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老子》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几千年来一直为人们细细品读、体味。在语言上,全书八十一章的语言,精妙简练;句式修辞,丰富恰当,呈现出老子独特的思想体系,加之句式的灵活变换和组合,更增加了言语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的魅力。本文主要针对《老子》中的整句与散句,肯定句与否定句和短句的使用情况和产生效果进行分析,以阐释其对上古的句式修辞研究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老子 句式修辞 效果
《老子》作为道家经典,短短五千多字道出博大精深、意蕴深长的哲学思想。这与其高超的修辞技巧是分不开的。老子提倡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但同时,老子也提出了“言善信”。可见,在老子的修辞观中,“自然、真实”是要旨。张弓在《现代汉语修辞学》中也提到:“修辞是有规律的,自然的、内容形式统一的。当然,这所说的‘自然是指态度真诚,表达符合规律。”可以看出,两者的观点具有相似之处。《老子》中的章句给人以音律和谐,朗朗上口,自然流畅的直观感受,正是通过句式的排列修饰,恰如其分地勾勒出严密完整的哲学体系。同时,修辞学中的“句式”并不等同于语法学的“句式”。修辞学中要讨论的是好不好的问题,即任何句式是否是词语的恰当有效的组合,是否能创造最佳效果。笔者对文本进行统计,在《老子》一书中,410句中出现约113组整句;81章中有77章兼有肯定句和否定句,占95%;短句更是贯穿于81章,足以见句式修辞在《老子》中的重要地位。以下进行分类阐述。
一、整句和散句——相得益彰
《老子》被誉为“散文化的诗”,与先秦诸子作品相比较,在句式上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整句的大量使用,几乎每章中都有排比、对偶、顶真、回环等。据粗略统计,全书排比句约75组,对偶句占50%以上,顶真和回环约21处。它们使句子结构整齐严密,音节协调匀称。加之与散句的配合使用,将诗歌的韵律和散文的错落完美结合,整齐之中不失灵活,连贯之中少许停顿,传达出一种自然的气势。从中也大可窥探老子的哲学观。
(1)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第五十三章)
(2)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第五十六章)
例句(1)、例(2)中使用贯串式排比句,对偶句(正对),还包括顶真和相排相据的回环,构成四组整句。其中又穿插了“非道也哉”“故为天下贵”等四处散句。在《老子》大多数章节中,散句既有停顿、舒缓的作用,也有对上文整句的总结,这也是所谓的“按断复句”。按断式是指前面的分句叙述情况,叫作“按”;后面的分句对前面的叙述作出评断,叫作“断”。如例句(2)中连续三组正反对比的“不可得”,连续流畅,极具气势,表现出对世俗名利关系的超脱,紧接着“故为天下贵”像是高亢辩论后冷静的思考,语气放缓,对上文进行总结。从整部书来看,“按”的部分多为整句,“断”的部分多为散句。这样,不论是结构还是内容上,两者相得益彰,构成参差错落、变化起伏的效果。
对于排比句而言,是从各方面阐释道理,例句(1)中,以“甚”字贯穿,人君走上邪的恶果,是朝廷的腐败,进而引起田地的荒废、仓库的空虚,兼有层层递进的效果;接着又以“非道”为中心,从服饰、饮食、财货等方面具体铺陈开来,从各角度表现人们为了满足私欲,追求自我需求之外的财富,老子将其视为“盗夸”,倡导圣人要“去甚、去泰、去奢”。例(2)中,以“其”和“不可得而”贯穿排比句:“玄同”的境界需要“塞”“闭”“挫”“解”“和”“同”,然后,内含对偶句,“亲”与“疏”、“利”与“害”、“贵”与“贱”形成反对。在全书中,这样的排比句不少于60处,这样整齐划一的句式,一方面,使老子在阐述思想时围绕一个中心,论证更为充分,具有说服力;另一方面,老子说“道无常名”,“道”给人以模糊、虚幻、玄妙的印象,运用大量的排比包含“形象具体”“举一反三”的效果,是“取譬”于有形的万事万物阐释无形的“道”。这是老子对“道”的直观体悟,也使读者有了直观感受,体现出古代辩证思想体系中“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类比推论思想,层层铺陈。
对于顶真和回环而言,同样是古代辩证思想的形式表现。例(2)中,“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言”与“知”相对,以“知”起,以“知”收,回环往复。书中还有“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环环相扣,体现出老子思想的连续性和严密性,“道”并非静止不动,我们可以从首尾相连形成顶真的“一”、“二”、“三”中,看到老子要阐释的是,天地万物并非混沌无序状态,而是一步步有序的进行,是一种动态递进,正如“道”之“玄之又玄”。
二、肯定句与否定句——对立统一
《老子》四百一十句中,包含特殊的有无句、肯定句和否定句的交替使用以及双重否定句式。来回反复,体现语气轻重变换,也与老子的古代辩证法思想中“有无相生”“有无统一”相契合。
(一)肯定句与否定句的交替使用
(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第二章)
(4)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第三十四章)
(5)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第六十三章)
