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言语交际或语篇语段中,介词“从”领起的“从+某X+准助词”框式结构广泛存在并在句中有着一定的语用功能。统计分析发现,其语用功能的实现与其视点效应有着密切关联。通过对“从+某X+准助词”结构在具体语篇语段中的视点进行分析,发现该结构利用“视点”实现了在表达观点上的倾向性、表意的指向性,并具备了衔接功能。
关键词:介词“从” 视点 框式结构 框式介词
一、引言
在日常的言语交际或语篇语段中,我们常常会用到或看到这样一种结构:“从某种角度而言”“从某个意义上讲”“从某个方面来看”等等。可以把它们统称为“从+某X+准助词”结构。
笔者在之前的研究中已对“从+某X+准助词”及其内部成分做了一个基本的界定(肖辛格,2013a),认为它是一种由框式介词“从”领起的框式结构,在句法上往往充当独立成分,语用上一般是为了引起话题、提出观点等。肖辛格(2013b)认为,“从+某X+准助词”时常作为一种独立成分出现在话语交际或语篇语段中,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类似于话语标记。本文将针对其语用功能的实现方式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般认为,“把话语标记语从其所依附的话语中去掉并不影响该话语的语法正确性也不影响其命题内容,但却影响其语用得体性和社会层面上的人际适应关系。”(王颖,2003)作为一种标记性的成分,“从+某X+准助词”结构意义相对较为虚化,在句中一般只充当独立成分,但同样能够发挥一定语用功能,即往往能起到停顿,引起观点、看法,增强话语的条理性的作用。那么,该结构在语段中的语用功能究竟是如何得到实现的呢?笔者认为,其语用功能的实现依赖其隐性的视点效应。
二、视点及其元素
“视点”本是一个空间上的概念。人们在认识事物或描述事物时,往往会立足于一个特定的观察基点,这个观察基点就是视点。在语言学中,“视点”一般指叙述者在发表一种观点或叙述一件事实时所处的位置、立场及所持的观念、态度等。如:
(1)a.明天小李要来武汉。
b.明天小李要去武汉。
在例(1)中,“去”和“来”的使用可以体现出叙述主体所处“视点”的不同。若从空间角度对“去”和“来”进行考察,当叙述主体所处位置与其所叙述的目的处所不同时,一般会用“去”;而当叙述主体正处于其所叙述的处所时,往往才会使用“来”。因而,“到武汉来”和“到武汉去”,前者叙述主体身处武汉,后者叙述主体则并不在武汉。
熊沐清(2001)对语篇问题进行论述时指出,“视点是制约语篇深层结构(即语义)的一种图式(schema),反映人们看待对象世界的角度和态度,支配着对象的选择与组合,从而又影响语篇表层结构(即形式句法)的组织”。熊沐清将“视点”分为四类:时空视点、观念视点、叙述视点、知觉视点,并认为“在通常情况下,任何句及句以上的语言单位都同时蕴涵着上述四种视点,缺一不可,而这四种视点又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不能相互替代。”我们认为,“视点”的上述分类更宜被称作视点所包含的四种元素:时空元素、观念元素、叙述元素和知觉元素。
随着叙述的展开,语篇的视点可能发生变换。比如描述甲、乙两人对同一事物持完全相反的意见时,可以先站在甲的位置进行叙述,然后从乙的角度展开叙述;或者站在甲的角度进行叙述时突然转换一下视点,从乙的角度叙述一两句后再转回甲的视点。但就一个叙述主体在对一种事物进行叙述的当时(如站在甲的角度叙述的那一刻)不可能同时既处于此位置又处于彼位置。即便对“叙述的当时”进行分析时,可能分析出叙述时即存在一定的时空位置,也存在观念、知觉等因素,但实际上都是立于同一个视点,只是我们分析时把握的角度、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视点是一个立体的概念,同时包含了时空、观念、叙述、知觉等多种元素。在对视点进行分析时,我们可能只对一种元素进行分析,也可能同时分析多种元素,但仍然只是同一个视点的不同方面而已。
熊沐清指出其所分的四类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也“不能相互替代”,且分别代指了不同的方面,实际上承认了叙述主体在进行叙述时仍只是处于同一个位置,时空、观念、叙述、知觉只是对其所处的同一个位置从不同方面进行分析而得出的。只是这一分类方式可能给人以误解,使人们认为在对一种事物进行叙述的当时可能同时存在不同的视点。所以,严格说来,将熊沐清所分四类称作“视点”的组成元素更为恰当。即一个视点往往由多种元素构成,一般包括了时空元素、观念元素、叙述元素及知觉元素。
在对话语进行分析时,我们可以只根据具体的需要选择一定的角度来分析句子的视点。
三、“从+某X+准助词”语用功能的视点实现
(一)空间概念赋予的倾向性
“从+某X+准助词”语用功能的实现依赖其隐性的视点效应,首先就是依赖视点的时空元素中的“空间”概念。
