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偶像的升级之路

2013-04-29 00:44
财经文摘 2013年9期
关键词:突击解放军雷锋

中共有着漫长的宣传道德英雄的历史。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无论是抗日战争中的烈士,还是小镇中辛勤工作的干部,都被政府用于推广社会价值。在当前的整风运动背景下,助人为乐的雷锋等形象再次被展示在公众面前。

然而,公众这次似乎对于这些道德明星并不感兴趣,近来一部讲述雷锋早年生活的电影《青春雷锋》在票房上就惨遭失败。公众的兴味令这样一个问题浮出水面:谁将填补雷锋的空缺?《青春雷锋》的失败表明,老一套的宣传越来越不奏效了,雷锋及其同志显然需要更新换代。讽刺的是,这一更新版本的形象早已经存在了,并且受到了中国公众的热情拥抱,他就是许三多。

从雷锋到许三多

这一颇具文化声望的名字,并非一个真实人物,而是来自于数年前的一部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士兵突击》的故事是线性发展的:来自农村的许三多在年轻时被征召入伍两年,他希望能够在军队中找到自我。然而,浓重的方言口音、正规教育和家庭支持的不足,令他成为了一名毫无希望的新兵,制造了许多令人捧腹的笑料。

对许三多的“无能”备感失望的上级将他发配到更加偏远的一个班,但在那里他终于表现出了勤奋、善良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虽然仍带有傻气,但他已被视作一位有才能的士兵。在获得了进入特种部队接受培训的机会后,许三多成功从众多竞争者中突围。之后,在一次围剿毒贩的行动中,近距离面对死亡的经历令他精神上大受打击。不过,他最终康复,并回到了特种部队。

与大部分中国军事题材电视剧漫画般扁平的人物和成规烂套般的情节相比,《士兵突击》在个人和军队两个层面上都讲述了现实世界的问题。该剧的现实主义原则和不落俗套的剧情设置,给中国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尽管出现了一系列仿效该剧试图取得成功的电视剧,但《士兵突击》依然保留着同类型中最受欢迎的地位,并且在网上享有很高的口碑。

在《士兵突击》中,没有那些易于辨别的、无处不在的“反派”。反应迟钝的官僚和磨洋工的士兵是最显而易见的负面角色。例如,在早期的剧集中,许三多最初被分配到的宣传部距离士兵的现实生活就十分遥远。文职人员和军人之间的文化冲突一直是剧中反复出现的主题。这与过去的电视剧中全副武装的毒枭(在《士兵突击》中毒枭登场更多的是作为对主角勇气的测试,而不是作为威胁)这一类敌人形成了鲜明对比。

安逸年代的“许三多”精神

自始至终,许三多对于周围环境的变化只是一知半解,这令他的战友们常常感到挫败。然而,他以“有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很多有意义的事”的哲学继续训练。这句话成为了格言,比官方口号更多、更自然地被人们引用。

由于剧中女性角色屈指可数,而且缺乏传统的爱情故事元素,人们也许会预期《士兵突击》遭受失败。然而,缺乏“美女、明星和爱情”等元素的该剧却令人吃惊地大获成功。所有迹象都表明,官方对此并没有进行推广。事实上,当该剧在西安电视台首播时,获得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的,但之后口口相传的口碑令这部电视剧得以与更多观众见面。

该剧造成如此深远的文化影响,还在于中国“军迷”构成了相当大范围的收视群体。该剧的影响力远远不局限于娱乐界,当中国军队正面临史无前例的招兵困难时,《士兵突击》激发了很多大学生在精神和肉体上挑战自我的激情。而更为重要的是《士兵突击》造成的文化影响。

在一个年轻人越来越被肯德基和麦当劳等快餐所喂养的社会,对于那些已不再将军队视作唯一能够摆脱世代居住的乡村或是二线城市的出路的年轻人,军队生活失去了大部分的吸引力,解放军新兵的质量也显著下滑。例如,肥胖就成为了一大问题。这一问题变得如此严重,以至于解放军在2011年不得不改变体重标准以增加征兵人数。此外,经济上的激励也提高了,以吸引教育程度更高的新兵。

