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满凤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 课程标准 》)指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生成过程的体验。”体验,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亲历某件事而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体验是学生自主建构的前提,能力生成的基础。学习只有让学生亲历体验,才能有对活动的探究,才能有效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数学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体受动的过程,而是一个主体对自己感兴趣的且是现实性主题的探索与发现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着力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1.在实践操作中体验,让学生自主建构
“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是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一句醒目的格言,也是我在教学中感受最深的体会。《 课程标准 》倡导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数学,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只有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讨论、实验、尝试,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建构。通过这么一个过程,不仅使学生主动地认识数学,而且让学生掌握、发现、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真正体验数学学习过程。例如,“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概括起来很简单,就只有一句话“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但这句话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有困难的,只有通过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学生才能深刻感悟到怎样的三根小棒能够围成三角形,怎样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用小棒摆图形,1个,2个,3个…… 一共用几根小棒的加法算式,都是加数相同的算式。我让学生写许多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算式越写越长,终于学生不耐烦了,这时引出一种更简便的乘法。通过操作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
2.在交流辩论中体验,让学生自主建构
俗话说:话越说越清,理越辩越明。课堂上我们要让学生多说。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回答问题没有说完整时,会听到教师很客气地说:“你的意思我听懂了,是……”在这里学生的“说”不是为了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而仅仅是个楔子,无非是引出教师心中的结论罢了。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人总是借助语言把获得的感觉、知觉、表象加以概括,形成概念、判断,进行推理;通过语言表达来调节、整理自己的思维活动,使之逐步完善。我经常利用课堂交流辩论,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辩论是一种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我在教“除法的初步认识”时,引出用除号表示平均分,于是学生都能理解12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个,可以用除法12÷2=6(個)表示。而12个苹果,每6个分一份,可以分几份?用除法表示,学生就有意见了,有学生说:“老师,你不是说除法就表示平均分吗?这里可没说平均分啊。”“这句话里有平均分的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每6个分一份,就是告诉我们每份一样多,而每份一样多就是平均分,不信你就摆一摆看看。”不服气的孩子拿出小棒一摆,每份一样多,没话可说了,这就是平均分,辩论中理解了除法的另一层含义。以后看到每份是几,都会说是平均分的事。记得听吴正宪老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吴老师在讲完分数的产生及概念后,为巩固概念,强调分数概念中的“平均分”,设计了一道判断题:“把一张圆纸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占。”结果学生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有的说这句话是对的,有的说是错的。吴老师没有简单地做出评判,而是组织学生进行了辩论。当时的印象就相当深刻,被她的教学智慧深深折服。教学中遇到意见不统一时,不做简单的判断,适时组织一场辩论,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还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在实践应用中体验,让学生自主建构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去,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这样,学生就能在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很好地体验到数学知识的产生。例如在教学完“利息的计算方法”后,可以让学生到银行去存钱,亲身体验存钱的过程;选择适当的存款方式,如何填写存款单,如何计算利息,等等。这样学生就能在存钱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深刻地体验到数学知识的产生。在“认识人民币”后,让学生和家长做换钱游戏,在换钱游戏中理解人民币单位之间的进率。让学生自己尝试购物,去读懂商品上的标价,去给自己买的商品付钱,去算一算应该找回的钱数。在教学《 认识钟表 》一课后,让学生制定自己的作息时间,培养珍惜时间的好习惯。认识“数对”,设计找位置的游戏,亲身体验数对表示的含义。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实现这些要求,虽然有多种途径,但最基本的是从学生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在活动中体验数学乐趣,体验生活、体验自主、体验方法、体验创新、体验成功,从而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作者单位:永安市第二实验小学,福建 永安,36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