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踏入南通纺织博物馆,开始一段关于纺织的奇妙旅程。7000年前的茼麻绳和草绳子,最原始的织具——骨针,最早的纺织企业股票——大生股票……观看的是纺织珍品,回味的是源远流长的纺织历史。
南通纺织博物馆业务部主任李宜群介绍,馆内现有各类藏品12000余件,包括古近代纺织、服饰产品、大生纺织系统史料、大生机器群、南通地区传统工艺土布和手工棉纺织工具及各类当代中国纺织企业的国家、省、市级优质产品等。
藏品来源主要有四个途径:一是通棉一厂、三厂等本地纺织企业及全国各地纺织企业和民间个人捐赠,二是社会征集,三是南通市纺织控股公司等上级机关拨交,四是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南通博物苑等调拨、支援、换拨。
从垃圾堆里抢救回来的珍品
“在众多珍贵藏品之中,‘厂儆图与翁同龢对联可算得上是纺织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南通纺织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姜平徐徐道来,当年他曾参加藏品的征集工作。
“厂儆图”是张謇先生在大生纱厂建成后请画家绘制,共有4幅,表现了当时大生创业的艰难曲折。张謇恩师翁同龢为庆贺大生纱厂正式投产,题写对联:“枢机之发动乎天地,衣被所及遍我东南。”“厂儆图”与翁同龢对联原均挂在大生纱厂公事厅内。
1985年的某一天,纺织博物馆接到当时通棉一厂(文革后大生纱厂改名国营南通棉纺织一厂)员工李伟君的电话。他在倒垃圾时发现几幅字画,捡起来一看竟是“厂儆图”与翁同龢对联!他知道这“垃圾”的价值,于是捡回来并联系纺织博物馆保管。当时纺博筹备处副主任刘卫东立刻请了一辆三轮电动车去取。
“李伟君是南通纺校毕业,参加过《近代南通土布史》史料的征集,因而有这样的眼光和觉悟。他救了这四幅画和一幅对联,对南通纺织业的贡献不可小觑。”姜平由衷慨叹。
由于史料受潮,纺博工作人员专门派人送到南通博物苑进行装裱。其中一幅“厂儆图”已残缺不全,便请南京博物苑根据内容进行修复。开馆之后,纺博又请南通国画院的专家对“厂儆图”和对联进行复制。
如今,在纺织博物馆能看到两件文物的复制品。真品归大生集团所有。
借展十年的一级文物
1986年至1995年期间,纺织博物馆曾设专柜展出国家一级文物——马王堆出土的汉代丝绸代表性纹样。纹样包括信期绣、乘云绣、菱纹罗、起绒锦等,其中起绒锦是我国至今发现最早的起绒织物,表明当时已出现了复杂的提花技术。
姜平还记得,当年他带着介紹信以及有纺织工业部、国家文物局盖章的全国征集函来到了湖南省博物馆,他的任务是征集马王堆出土的丝织品。他向当时的副馆长傅举友详细介绍了南通纺博的筹建情况,强调了“中国第一所纺织博物馆”的概念,并告知纺博第一展厅承担介绍中国纺织史概貌的主题,傅馆长当即将姜平带到藏品部,郑重吩咐工作人员找出具有代表性的丝织藏品。“傅馆长当时还对我说,天津市博物馆来借展马王堆藏品,谈了十年都没成功,但是南通纺织博物馆我们一定支持,因为这是中国唯一的一所纺织博物馆。”
三天后,湖南省博物馆派专车将姜平和挑选的丝织藏品送到火车站,并将包好的藏品交由列车乘务警保管,“他们再三强调,藏品一旦丢失会引起国际轰动。他们吩咐乘务警到站后送我下车,并嘱咐我不能耽搁,一定要马上回南通。”回忆起这段往事,姜平仍旧有些激动。
当年有幸一睹文物风采的人们至今记得,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的那些残片色彩十分鲜艳,令人惊叹。这批宝贵的汉代丝绸代表性纹样在南通纺织博物馆展示了十年,后归还湖南省博物馆。
最具地方特色的纺织藏品
南通是“四大土布之乡”之一,纺织博物馆较全面地收藏了南通地区传统工艺土布品种和手工棉纺织工具,其中各类手工纺织染工具100余件,各种土布100余件。这些工具和土布品种是馆内的特色藏品,现已濒临绝迹。
在筹建南通土布展厅时,纺博派征集组到南通郊区兴仁、横港等地征集纺纱锭子、纺纱车、纺纱织布机、蓝印花布、格子布等。他们还在报纸上刊登征集广告,有热心市民将物品送过来,有人打电话联系工作人员上门去取……工作人员将收集来的物品细致分类,并登记物品、品种、捐赠日期、捐赠者姓名等信息。
当年参与其中的业务部工作人员陈兰芳记得:“当时为了找芦菲花格子布,我们专程到如东挨家挨户地打听寻找,那时一卷布是三丈二尺,我们好不容易找到几尺布,也兴高采烈地拿回来。有时候遇到某样东西人家不愿给,就耐着性子三番五次上门跑、做工作,想方设法要过来。”
2000年,南通土布展厅改造,对陈列品进行更新。这一次,李宜群也参与了土布征集。“我当时到海门、如东征集,坐大巴车然后乘小三轮车到乡下,同样品种的土布做的鞋底、鞋垫、袍子等全都搜集过来。有时候先到联系人家里,再通知左邻右舍,有合适的东西就送过来大家一起看,再进行挑选。”
为了复原手工土布的工艺,1986年纺博曾聘请民间纺织老艺人在农舍田园区进行演示。想象老人悠然而坐摇轮引线的场景,耳畔响起机杼吱呀声,仿佛置身于家家纺纱、户户织布的苏北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