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来颖
一、案例背景
“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是新一轮课改的核心理念,即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凸显“教”服务于“学”的追求,这是传统教学思维的颠覆,是课程改革的本质追求。
然而,在公开课上,有些教师仍然较多地把自己当做演员。当教师急于将精心准备的表演环节一一呈现时,学生则成为协助他们完美表演的小角色,学生的需要,教师视而不见;当教师妙语如珠,学生沉默不语,学生的感受,教师没有理会;当教师激情飞扬,学生努力地“迎合”,学生的思绪,教师避而不想,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结束一场比较辛苦的表演。
这是学生学习发展的课堂吗?学生发自内心地表达了吗?学生学得怎样?学生积极表现了吗?学生选择了吗?……这样的课堂值得音乐教师思索。
笔者曾参加了一节创意课堂的公开研讨课《柳树姑娘》的听课活动,课上教师用“用多种方式诠释‘柳”,教师的创意让我们觉得精彩纷呈,然而教师却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忽略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核心理念,非常遗憾。下面笔者就以该课的教学片段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案例描述
(一)聚焦课堂片段一
本片段为发声练习导入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用歌声分别表现春风和铃铛声并进行二声部合作,经过练习,学生二声部演唱声音和谐,音准准确。于是,教师就开始进行二声部旋律的半音阶上行练习,一个半音高上去,学生的二声部音准出现了不稳定,教师随即又进行移调高半音旋律上行,高声部音准偏低,低声部出现了走调,教师随即又进行移高半音旋律上行,继续给孩子们练声,经过几个半音,很多学生的音准不准了,最后一次练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演唱,学生又找回了调。
1.片段分析。该教师设计这样的发声练习不但可以创设情境,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练声,作为新课教学二声部的铺垫,可以说设计得比较巧妙。然而,课堂上教师只考虑到自己预设的音阶练习需要按部就班地完成,却忽略了学生课堂上出现的音准问题,忽略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2.一点思考。歌唱教学不仅需要学生会聆听,更需要音乐教师认真地、用心地聆听倾听,关注学生的声音,他们的歌唱状态、吐字咬字、音准、节奏等,当出现了问题时,应该及时采用有效的、准确的、巧妙的方法加以引导。
如:本环节中,四年级的学生唱这样的练声曲并不难,旋律上行也是可以做到的,当学生第一次出现音准问题时,教师可以重复弹奏一次,引导学生再次认真聆听琴声,寻找音高。学生关注了教师给的音高,高低声部由于同音支声,双声部的音准就都自然解决了。
(二)聚焦课堂片段二
师:风声、铃铛声多么美的春天,老师也想画一画春天。
学生初听音乐,教师在黑板上随旋律画图,在二声部处教师用绿色的粉笔随旋律画柳条,当歌词出现“洗洗干净多么漂亮,洗洗干净多么漂亮”,教师用波浪表现水流。由于波浪越来越大,映射出这里的音乐的力度渐强,间奏处教师贴上准备好的小花和小鸟,一首歌曲播放完了一幅有鸟有树有花有水的春景简笔画就画好了。
师:画得怎么样?
