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闵
南通纺织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纺织专业博物馆。上世纪80年代中叶,它的开馆被列入当年中国纺织工业十二件大事之一。这座 “纺织大观园”,曾名扬海内外,一度成为引领新时期中国博物馆发展的风向标。
渊源:南通纺织 声名赫赫
1979年秋天,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筹备会在南通召开。著名古人类学、考古学家裴文中教授等众多专家学者齐聚江海大地。就是这次重要的会议,提出了建立南通纺织博物馆的设想。
南通市文博协会学术研究委员会主任凌振荣参加了那次会议。他说,当时正值改革开放之际,中国博物馆类型比较单一,以历史博物馆居多,博物馆领域正在酝酿着一个大发展。南通纺织博物馆是专业性的行业博物馆,有助于打破长期以来博物馆单一的局面,它的创建顺应了历史的潮流。
为什么南通具备建立中国第一座纺织博物馆的资格?纺博副研究馆员姜平认为,南通是我国著名的纺织之乡、文博之乡,也是近代民族纺织工业的策源之地、中国博物馆事业与纺织高等教育的诞生之地。如果没有这样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积淀,中国第一家纺织博物馆不可能诞生于南通。
纺博老工程师宋正权也表示,南通有着深厚的纺织的根基,这是纺织博物馆建立的土壤。年届90的他,是土生土长的南通人。每当他回忆往事时,脑海中都两个生动的场景。年幼时他徒步去狼山游玩,一路上都能听到织布机发出的“咔、咔、咔”的声音,家家户户都有织机,都在忙忙碌碌地织布;南郊的土布市场,到处都是买布卖布的人们,有的肩上扛着布,有的人背上背着布,还有的人用小车推着布……这是南通当时的一景。
南通人周国兴,北京自然博物馆研究员,曾在其所著的《時光倒流一万年》一书中这样写道:“手工纺织的南通棉布在历史上素负盛名,而发展成现代化的南通纺织业,在国内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南通博物馆一直保存着从明代到现代的各种纺织实物。为了形象地阐述这段历史,并促进我国纺织工业的不断进步,筹建这样一个纺织博物馆是有重要意义的,这将在我国各种专业博物馆的事业中又增添一朵新花。”
筹建:集思广益 群策群力
1980年3月24日,南通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筹建南通纺织博物馆。1980年9月18日,南通纺织博物馆筹备领导小组和筹备处成立。1981年3月,中国纺织工业部、国家文物局于批准建馆。
“南通纺织博物馆是按照博物馆学的要求建立起来的,它的设计和建造是由博物馆的研究专家和设计专家共同研究完成的。”凌振荣回忆说。
凌振荣还记得,在筹建之初,南京博物院原副院长宋白胤在南通市科委就纺博的建设做了一个报告。当时,宋白胤讲道,纺织博物馆的建设要继承张謇建造博物苑的理念,建议将纺博建成一个园林式的博物馆,它的选址适宜与城市公园结合在一起。后来,他的理念被运用到纺博的建设中。建成后的纺博宛如一座“纺织大观园”。纺博建成之后,文峰公园又毗邻而建。
经宋白胤推荐,著名建筑学家邓林翰为纺博亲自操刀设计。“纺博整个构架,包括主管和辅馆两个部分,涵盖库房区、展示区、办公区、会议厅、演讲厅、餐厅、招待所等完备的基础设施。建筑风格上具有中国古典园林气质,很多都是开博物馆风气之先的。”姜平说。
80年代,南通纺博曾被评为“南通市十大街景建筑”。90年代,它又在全国博物馆建筑评比中入选“最有特色的博物馆建筑”之一,并入选《20世纪中国建筑》一书。
1981年,应老同学张绪武的邀请,宋正权从通棉二厂工程师岗位,借调到纺博参与纺博的筹建工作。从宋正权收藏的一叠泛黄的信签纸上,我们看到了关于纺博筹建的资料:纺织工业部出资35万,文化部10万,中国科协10万、江苏省政府25万、江苏省纺工厅12万、南通市政府68.5、南通市纺工局55万、南通市各企业95.5万。