不过,近年来最为严重的还是文化问题。新兵对于兵营生活常常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期待着轻松的训练生活。计划生育政策加上迅速提高的居民生活水平,令年轻人常常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典型的冲突是,新兵往往要求拥有在训练时属于自己的房间。

《士兵突击》对于中国普通士兵日常生活的写实刻画直接挑战了这种态度。许三多尽管知道自己将被发配到一个纪律松散的遥远部队,他仍然忍着巨大的痛苦继续训练,最终赢得了战友的尊重,也为自己赢得了荣誉。

有意思的是,在这个中国人自认为过于安逸的年代,许三多面对困境不屈不挠的精神令他成为了楷模。“许三多”成为了一个高度传播的形象,勤奋工作的人也因此常常被称作是一副“许三多的样子”。

和官方媒体提及“雷锋精神”的意图一样,许三多的名字也被用来激发艰苦训练的精神和战友情谊。新华社就常常发布各单位发扬“许三多精神”的报道。这一名字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电视剧的范围,在最近对于四川地震救援中志愿者和军队的报道中,就体现了许三多这一形象的力量。许多士兵在采访中都表示,自己的背景和经历都和许三多类似,人们也会善意地称口音浓重、做事慢条斯理的人为许三多。一个并非出自宣传部门之手的虚构角色展现了惊人的力量。

戏里戏外解放军

《士兵突击》之所以能造成巨大的社会反响,重要因素之一就在于贯穿全剧的现实主义。解放军的现代化是该剧的背景。在2005年到2006年间,解放军完成了一轮重要的现代化革新,包括大规模的人事缩减和重组。其他的重要问题如机械化和信息化也都在《士兵突击》中有所反映。

装备现代化的速度和进展程度在不同的单位之间是不一的。剧中,次等的军事单位所用的装备要比精英单位的装备老旧许多。例如,前者使用的是87型丛林迷彩服和81型突击步枪,后者使用的则是数字化的07型迷彩服和QBZ-95型无托步枪。

《士兵突擊》的现实主义不仅仅体现在真实地描绘武器装备,还在于处理了许多在媒体上难得一见的敏感问题。解放军现代化对人造成的后果得到了清晰的描绘,对技术能力的强调造成了代际之间的反转效应,淘汰掉了不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老一代士兵。现实中,这些退伍老兵返乡后的行为是个需要严肃对待的问题。他们比起邻里具有更强的纪律性,并常常对体制心怀不忿,这样的人物非常有可能卷入地方政治之中。这也许能够解释为何退役军人常常成为许多因其他因素而起的抗议的领头人。

《士兵突击》还试着对领导层的腐败作出了抨击。有些军官显然被描绘为不称职,其他的则被暗示是任人唯亲的产物,这都脱离了传统上非黑即白的处理方式。例如,剧中有一位军官一直以为是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擢升,但当发现自己父亲的身份和影响力后他震惊了。长年来,腐败问题一直没有得到严肃的解决。国防大学一位教授就曾尖锐地指出腐败是解放军内最大的弱点。最近,解放军成为了紧缩政策的目标,并接受了财产审计。

《士兵突击》并非一部政治剧,但它对技术和政治问题的现实主义揭露更加巩固了在观众心中受欢迎的地位。尽管剧中有些军事现代化的元素看上去过时了,但该剧依然成为了平民了解中国军队的试金石,因为其他方面对这一话题的讨论要受到诸多限制。从任何意义上看,《士兵突击》当然都不是一部纪录片,但对于中国观察家和解放军研究者而言,该剧都应成为研究相关问题的标准。目前该剧因没有带英文字幕的版本,还不能被不具备汉语能力的人观看,但对于那些对中国军事感兴趣的人来说,该剧包含的丰富的有用信息和持续的文化影响,将成为优先的研究对象。诚实、憨厚的许三多,也一定仍将是激励中国青年参军的重要形象。

猜你喜欢
突击解放军雷锋
助人为乐的“小雷锋”
接过雷锋的“枪”
抗疫当中,国企这样“多线突击”
蛟龙突击
解放军来了
空降突击兵
坦克兵突击
第一次见到解放军
写给雷锋
解放军之称始于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