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波
环境能塑造人,尤其对于儿童来说,环境的作用更是潜移默化的。因此我们说良好的幼儿园环境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幼儿是环境的主人,他们不仅具有适应环境、选择环境的能力,而且具有改造环境与创造环境的能力。所以《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情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的机会与条件”。在传统的分科教学模式中,幼儿园的环境在布局和范围上形成了大一统的格局。
一、通过多种途径,创设灵活的情境
1.家长协助收集资料。如在“我长大了”的主题活动中,请家长把孩子的照片带来,并在照片上写下孩子说地体现孩子长大的话:比如自己的进步、自己的愿望等。老师把这些照片贴到墙上后,请孩子们把自己说的话再讲给小朋友听,这种情境促使幼儿真正进行互动,体现了环境“语言”的作用。
2.老师与幼儿一起收集资料。有些活动主题由于各种因素,家长很难收集到,这就需要老师和幼儿自己来收集,如“可爱的动物”,就是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把图书上或是其他地方的动物图片剪贴下来,并收集起来,以作为主题活动的素材。
3.幼儿自己动手制作。如在“春天来了”的主题活动中,幼儿在主题活动的进行过程中,对春天有了一个比较全面感性的了解,我再采取绘画和手工制作的形式,让他们把对春天的各种感受表现出来,让这个主题活动在圆满结束的同时得到适当的拓展与延伸,并为下一次主题活动做好准备。
4.平行班资源共享。在进行“恐龙世界”的主题活动时,大三班已经结束了这个内容,我发现他们班的恐龙资料比较丰富,于是就借用过来,不仅主题墙面上有,活动室玻璃窗也贴了大图片,让幼儿置身于一个仿真的恐龙世界中,从经历与体验中得到感悟与认知,并获得情感发展。
5.老师、家长、幼儿一起收集。如在“绿色家园”的主题活动中,其中的材料就是中国地图、地球仪、各地风景资料及污染环境的图片。这就需要老师与幼儿共同建构,并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大家一起分头收集实物资料和信息,让活动开展得更有声有色,富有成效。
6.随机更换。主题墙上不仅有知识性的内容,更要注意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让幼儿通过伙伴之间的情感交流,感受到其中的乐趣与快乐
二、合理利用区角,创造新奇、动态的物质环境
在我们创设的丰富多彩的区角活动的情境中,幼儿的主动活动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孩子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老师为他们准备的各种材料,通过自发的学习活动或游戏来获取知识经验,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来选择、调整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并按照自己的意愿探索、尝试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使自己的能力水平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老师应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及时调整活动环境,使环境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比如,在开展“正月真热闹”的主题活动时,我们在美工区投放了各种色纸制作的烟火。在“绿色家园”主题中,我们在探索区投放了漏斗、大可乐罐、棉花、报纸等工具,让幼儿进行污水变清水的实验。同时,在美工区中投放了各种废旧物品。如报纸、旧挂历、易拉罐等,让小朋友进行废物变宝的制作游戏,不仅培养幼儿环保意识,还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提供材料与作品,参与设计与布置
让幼儿提供材料与作品,是他们参与情境创设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十分重要且具有良好效果的教育过程。每个教室内都置有一个“百宝箱”,里面搜集了幼儿从家里带来的各种瓶、盒、罐、小挂历、旧包装纸、塑料泡沫板、吸管等废旧材料,还有蟹壳、蛋壳、西瓜子壳、开心果壳等自然物材料。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孩子们用牙膏盒做成了高楼、汽车,把易拉罐装饰成了各种小动物,让蛋壳变成了许多可爱的小娃娃,用果壳拼贴出了漂亮的图案。然后再用这些作品来装扮我们的教室,孩子们开心极了,对搜集寻找各种各样的废旧物更有兴趣了,幼儿在这个积极投入、参与的过程中,其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另外,在幼儿参与布置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四、创设有利于互动的亲近性情境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情境的创设要与幼儿的发展相适应,选择适合幼儿兴趣、能力与学习的方式,使幼儿融入环境自主、自由地活动。老师必须为幼儿营造一个支持、鼓励与环境交互的心理环境,让幼儿能在各种活动中自由地与所在环境进行充分的接触,以与环境产生亲近感。因此,我们改变了以往活动室墙面均由教师统一布置,只许看、不可摸的做法,把活动室周围墙面的处理权还给幼儿,让他们根据活动需要自由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各类材料和作品。如在“可爱的动物”的主题活动中,孩子们把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动物、动物的家、动物的爸爸妈妈等图片、模型等分门别类整理后,在活动室四周逐渐展示了出来。每当我们走进活动室时,各种动物的画面便迎面而来,让人仿佛置身动物世界之中。这种支持、鼓励幼儿与环境互动的做法,拉近了幼儿与所处环境的距离,使幼儿对周围环境产生了亲近感,大大激发了幼儿自主活动的热情,同时增强了幼儿对动物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