切四个方面。

四诊在临床上各有其独特的作用,但必须有机地结合,把四诊所获得的材料,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决不能把其中某一种诊法独立看待,否则,就容易造成诊断上的错误。

原文: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①,视喘息②听声音,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③,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词解:①"审清浊而知部分":"清浊",指色的清明浊暗。"部分",指病的所在部位。

②"喘息":这里作呼吸气息讲。

③"权衡规矩":是形容四时正常的脉象("春应中规,言阳气柔软如规之园也;夏应中矩,言阳气强盛,如矩之方也;秋应中衡,言阴升阳降,高下必平;冬应中权,言阳气居下,如权之重也")。

释义:本节说明在诊断上辨别阴阳,以及四诊合参的重要性,一切疾病在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症状,是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但总的概括起来,不外是阴症和阳症两大类型,所以无论望色切脉,都应首先分清阴阳属性,辨明两类不同性质的疾病。例如病人面色鲜明的,一般病在阳分,常见于热症、实症。病人面色晦暗,一般病在阴分,常见与寒症、里症。临床表现的各种脉象,也有阴阳之分,如浮脉为阳,沉脉为阴;洪大为阳,细小为阴;滑脉为阳,涩脉为阴;数脉为阳,迟脉为阴等。辨脉的阴阳,可以作为判断表里、寒热、虚实的佐证。在进行望诊时,也要和闻诊结合起来,比如对喘息患者的诊断,既要通过视诊观察病人呼吸时的体态动作,还要结合听诊,了解喘息声的高低、粗细,这样就可以进一步辨别病情的虚实,后世医家曾经有这样的分析:"喘粗气热为有余,喘促气寒为不足,息高者心肺有余,息弱者肝肾不足",说明诊察病人呼吸的浅深和声音的强弱,对于判断正气的盛衰,病因和病位所在,是有一定临床意义的。"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生",是说以诊察四时脉象的正常与否来推测内脏的病变,即是在切脉时,要结合四时气候变化相反,说明这是机体与外界气候不相适应的表现,这种诊断方法,特别是对年老体虚的患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次对脉诊方面又提出要分候尺寸部位以诊察阴阳的盛衰。辨别浮、沉、滑、涩以了解疾病的表里虚实,这是诊脉中的基本要求,以上说明诊治疾病必须从各个方面进行诊察,四诊必须有机结合,才能全面了解病情,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原文:五虚死,五实死。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①、闷瞀②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火。泄利前后③饮食不入,此谓五虚。其时有生者何也?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④则实者话,此其候也。(素问王机真脏论)

词解:①"前后不通":指大小便闭阻不通。

②"闷瞀":即胸中窒闷,眼目昏花。

③"泄利前后":指大便泄泻,小便失禁。

④"得后利":指二便得通。

释义:本节论述虚症实症的鉴别和预后的良恶。正气虚以致五脏俱虚,邪气盛以致五脏俱实,这种五脏俱伤的病变,当然是较为严重的。但是否必死,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脉盛有利,是邪气实于心的表现。皮肤壮热,是邪气实于肺的表现。腹中胀满是邪气实于脾的表现。相反,脉细无力,皮肤作冷,饮食不入,二便泻利,呼吸气短,是属五脏俱虚的表现。五虚或五实俱见之所以断为死候,其意义不局限于具有上述见证,而在于病虚者,已经到了正气衰败已极,病实者已经到了邪盛正衰,最为严重的阶段,因而救治较难。但是,预后的良恶,还要根据下述情况来进行判断,就虚症来说,如果胃气未败,可以进饮食,下利何止,则五脏就能取得后天的资养,因而病情也会好转。就实症来讲,如果得汗出,大小便通利,则病邪就能从表里外泄,预后亦属良好。

原文:黄赤为风,韦黑为痛,白为寒,黄而膏润①为脓,赤甚者为血痛,甚为挛,寒甚为皮不仁,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②,以观成败,察其散抟③已知远近,视色上下④以知病处。

词解:①"膏润":即油润的意思。

②"泽夭":指颜色的润泽和枯槁。

③"散抟":"散"是指色泽散而不聚。"抟"是指色泽聚而不散。

④"视色上下":上线指气色显现在颜面的部位。

释义:本节说明五色主病与察色的关键。黄赤色多为风邪在表为兼湿热的表现,若湿热相蒸,也可出现黄赤色。韦黑色多在寒凝气阻,血液瘀滞时出现,由于气血瘀阻,则产生痛感。寒病多见于阳虚,阳虚则气血不能荣于外而出现白色,所以"白为寒"。黄而油润,是肉腐血伤,邪毒将溃的化脓表现,赤甚者近于紫,色紫多为血瘀,故主留血作痛,若病在四肢,痛甚则血液瘀阻更甚,故筋脉失养而为拘挛。寒甚则气血歇缩,达于皮肤者少,因之肌表失于濡养,故麻木不仁。由于疾病的变化不同,病人的神色也会出现异常的变化,医生在进行望色时,主要观察病人面部颜色所反映出的不同现象。色显明者为浮,主病在表。色隐晦者为沉,主病在里。所以宙察颜色的浮沉,可以测知疾病的浅深。色和泽是不可分割的,色光泽而明润,这是五脏精气内充的表现,故虽病勿治。反之,天而不泽,这是五脏精气衰败的症象,不论病之新久,总是属于危候。所以观察颜色的润泽和枯槁,可以知道疾病预后的好坏,这是辨色的关键。色淡而稀疏者为散,主病近而邪气未聚,色深而壅滞者为抟,主病久而邪气深结,所以从病色的散在和抟聚,可以观察病程的长短,气色反映在颜面部位有上下之分,一般色在上者病在上,色在下者病在下,故辨认气色的上下,可以帮助了解病变部位的概况。以上主要说明五色的诊察方法,也可以说是望色的总纲,这是前人的经验总结,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原文: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恃寸口,何病能中。(素问征四失论)