句式上的肯定与否定表现出老子哲学思想的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美”与“恶”、“善”与“不善”、“难”和“无难”等,这些对立的成分之间由单纯的肯定句与否定句表现出来。文句选用肯定和否定的交替穿插,依次使用,当它们同时呈现,通过正反对比就可以窥见老子思想中的“有无统一”的观点,在肯定和否定之间没有了明确的界定点,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善”可为“不善”,“难”终成“无难”,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转变,体现“有无相生”,而老子思想中的“道”正是“有无统一”,是绝对的肯定和绝对的否定的统一。因此,对于《老子》中这样的肯定句与否定句的使用,它的效果不仅仅是句式的变换多姿,语气的轻重交替,同时也是事物的正反对比,意蕴的幽远深长。
(二)“夫唯”复句中否定句的连续使用
(6)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第二章)
(7)夫唯不争,故无尤。(第八章)
(8)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二十二章)
(9)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第七十章)
(10)夫唯不厌,是以不厌。(第七十二章)
以上都是由“夫唯”开头的复句,全书中共有12处,在陈鼓应先生的《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将其解释为具有因果关系的复句。同时,以上句子都显示出《老子》中句式的一个特点,就是辩证说理时,否定句的连续使用。例(8)中,正是因为不跟人争,所以天下没有谁和他争。因、果皆为否定句,使句子语气更重,强调成分更浓。若是“夫争,天下与之争”,能够表达出相同的意义,却无法明晰地表达出老子对“不争”的求全法则的强调。如上述例子中,“没有占有欲,功德就不会埋没”,强调去除占有欲;“不争,就不会有怨咎”,强调不争;“不了解‘言有宗,事有君,就不了解我”,强调“知我者希”;不压榨人民,人民就不会厌恶,强调高压政治的危害。因此,双重否定,加之“唯”字的必要条件效果,使整个句子中心突出,语气加重,表现出《老子》强烈的论辩色彩。
三、短句——短小精悍
通读《老子》一书,虽对其中的部分意旨迷惑不解,心存疑虑,但是仍然会对整部著作的精短简练印象深刻,这就源于短句的大量、精准的选用。在老子的语言观中,提倡“言有宗”“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言论需讲求自然,讲求宗旨,反对过多的人为修饰。短句纯粹简洁的特点完全符合这样的表达需要。
(14)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第十八章)
(15)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第四十五章)
(16)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 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第六十八章)
这两章中大多为三言、四言句,例(14)中,“仁义”“大伪”“孝慈”“忠臣”的出现仅从四个主谓结构便可阐释清楚,一语中的,表现出当时病态的社会现象。短句因其语言的简省,免去长句的繁冗拖沓的弊病,但也会出现支离破碎、语意跳跃的现象。从例句(14)(15)中可以看到,每一章以短句为句式基础,与排比、对偶、回环、顶真等“布置类”的修辞相结合:“大道废,有仁义”与“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与“国家昏乱,有忠臣”相对,再以“大”“善”“是谓”等贯穿排比句。每个短句之间衔接自然,语意连贯,如圆周各点共同指向圆心,全面阐释章节主旨。对于全书八十一章,同样如此:将道之“朴”表现于言语之中,短句最短的为一个字,最多的不超过九个字,以四言和五言为主。
同时,这样的句式也是《老子》中不论是以正体还是变体产生成语频率较高的条件之一,是老子“无为”“自然”的思想在语言观上的体现,是五千字尽为精华之因。
四、结语
刘勰《文心雕龙》:“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修辞不仅表现在辞格的运用上,还包括遣词造句、组句成篇,恰当巧妙的安排句子,从布局谋篇上增强表达效果。《老子》一书中出现了丰富多变的句式,以整句、短句为主,兼有散句、长句,避免了单调呆板,肯定句与否定句的来回变换,设问句和反问句的交叉出现,对先秦时期句式修辞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恰当地阐释了老子的思想精髓。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注译与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任继愈.老子新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3]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6.
[4]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
[5]白兆麟.《老子》复句辨析[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
(4).
[6]范晓.语法的句式和修辞的关系[J].当代修辞学,2011,(1).
(段琰 湖北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