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玲
摘 要:化学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生活需要化学又再创新化学,从化学诞生之始,两者就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新课程的实践,将化学学习与生活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化学。
关键词:化学;生活;教学;联系
新课程实践以来带來的明显优化就是课堂教学氛围的变化――教师深情投入,学生乐学会学,师生民主平等,课堂氛围和谐。新教材涉及面广,要求老师懂得各方面的知识,这就促使我们不断地学习,接受各式新鲜的事物。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应对不断变化、更新的事物。
课改根本的特征就是“以人为本”,正确定位发展的人。教师教学也是要这样,不能停留在“以书为本”“埋头苦干”的层面上,以题海战术扼杀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最终只能是误人子弟。这几年的课改的教学经历让我深刻懂得初中化学教育的真谛:育人教学,先育人,再教学,更让我知道只有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化学,才能真正教会他们化学。
1. 从了解化学现象到用知识解释化学现象。例如:在学习性质活泼的氧气时,可问以下几个问题:普通人呼吸的是纯净的氧气吗?病人躺在病床上的吸氧装置是怎么样的?哪端连接到钢瓶,哪端连接到病人?倒过来可不可以?经过这样循序渐进的问法,学生就会意识到氧气在生活中的用途,就会进行自主学习,并且激发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样学生就会有意识的去观察生活中与氧气有关的一些现象,从而更进一步的体验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化学。
我还会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让知识点以图像、动画的形式跃然屏幕,在吸引同学们注意力的同时加深领悟,也让自己的化学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就这样在课堂中以不同的形式不断融入生活中鲜活的例子,循序渐进,从化学学习的第一堂课开始,就有意识地逐步培养学生“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的观念,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学习、分析化学现象,运用化学原理的同时被化学多姿多彩的魅力所吸引,从而能化被动为主动,自发的学习。
2. 从老师实验演示到引导学生自主科学实验。由于乡镇学校实验室条件的限制,一部分学生实验改成了教师演示实验,有时又因课时限制等因素,做实验变成了讲实验。这样的情况使学生动手的机会少了,对化学慢慢产生了距离感。所以针对这个问题,我就开始慢慢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创造实验机会”的观念。比如:玻璃棒用筷子代替、烧杯采用玻璃杯、胶头滴管被注射器替代等等。有时书上有现成的家庭小实验,我会督促并鼓励学生完成,常在课堂上或课外交流个人心得。有个学生在家里动手证明了“空瓶不空”的观点,课后他很高兴地告诉我说:“老师,化学就在我身边!我将来要做更多更复杂的化学实验。”
的确,初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还处在以具体事物为支撑的阶段,所以只有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化学,触摸得到化学,才能让他们积极主动去学习化学。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强烈的,如何合理地利用好学生的求知欲,“又好又快”地学习化学,作为教育者的我们任重而道远。因此,鼓励学生自主完成实验,并予以表扬或肯定,无疑能更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知生活中化学的魅力和乐趣!
3. 从化学史教育到让学生懂得化学来源基于前人不断探索。当学生学习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这样就会造成学习兴趣缺失,学习效率低下。为此,我在教学中穿插了化学史教育,并结合书本介绍了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故事。如: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
耳熟能详的故事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源于生活,化学知识就是科学家在这些大小生活实例中通过实验等途径论证得出的。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科学家们对化学的热爱和奉献,让他们在耳濡目染的同时受到熏陶,从而在心灵上激发学生向往科学的热情,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4. 从日常习题训练到感觉生活化学无处不在。如空气质量优良的判断、物质的用途、燃烧等现象、食物与健康等等。譬如不讲燃烧的原因和灭火的原理,学生对于不同原因引起的燃烧和运用不同的方法灭火,就不能有深层次的理解。学过之后,学生就会懂得盖锅盖为什么可以灭火,湿抹布又为什么可以扑灭酒精灯引起的桌上着火,另外也能让他们懂得生活中万一遇到火灾如何逃生。当讲到食物中的有机物时,我会引导学生多注意观察家里的饮食情况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有什么做的好或做得不好的地方,通过习题或问卷的方式,让大家相互讨论,取长补短。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不断地感知化学与自己的生活联系的紧密性,从而得出:生活中化学知识无处不在的真理。
5. 从讲解知识到同学生实际行动紧密联系。化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人类也曾利用自己掌握的化学知识推动着工业革命。但与此同时,化学就如同一把双刃剑,它的积极和消极方面都毫不隐讳地存在着,尤其在化学带来巨大的环境问题面前,如何才能扬长避短,让化学在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是现代人类需要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
从古代、近代到当今社会,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都离不开化学。当今社会热点问题的医疗事业、建筑事业等都涉及到不少的化学知识。鼓励学生学好化学,将来为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是老师的责任。
医学上,疾病的治疗离不开药物。如何利用化学方法合成更有效、减少副作用的药物,是当前很多科学家致力于研究的问题。同样。在建筑上,使用的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的形成,与化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教学中,不断加强和充实这种思想,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把自己的想法付诸于实际行动,才是一次成功的教学。
在学习化学中,我们就需要灌输运用化学保护环境的理念。一方面是了解环境问题的危害和造成原因,另外一方面,也要结合学生实际行动,从自己做起,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一起保护生态环境。
从学化学的一开始,我就使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全球性三大环境危机(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如在教学“氮的氧化物是污染大气的重要污染物”时,可介绍这些氮的氧化物受日光紫外线的照射后,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像1943年9月,发生在美国的“洛杉矶烟雾”就是光化学污染的典型事件。再如学到由二氧化碳等引起的“温室效应”时,利用多媒体动画播放的立体效果告诉学生“温室效应”所带来的问题:冰川融化加剧,海平面上升,绿洲变成沙漠等。
当学生在看到这些有关画面,内心会有所触动时,我便顺势引导学生,要解决温室效应应该从自身做起,如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节约用纸,多植树造林。还有像氟化物引起的臭氧层破坏,塑料废弃物形成的“白色污染”等等都可以作为例子来警醒学生。
如果说人文和社会知识是从生活中提炼出的一种抽象的知识,那么,化学知识作为自然科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则是从生活中直接提炼到的理论,因而,其应用于生活的领域更为广阔。
掌握适当的化学知识,不仅能帮助我们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疑问,更能增加我们的生活常识,提高生活质量。例如肯得基的“苏丹红事件”便是化学知识运用于生活的很好明证——一个不懂化学的人,是断然不知道这件事的背后的含义。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Konnberg教授曾经做过一个《把生活理解成化学》的演讲,他认为生命的许多方面都可以用化学语言来表达,所以生活中化学是美丽的,活泼的,充满智慧的。现在我们面对发展中的国家,发展中的社会,发展中化学,我们不仅要保护好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要注重价值观的引导和智慧的启迪。我们的职业是为孩子,更是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我们要善于教生活中的化学,也要善于引导学生把化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