释义:本节说明问诊的主要范围及其重要性。病人的自觉症,以及发病情况,只有通过病人的主诉才能全面了解,故询问病人以探索病情,是诊断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问诊的范围很广,不仅要了解病人闲着的症候,还有了解病人起病的情况,这对于探求病因,判断疾病是有很大帮助的。比如病起急骤,体力未衰者,多属外感实证。反之,病起缓慢,神眷食少者,多属内伤虚症。同时,对病人的精神因素,以及饮食起居方面等情况,都必须进行仔细的了解,因为精神因素的过度刺激,饮食起居的失调等原因,均可导致许多疾病的产生,有关上述情况,如果不经详细询问,对整个病情进行全面了解,单独依靠切脉辨病,就不能真正掌握病情,得出正确的结论,这充分说明问诊的重要性。

原文:五脏之所生,变化之病形,何如?谓其脉之急、缓、大、小、滑、涩,而病变定矣。

释义:脉搏的形成,与心脏是有极大关系的,但五脏之气,无不通于血脉,所以五脏一旦发生病变,便能影响气血的活动,反映出不同的脉象。在本节经文中,较为系统地提出了急、缓、大、小、滑、涩六种具有代表性的脉象,作为辨别病脉的纲领,这在临床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缓、急、大、小、滑、涩六脉,是临床比较常见的脉象,现将所主的病症,大致分析如下:

缓脉是一息四至,往来和缓。但缓脉有和缓、怠缓、纵缓的区分,和缓是从容柔和,不疾不徐,它表示气血未乱,胃气尚佳。怠缓则有松弛、懈怠之感,多因脾胃为湿邪所困,气机被抑所致。纵缓则脉缓大而有力,是阳气有余的表现,所谓"缓者多热",即是指这类脉象。

急脉是指脉势紧张有力,多属弦紧之类的脉象。急脉多主寒主痛,所谓"诸急者多寒",寒性收缩、凝滞,寒邪与正气相抟,故脉搏紧张有力,如转索之状,坚搏抗指,由于寒凝气滞,故发病多见疼痛。

大脉是脉来盛大,类似洪脉,大为阳气有余指象,阳有余刚气实而热盛,故大脉多见于热病,若脉大无力,重按空虚,又属阴血不足,所谓"大者多气少血",即属此类。

小脉是应指细小,因气血不足,无以充盈于脉,故见此类脉象。脉形细小,按之无力,均属虚候,见于阳部者为阳虚,见于阴部者为阴虚,三部俱见为气血两亏,所谓"小者气血皆火"。

脉滑是往来流利,应指圆滑,是气血俱盛的表现。凡痰多,食滞,或热邪盛实,均易见到此类脉象,所谓"滑者阳气盛,微有热",若妇女无而见滑脉,应注意是否有孕,健康人见滑脉,是气血充盛的表现,不属病脉。

涩脉来去艰涩不利,并见迟细而短之象,或见于血少于津枯,或见于血瘀气滞,前者是因血少而不能濡润经脉属虚症,后者是因血行不畅而脉来艰涩属实证,所以临床上应强调脉症合参。

原文:凡治病,察其形气泽,脉之盛衰,病之新久,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已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

释义:本节主要从形气色脉各方面来论证疾病预后的好坏。病人形体的盛衰,正气的强弱,色泽的润枯,脉象的虚实,以及发病的新久等,都是医生在诊断上必须注意的问题,而且还要把几者之间的关系结合起来,才能正确认识疾病的机转,这是中医诊断方法中具有整体观念的特点,经文指出,形体和正气相称者易治。形与气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形气相称,这是正常的,反之,如果形体虽盛,但正气虚衰,出现呼吸短迫,气息不平,这属于危候。又如形体消瘦,兼见胸中气逆胀满,出现呼吸喘促,这也是一种反常现象,形体和正气不相称,都是属于难治的病症。从色泽来看,属于五脏精气的外在表现,五色不拘何色,都以明润为佳,所以有病而气色润泽鲜明的,说明脏气未衰,比较容易恢复,如果色泽枯槁晦暗,说明脏气衰败,预后多为不良。从脉象来讲,如脉搏若而和缓流利,表示有胃气尚健,虽病也易与救治,但必须及时治疗,以免病情久延,耗伤正气。如果脉象与四时的气候变化不相应,反而出现相反的脉象,比如夏脉应浮大而反沉细,冬脉应沉细反浮大,这些都是属于反常的现象,表示生机已乏,失去对外在气候的适应能力。但是在临床上应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不能机械地看待,又如脉来紧急有力,没有缓和状态,说明邪气盛而胃气已败,病情必然日益加重,这些都是前人在长期实践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在临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脉象邪气五脏
《神农本草经》对“邪气”的认识
基于时间序列和时序卷积网络的脉象信号识别研究
失眠与五脏
黄帝内经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下)
黄帝内经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上)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别轻易拔罐刮痧
105例弦脉的“计算机脉象仪”脉图参数分析
《黄帝内经》的五脏俞穴与消渴相关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