生沉默不语。
师:画得真好啊!(教师立即自圆其说)
1.片段分析:本环节教师意在将音乐与画结合创设音乐情境,启发学生的情感,对于学生而言,本次聆听是初听环节,对歌曲陌生,当视觉先掩盖了听觉,学生初听的效果就不是很好,教师画完了,提问“画得怎么样?”,这让音乐与画失之交臂,一句话指引了学生从视觉的角度学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于美的画有一定的要求,简单的几笔简笔画对于他们来说是比较容易的,如果发自内心地回答,也许是一般般,还行吧,如果敷衍迎合老师,也许会回答很美,但这是我们想要的答案吗?这样的问题大可不必,适得其反,缺失了最真实的回答。
2.一点思考: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体验”是审美教育的第一原则,音乐新课程提倡先体验后概念,在课堂上学生只有先体验了才有感受,只有真正感受了才会有希望表达的欲望,而不是作秀的回答。
本片段中,教师如果在学生充分聆听后再画,问:“谁发现了老师的画与歌曲的秘密?”启发式地引导,让学生表达自己的发现,调动了积极性,再鼓励他们也随音乐徒手和老师一起画一画。他们沉静在歌曲之中,真正感受到了画因为与音乐的巧妙结合而美,学生内心真正的情感被唤起,这样的感悟才深刻。
(三)聚焦课堂片段三
首先,加入打击乐伴奏。教师展示三角铁、串铃,让学生听有什么效果,随后进行简单的徒手练习,并在多媒体屏幕上准确地显示三角铁、串铃的伴奏谱,要求学生按照图谱敲击,接着教师请六位同学上台按照图谱敲击,为全班同学的歌声伴奏。
其次,“柳”字的律动。教师展示边唱边写“柳”字的律动,随后让全体学生跟着一起感受,结束课堂。
1.片段分析:课堂上学生总是表现得非常沉寂,为什么呢?因为教师总是牵着他们走,为他们安排好伴奏谱,为他们设计好律动,他们没有展现创编的舞台,没有思维灵动的空间,没有选择的余地,规规矩矩地不用思考地完成教师的要求。
2.一点思考:新课程强调鼓励学生的音乐创造,何不放手让学生多创编,多思考?如本片段中:教师可以问:“我想用三角铁,你觉得可以怎样设计?”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用自己恰当的方式为歌曲进行伴奏,只要教师稍作引导,笔者认为学生就一定能说出自己的理由并用自己的方式给歌曲伴奏。“请你们为歌曲加上恰当的动作。”笔者认为学生一定有不同与老师的创编,我们不要低估了学生的能力,不害怕他们的不足,他们的想象力与表现力能让我们惊叹,如果在学生展示了以后,教师再展现“柳”字的律动,也许学生就会佩服教师的又一巧妙构思,从而引发了他们也希望体验一回的欲望,再和教师一起动一动,这是很有效的创编启发与情感升华。
学生需要选择权,需要创作的空间,当教师的引导让他们的思维火花四溅时,课堂怎么会沉寂呢?只有关注了他们能力与需要,课堂才有可能生成精彩。
三、案例反思
“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指引音乐教师不断反思教学:
(一)课前审视备课——关注学情了吗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引领我们改变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方式。有效备课不仅需要备课标、备教材、备教法、备板书,更需要备学生。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我们要转变以往“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方式,而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设计“学案”,注重花时间琢磨学生,打造鲜活的课堂。
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突出音乐学科特点,审视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关注了该年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已有的经验基础、已经具备的学习能力与基本技能,思考学习内容的要求是否过高、过低,因为过高或过低都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法达到有效学习;思考在预设的过程中学生可能有的学习态度、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思考学生在这样设计的课堂中思维是活跃的还是被牵制的、是被灌输学习的还是主动学习的;思考教学环节是否有弹性,是否给学生留有参与合作、创编的灵动空间。
只有根据学生的学情和特点而准备的教学内容才是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师课前关注了学情,有助于更加游刃有余地调控课堂。
(二)课中审视教学行为——关注孩子发展了吗
叶澜教授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面对音乐课堂中多面的学生,应该以生为本,循序渐进地引导。课堂上我们要关注学生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了什么和感受到了什么、知识获得、过程参与交流合作等诸多方面,如歌唱教学中需要我们关注学生听的充分吗?表达了些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歌唱状态怎样,音色、音准、节奏等音乐要素表现如何?会唱了什么,哪里还有困难?参与体验的程度如何?等等。教师采取即时有效的方法,根据学生的表现灵活调整教学,使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使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灵活、更有收获。
三、课后总结经验优化教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课后的总结,是一种对教学过程的自我反思,带有自我诊断、自我提高的作用,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而且能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其解决的方法,更好地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如:及时有效总结课堂中学生的情绪情感、学习情况、参与程度、学习效果等,将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更有效地优化课堂,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只有真正建立在“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理念上才能成就精彩灵动的音乐课堂。
参考文献:
[1]音乐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