1985年4月,临近纺博开馆,为了充实陈列内容,纺织工业部下发文件,向全国征集优秀纺织品标本。自5月至9月,全国4000多件展品纷纷寄来。其中一件展品,令宋正权至今难忘。那件展品来自辽宁丹东的一家纺织企业。因为没有及时接到通知,这家企业专门请求当地军用飞机将展品送至无锡,又请人连夜渡江在开馆前一天送到了南通。
刘伟东是纺博的第一名员工,那时他是筹备处专职副主任。据刘伟东回忆,在筹建过程中,张謇嫡孙张绪武全程参与。纺博搞基建时,南通没有琉璃瓦,他联系好宜兴的厂家。布展陈列时,南通还没有引进彩色印刷技术,他又积极联系解决。1983年,张绪武调任江苏省副省长。尽管职务有所变动,但张绪武仍然兼任纺织博物馆的领导工作。“听他姐姐讲,除了其他工作以外,张绪武一空下来就研究纺织博物馆的建设。”刘伟东说。
开馆前夕,原纺织部长钱之光同志应邀题词志庆:“珍视南通纺织工业的悠久历史,珍视张季直先生等先驱者的创业精神,珍视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纺织员工的光荣业绩,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加奋发图强,将纺织工业推向更高水平。”
在采访的过程,我们听到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多。可以说,南通纺织博物馆的建立,从倡设、筹建到建成开馆,凝聚了国家、省、以及南通社会各界的智慧、力量、财力和物力,汇聚了全国重点纺织企业以及南通纺织企业界的鼎力支持和无私捐助。
辉煌:“纺织大观园” 声名远播
1985年10月20日,南通纺织博物馆正式开馆。1987年,纺博第二期工程(辅馆)的建设完成。建成后的纺织博物馆,给人们呈现的是一座“纺织大观园”的面貌。
纺织博物馆主馆内,陈列着中国古代纺织发明创造、传统纺织产品、当代优秀纺织产品及南通地方纺织历史和纺织展品。辅馆为露天复原陈列,为人们展现出通海乡村农家棉植与纺织场景,花行、纱布庒、染坊等旧式店铺作坊场景,大生纱厂钟楼、码头、近代纺织车间以及南通大学纺织科表门、图书馆等标志性历史景观,生动再现了近百年来南通纺织之乡的历史演变历程。
南通纺织博物馆开馆以后,各地博物馆同行纷纷前来考察取经。如苏州丝绸博物馆、杭州中国丝绸博物馆、杭州茶叶博物馆等行业博物馆,对南通纺织博物馆的模式都有所借鉴。一定意义上说,南通纺织博物馆的出现,开创我国专业类博物馆的一个新模式。
建馆以后,宋正权主要负责对外接待工作的。他负责接待了许多位国内外贵宾。开馆当天,纺织博物馆请来了胡耀邦夫人李昭参加开馆仪式。李昭看完博物馆的情况后很激动,当天就打电话给长子胡德平,要他来南通看看。第三天,宋正权接待了专程赶来参观的胡德平。
1986年,南通籍无产阶级革命家刘瑞龙回乡视察纺博。临行前,他邀请纺博的工作人员同他合影留念。宋正权还清楚地记得刘瑞龙对他们说,你们要把纺博搞好,这是南通的历史教材。要把它留给后人看,让他们知道先辈们是如何建设南通的。最后他还留下电话,并表示如果有困难可以找他。
赵丹夫人黄宗英来参观后,对纺博评价很高。回到北京以后,黄宗英推荐好友美籍华裔作家包柏漪前来参观。1987年4月,包柏漪的丈夫、美国驻华大使温斯顿·洛德,特意从上海坐游轮前来参观,并留下了题词。
这样的佳话,实在太多太多。纺博接待过的来自国内外的大型参观团、国家领导人、国外贵宾不计其数。随着时代的变迁,从1994年开始,纺织博物馆改变了由南通纺织工业局主管的局面,并且开始实施自收自支的管理体制。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资金、人才上的匮乏,让如今的纺博逐渐褪去了当年耀眼的光芒。
馆长周晓波表示,近年来,为了维持纺博的正常运行,在不破坏建筑外观的前提下,出租一些馆舍。尽管如此,作为环濠河博物馆群的一员,纺博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使命,向公众免费开放,组织青少年教育活动等。在有限的经费条件下,纺博在近几年实现了文物的电子建档工作。今年,纺博的官方网站也已上线。对于今后三年需要保护的文物,他们已经列出了一份详尽的计划,并计划一步步实施。
回忆往昔,立足现状,珍视纺织博物馆中国“纺织第一馆”的品牌价值,相信振兴纺博会在不远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