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公交百年嬗变

2013-04-29 17:54周玥
大武汉 2013年9期
关键词:电车武汉市公交车

周玥

“……大门右侧有曲尺形大园地适于停车,可停车二十辆,门房后改建整洁、坚固之车夫宿舍七间。”这是1929年1月24日《湖北省政府公报》的内容。

将文中描述的地方还原,就是现在沿江大道原俄国领事馆旁的广场,84年前的公交车,就停放在这里。时间如沙漏,弹指一挥间,匆匆就是一个世纪。

1929年2月10日,当武汉历史上第一辆公交车——1路车驶上街头时,人们不会想到80多年后的今天走出家门,8分钟500米内就能到达最近的公交站点,300余条公交线路、7000多辆公交车穿行三镇,往来如梭。

公交航母改变交通格局

武汉交通系统以公交为核心,与地铁、长途客运、出租、轮渡等多种交通无缝衔接,形成快速、便捷的立体式公共交通格局,这在全国也属少见。

这一切的形成要追溯到11年前。2002年6月20日,经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批准,市公共汽车总公司、市电车公司、市轮渡公司、市出租汽车公司、市汽车轮渡管理所、市公共客车厂,组建成立了武汉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3年4月25日,武汉市公交集团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这也意味着一艘“公交航母”正式启航,武汉公交格局就此改变。

截至今日,武汉公交运营线路长度已有4000多公里,线路调整300多条次,线路覆盖率90%以上。除了中心城区,江夏、新洲等6个新城区均实行了公交化改造,公共交通的轨迹甚至延伸到了鄂州葛店开发区。

2012年10月,武汉被纳入交通运输部“十二五”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15个试点城市之一,武汉公交建设驶入快车道。我们的城市正在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交通时代。

电车串起武汉三镇

就像去年底武汉开通第一条地铁线一样,1929年2月10日开通的第一条公交路线,让当年41万武汉市民大开眼界。百姓出行都靠人力黄包车、马车的过往,终于成为历史。

1路正式开通后,行驶于硚口至三元里。有很多“老武汉”三代人都常坐这趟公交,它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迁,也见证了武汉交通的兴衰更替。

当然,1958年开通的第一条电车线路同样值得纪念。

除了北京、上海,武汉是全国少数几个开通了无轨电车的城市之一。《武汉市电车公司发展志》描述:“1958年8月17日,在上海订购的电车已有两部运到汉口。车下部是浅绿色的,上部是白色的,车内有冬夏两用的活动座位……”

给电车提供动力的两条集电杆像两根辫子,许多武汉人因此管电车叫“辫子车”。武汉人对电车“掉辫子”的场景应该非常熟悉:啪地一声,一根集电杆从电线上掉下来,电车立刻瘫痪,司机心急火燎地下车把“辫子”重新挂起来。

现在电车与道路硬件提高,这种情形很少见了。电车公司供电所所长龙世光介绍:“上世纪90年代的那个时候,电车平均一天会掉200次辫子,相当于每台车每天要掉一次,现在一个月下来不到20次。”

当时能从事和电车有关的职业,是件颇有范儿的事。一位在电车公司做了33年的老员工回忆,上世纪80年代的电车司机非常吃香,他开车时,经常有姑娘主动上前搭讪。

从开线的24台到现在的48台,两根“辫子”连接起了整个武汉。

在整修汉口中山大道和改造武昌阅马场时,曾有人提议要取消1路电车线路,但经专家、市民呼吁最终得以保留,一致的观点是:电车不仅环保、节能,更重要的是它与这座城市有着近百年的情缘。它已融入到城市的血脉中,成为武汉标志之一。

7000辆公交与万名司机

有10余年公交驾龄的38路驾驶员朱伟芳,谈起10年前的情景还是历历在目:“那个时候武汉公交每台车每个月都有任务,工资不高,能拿到1500元是每个司机的梦想,每个月几乎没有休息时间。当时公交线路营收任务很重,我经常为了完成当月任务睡不着觉。”

2005年司机工资首次大涨。“10月份工资拿了1700元,每个月最少有2天休息。现在我们一线司机的工资,每个月能拿2000多,有时候超过3000元,休息时间每月6——8天。”

乘客的支持是朱伟芳坚持的动力:“曾经有台湾乘客对我的服务很满意,回台湾就发短信和我聊天,欢迎我去宝岛。去年我被评为集团标兵,真的去了一次台湾。”

不少开过二十多年公交的老司机,都经历过斯柯达和俗称“汽划子”的老解放汽油车——操作费力、噪音大,故障率高、维护麻烦。尤其怕过冬夏二季,冬天早晨不好启动,夏天容易高温开锅,叫人头疼不已。

3路电车司机徐兵对此深有体会:“以前,车厢内也没配备窗帘,夏天阳光照到驾驶室,眼睛都睁不开,烫得没地方躲,很多司机身上都被晒伤过。以前路上经常见到黑烟车,车辆跑过,车身后黑烟滚滚,刺鼻呛眼,现在一些专线车更换成混合动力车,既节能又环保。我们操作轻便,乘客也坐着舒适。”