在视点所包含的四种元素中,时空元素中的“空间”概念在“从+某X+准助词”结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人的“一切活动包括言语行为都必然存在于一定时空之中”(熊沐清,2001),而时间与空间两者之间,比较抽象的时间概念往往又是通过比较具体的空间概念来表述的。人们往往会将“新认识的抽象概念与已认知的事物相联系”“用对已有事物的认识来处理、对待、思考、表达新概念”,空间概念是“人的经验之一,构成了理解其他概念的基础”(赵艳芳,2001)。在“空间表述方面,许多语言都要利用介词”(储泽祥,2010),作为介词所领起的一种结构,必然包含了一定的空间概念。
空间概念既可以用来表示具体实在的空间位置,又可以借以表示抽象的概念。在“从+某X+准助词” 结构中,空间因素主要被使用来表示叙述者在叙述时所处的位置或叙述者所持的态度。当其被用来表示叙述者所持的态度时,在表述中往往是隐性的,但它仍然可以体现出叙述者的态度、观点或一种倾向性。如:
(2)为避免香港沦为“难民天堂”“黑工天堂”,港府收紧入境管制、加强实时遣返。这样一来,又出现另外的问题——偷渡来港者可能增加。有媒体指出,香港不是唯一被难民问题困扰的地方,从某种程度上讲,它折射出的是这个地方经济的发达和社会环境的包容。(《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8月26日第3版)
例(2)叙述了香港难民问题、香港政府对策以及对策带来的负面影响,即站在“难民问题”上,围绕“难民问题”本身展开叙述。在叙述媒体意见时,通过使用“从某种程度上讲”,使得该句的视点处在了一个与之前不同的位置上,站在“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角度来看待“难民问题”的产生。即看待问题的出发点与之前不同,所以,视点作为“看问题的出发点”而存在于例(2)的语篇之中,无疑就是借助了具体的空间事物在表示抽象的概念。再如:
(3)总之,我们的公民素质教育失去的东西很多,不只上面所说的几点。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失落的不是公民素质教育的这个或那个方面,而是公民素质教育本身。(《光明日报》2013年8月26日第16版)
例(3)对前文进行了总结,借助“从”字结构而站在了另一个位置上,位于一个更高处来看待“公民素质教育”问题。这也是借助“从”字结构的视点效应来实现了叙述者看法、态度的表达,并且还进一步使得论点更加深化。
虽然“某X”并未明指叙述者所处位置或所持态度,但视点所具有的空间因素使得“从+某X+准助词”结构在表意时具有了一定的倾向性,实现了其提出看法、意见或表明发话者态度的功能。
(二)视点带来的指向性
在言语交际或语篇中,通过插入“从+某X+准助词”结构,暗示了其内容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均成立,只是在“某”种情况下成立,即结构中的“某”是有所指的,具有一定的指向性,这就为话语所表达的意义增添了可商讨性,满足了礼貌原则。事实上,“从+某X+准助词”结构是利用了视点而使其具有明显的指向性。虽然具体指向什么内容并不十分明确,在表述中显得比较模糊,但其指向作用却可以很明显地被感知到。如:
(4)城市垃圾中含有很多可被利用的“资源”,例如在生活垃圾中,铁、铜这些矿物的含量并不比在矿产资源中的低,废旧电池中所含铅、锌的比例就比矿产资源中的含量还高。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垃圾其实是另一类矿山。(《光明日报》2013年8月25日第7版)
例(4)中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虽然在表述上显得模糊不清,我们并不知道究竟是从哪种意义上来说的,但它确有所指。而这种所指,依赖于视点来实现。在前一句,叙述者对垃圾中的矿物含量进行了说明,即站在“废物利用”的视点上展开的分析。而后一句“城市垃圾其实是另一类矿山”这一结论,是“从某种意义上说”的,即从“某种”视点来看待城市垃圾问题而得出的。结合前后两句便可以发现,它的视点正是与前文的视点相照应,指向了前文所述,因而,在阅读时我们可以理解到“城市垃圾其实是另一类矿山”这一说法的根据所在。换言之,“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就是从“垃圾中矿物含量并不比矿产资源中的低”这一意义上来说的,这便利用了视点来进行语义指向。
不过,这种指向性并不全是指向语篇内部的,有时候它并未在文段中明确指出。如:
(5)靠信息主导聚焦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讲,未来的所谓“无人化战争”,其实质是那些无人作战平台背后的高素质军事人才的智力、智谋、智慧和信息能力的博弈与较量。(《学习时报》2013年7月29日第10版)
例(5)通过“从某种意义上讲”引出观点,但其所指并不指向段落内部。句中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从“人才”出发,以“人才在无人化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为视点的。虽然句中的“从”字结构指向性较为模糊,我们却依然能理解其大致所指。