徐兵还特别提到,这两年,集团还为每个司机发放了统一的工作服,根据季节变化,从面料到款式,春夏浅蓝衬衫,秋冬藏蓝外套,配备齐全。

在公交行业,还有一群重要却常被忽略的技工。他们是一群默默无闻的幕后人员,有了他们的付出,才可能有安全的公交。

尤其是在冬天,为了保证武汉市7000多辆公交车不受寒冷天气影响,第二天能够正常运营,武汉市10000多名公交司机每天都要小心翼翼地呵护车辆。比他们睡得更晚的,则是场站的守夜人。深夜11时,停保场里灯火通明,他们负责保养全公司所有夜间回场的车辆。

这种工作,最难熬的是冷气逼人的季节,最辛苦的则是负责暖车的人员,华海峰就是其中之一。

他的夜晚经常是这样度过的:晚上12点,清点完所有的车辆后,披着棉衣在车上打个盹,凌晨1点半,闹钟响起,华海峰再冒着寒风开始逐一发动30多台车辆,并保持怠速运转半小时。凌晨3点半,还要第二次暖车,以便让司机们接班时,可以顺利发动车辆。清晨6点,头班车顺利发出,一夜没合眼的华海峰才可以稍微轻松一下。

公交集团成立的这十年,在集团公司计划管理部部长章钢看来,发生了质的飞跃。但他也表示,武汉仍处在“公交优先”的初级阶段,城市机动化呈现高速度增长,城市交通拥堵日趋严重。在城市公交运营设施不尽完善的情况下,公交方式衔接不畅,造成了城市公交运营效率低下,制约了城市公交的发展。

另外,虽然武汉拥有公交专用道,但往往被小轿车“占领”。未来,中心城区主干道将设置高峰时段或全天候公交专用道,逐步建成和平大道、汉阳大道、鹦鹉大道、解放大道、新华路、友谊路等公交专用道。章钢预计到2015年,武汉将形成总长度120公里的公交专用道网络。

新变化 新风景

微循环公交,是今年公交的新特色之一。

由于武汉一些新小区,普遍缺乏公交基础设施,这种“3字头”车号的小型公交车,线路短,车辆行驶灵活,每条线路高峰发车间隔控制在5——8分钟。根据服务区域居民居住疏密分布设置站点。

小公交车车身比普通公交车短5米左右,线路设置也比常规公交短。小公交车还可以在小区狭窄道路上转弯调头,不需要大型停车场,且在小区内可不设终点站,循环往复营运。

今年1月开始上路的100辆微循环支线车辆,12条线路覆盖古田、金银湖、常青花园、百步亭以及南湖花园等五大社区。

在大硚口区紫润明园,此前该小区距离最近的公交站要走10多分钟,1万多居民出行不便。311路微循环公交开通后,平均8分钟发一趟车,几乎每趟车都能坐满。居民顾婆婆说,现在儿子上班的出行支出差不多能节省一半。

武汉市将在年内开通25条微循环线路,今后三年预计开行62条微循环线,衔接公交地铁,为城市公交接经续脉,市民“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

武汉新式公交候车亭将站牌与站亭合为一体,是公交系统的另一处新风景。

2012年底,全市共更新公交候车亭347座,中心城区788个公交站点都可以显示车辆到站信息。

据市公交办主任金文胜介绍,针对武汉市过去公交站命名体系不能准确反映城市建设的变化,部分公交站名存在指向不明、含糊不清、命名不规范甚至产生歧义等问题,公交办对公交站名进行了全面清理。

在综合民众意见的基础上,新站名采用了“车站所在道路名称+站名”的坐标式命名方式,并标注有地铁、医院等标识,使公交站点定位更为清晰、准确、实用。

另外,随着智能公交系统广泛运用,所有车辆均配备了GPS装置,不仅电子站牌与车载GPS智能调度系统对接,车辆何时到站,也能第一时间实时发布。现在,市民在公交站亭候车只需查看车辆到站情况便可知晓行车状况。

2017年以前,武汉还将基本建成以轨道交通、BRT(快速公交)等大运量快速公交为骨干,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公共汽电车为主体,出租汽车等其他交通方式为补充的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

近日,武汉将规划编制新的城市地面公交系统,现代有轨电车将取代部分公交车。市长唐良智要求,成立联合课题组,全面研究武汉地面交通系统,合理布局常规公交车与有轨电车线路。其中雄楚大街BRT已于去年开工,预计2020年,武汉将建成8条BRT,总长193公里。而公交都市的各项服务系统也将随着这些越发完善。

猜你喜欢
电车武汉市公交车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你们认识吗
基于Baja电车点线面动态仿真转向设计
武汉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成功举办
小电车,大问题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最早的电车用马来牵引
公交车上
公交车奇妙日
城里的公交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