视点的指向性包括内部指向和外部指向。前者指向语篇内部,可以通过联系前后文分析视点而得知其指代,后者指向语篇外部,虽然并未在文中明确指出,我们仍然能捕捉到这种指向性。总之,即便句子中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和“从某种程度上看”等未明确指出究竟是哪种意义、哪种程度,透过视点,读者依然知道其指代或其所指的大致方面。因而,“从+某X+准助词”结构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文意。
(三)视点的转换与衔接
前文已指出,一个叙述主体在对一种事物进行叙述的“当时”往往只能有一个视点,如果把“叙述的当时”对应到语言本身,即一般而言,一个小句内部往往只有一个视点,而比小句更高层级的单位可能会存在视点转换的问题。而“从+某X+准助词”可以通过视点的转换来进行有效的衔接。
(6)城镇化的转变是一个社会结构的转变,那么从某种意义来说,也就是我们过去的孝文化产生的土壤在变化。(《光明日报》2013年8月19日第15版)
作为一种话语标记,若将“从某种意义来说”删去,也并“不会影响话语的真值条件”(何自然、莫爱萍,2002),但在衔接上可能就不太连贯:“城镇化的转变是一个社会结构的转变,也就是我们过去的孝文化产生的土壤在变化。”即便“那么”一词在句中起到了一定的转折作用,但前后分句在意义上连接得较为生硬。从以“城镇化的转变”为叙述主体突然变成了以“孝文化产生的土壤”为叙述主体,显得比较突兀。所以作为一种插入成分,“从某种意义来说”起到了一定的衔接作用。帮助了视点的转换。在例(6)前一个分句,叙述者的视点在城镇化的问题上,后一个分句视点落在了孝文化的问题上。该句前后视点的转换通过“从某种意义来说”实现。由于视点的转换有了依托物,而不是凭空从一个视点跳到另一个视点,从而进一步完成了复句的衔接。
在语篇中,该结构也可以通过视点转换来衔接前后文。如:
(7)奚君羊则认为:“一旦金砖国家应急外汇储备库正式成立,那么相关的制度、规则等都是被五国所接受的,不太可能一个国家占据支配或主导地位。而且成立这个储备库的目的是在必要时向成员国提供资助,根本谈不上扩张不扩张的问题。”其实,除了要处理好金砖国家内部的复杂关系,成立这样一个储备库更多地还要面对国际性组织和西方国家的压力。
然而,从某种角度而言,正是来自西方国家的压力说明了成立金砖国家应急外汇储备库的意义所在。(《国际金融报》2013年08月28日第02版)
在例(7)中,前一段谈及成立储备库需要面对西方国家压力,而后一段则指出西方国家的压力更是成立储备库的意义所在,前后很明显发生了视点的转换。与例(6)类似,“然而”虽然起到转折作用,但表意功能仍然不足,而借助插入成分“从某种角度而言”,便可以完成视点的转换,实现前后文的有效衔接。
在语篇语段中,视点发生转换的位置插入“从+某X+准助词”结构,便可以帮助前后视点的过渡,使得衔接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使语篇语段更加连贯、通顺。
四、结语
视点作为发表观点、叙述事实时所处的位置、立场或所持的观念、态度,它往往包含了时空元素、观念元素、叙述元素及知觉元素等。这些元素从不同方面发挥着各自的作用,进而影响着语篇的结构组织。“从+某X+准助词”结构借助其隐性的视点效应,实现其语用功能:使表意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实现提出看法、意见或表明发话者态度的功能;具有一定的模糊指向功能,帮助读者理解其所指;还具有衔接功能,帮助实现语篇语段的前后衔接。
总之,在对“从+某X+准助词”结构的语用功能进行研究探讨时,其视点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值得我们进一步地去深入发掘。
(本文受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金支持,为项目的第二期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储泽祥.汉语空间短语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何自然,莫爱屏.话语标记语与语用照应[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2,(1).
[3]王颖.话语标记语语用研究概观[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3.
[4]肖辛格.“从+某X+准助词”结构界定及其功能探讨[J].语文学刊,2013,(3).
[5]肖辛格.话语标记“从+某X+准助词”的语用功能[J].现代语文(上旬刊),2013,(4).
[6]熊沐清.论语篇视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1).
[7]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肖辛格 湖北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