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常用谚语词典》收录的近四千条汉语谚语中,有相当一部分体现了汉民族对幼儿德商的培养观念,突出表现在对幼儿一系列优良心理品质的高度重视,主要包括:诚实、谦虚;感恩、助人;乐观、豁达;实干、执着;勤奋、惜时等等。汉语颜语的研究与运用为当今的幼儿德育工作开辟了一条新的蹊径。
关键词:汉语谚语 幼儿德商
一、引言
美国哈佛大学的科尔斯教授在其著作《儿童的德商》中明确提出了“德商”(Moral Quotient,缩写为MQ)这个概念,认为除了常说的“智商”和“情商”外,还有“德商”,而且“德商”更胜于“智商”与“情商”。所谓“德商”,即品德商数,是衡量个体道德品质水平的指标,主要包括一系列优良的心理品质。“一般来说,品德商数包括以下心理品质:诚实、礼貌、尊重、宽容、负责、勇敢、进取和有责任心”,“德商决定着人的品德和人格;决定着一个人的处世原则和做事准则”[1]。德商对人的影响是内在的、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它也是衡量一个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德商必须从幼儿时期就开始着重培养。科尔斯教授在专著中也认为一个人的德商从出生起就要培养,所以教育者“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要认识到既要管孩子的学习、生活,又要管孩子的思想品德。”[1]
汉语谚语历史悠久、运用广泛、使用频率很高。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说:“谚,传言也”[2]。《词源》对谚语作了如下解释:一指长期流传下来的固定的常言,即人们常常引用的话语,也是一些古文献和文人著作中常引用的话;二指一些粗俗的乡俚通用语,也就是人们在口头常常流传、应用的那部分。[3]可见,谚语除了人们熟知的是大众间通俗的传言,更为文人雅士所善用,因而,它既有俗的一面,又有雅的一面。民间口头流传的谚语,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便于记忆和流传;见诸于历代典籍的一些谚语,有的言简意赅,也有的文字深奥难懂,需要细细推敲。相比较而言,结合幼儿的特点,前者更适合运用于幼儿教育中。
在常用的近四千条汉语谚语中,有较多的条目集中体现了汉民族对幼儿德商培养的观念,突出表现为对一系列优良心理品质的高度重视,主要包括:诚实、谦虚;感恩、助人;乐观、豁达;实干、执着;勤奋、惜时等等。“美国学校很重视学生的德商”[4],并把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放在首位,认为孩子的性格形成基于的就是良好品格的培养,强调“这对于孩子的将来非常重要,德商是第一位的,孩子们将有良好的基础,良好的品格,这才是他们做人的第一步。”[4]这与我国把德育放在首位的教育方针是相通的。
二、做人之本:态度的诚实与谦虚
态度决定结果,诚实和谦虚是人最重要的道德品质之一,这在汉谚中得到了重点强调。
(一)人要实,火要虚:诚实
“百巧不如一拙(拙,诚恳)”,手段再乖巧、再会编造,也不如待人诚实中恳的好;“口子大小总要缝”“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话、作的承诺一定要兑现。“真心对真心,石头变黄金”“心诚则灵,意诚则实”,只要诚心实意,愿望就容易实现。
当孩子出现撒谎的情况,教育者不必着急惊慌,要借机分析撒谎的原因,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教育。“据专家统计,在儿童的谎言中,67%是由于畏惧惩罚和怕被嘲笑,10%与儿童的想象和夸张有关,20%是故意说谎”[1]。这说明,对孩子的错误行为处罚一定要得当,当其主动诚实地承认错误时,教育者一定要对此表示出肯定并减轻惩罚,以促进孩子诚实品质的养成。
(二)满招损,谦受益:谦虚
“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自满会招来损失,谦虚会获得益处,做事也更易成功;“满壶全不响,半壶响叮当”,整瓶不摇半瓶摇,真正有才学的人,不显露自己,一知半解的人才喜欢夸耀自己;“大海不嫌水多,大山不嫌树多”,有远大志向的人,从不自满;“井淘三遍吃甜水,人从三师武艺高”,只要多求教,就能学到高超本领;“老人发一言,后生记十年”“若要好,问三老”,向有经验的长者虚心求教,必将受益匪浅。
目前,许多孩子是独生子女,家人往往以其为生活重心,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倾向。进入集体生活之后,则不懂得谦虚礼让。对此,教育者可以通过游戏、榜样以及鼓励等方法开展谦虚意识教育。比如在角色游戏中可以帮助幼儿理解什么是谦虚,从树立榜样和随机鼓励中可以引导幼儿学会谦虚。“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谦虚的孩子一般进步很快,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他们明白仅靠个人的能力和努力,往往是不够的,自己的进步和成功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和不断的学习,因此总是心存感激并积极进取着。
三、做人之境:心灵的感恩与助人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将无法弥补。”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品德。常怀感恩之心,才会常做助人之事,助人是感恩的一种外在表现。
(一)杯水之恩,江河还报:感恩
“为人不可忘本”“知恩不报非君子”,人不能忘记了自己的根本,也不能忘记有恩于已的人。“饮水要思源,为人难忘本”“但得一片橘子吃,莫便忘了洞庭湖”“喝水不能忘了掘井人”“吃米不会忘记种谷的人”,时刻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受人点水恩,必当井泉报”,得到别人的点滴恩惠,都不要忘记,应尽所能千百倍地加以回报。
感恩父母、尊重长辈,是中华民族的美德。“百善孝当先”,在众多的善行中,孝敬长辈是首要的;“有再生的儿女,没有再生的爹娘”“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父母在世,子女应尽心孝顺;对待父母“儿不嫌母丑,犬不嫌家贫”“猫养的疼猫,狗养的疼狗”,不能嫌弃对自己有养育之恩的人。“长者赐,不敢辞”“茄子也让三分老”,年少人对长辈要尊重礼让。“子孝双亲乐,家和万事成”,这些颜语是民间尊敬老人和父母的原则”;“无论是忍耐还是谦让,都不是软弱的表现,相反它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理智的让步是家庭和睦、社会安定的基础”。[5]“敬人者,得人恒敬”,敬重别人的人,才能长久地得到他人以及社会的敬重。
(二)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助人
“君子成人之美”,品德高尚的人总是乐于助人,善于成全别人的美事。所以,“但得一步地,何须不为人”,只要有条件、有能力,为什么不去帮助人呢?而且,“君子施恩不望报”,施给人恩惠,并不指望报答,不考虑个人的利害得失。人与人相处,应多施恩不结怨仇;“多栽花,少栽刺”。“牡丹(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人再有本领,也需要别人的扶助和支持;“不行春风,难得秋雨”,不愿意帮助别人,也不容易得到别人的回报;“平时肯帮人,急时有人帮”“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多帮助别人,自己在困难时才会得到别人的帮助。
对幼儿来说,要让他们学习感恩助人,首先要让他们学习尊重帮助身边的人。要让孩子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如“请”“谢谢”等,逐渐使之成为孩子的一种行为习惯。在孩子具备了一定的自理能力后,可以让孩子与周围人互帮互助。教育者可以利用身边事及时激发孩子的感恩意识,利用传统节日让孩子表达对某一类人的感激之情,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让孩子体会感恩信息,利用社会实践创造条件让孩子向社会传达感恩之情。
四、做人之乐:性格的乐观与豁达
(一)笑一笑,十年少:乐观
“百岁光阴如过客,不开口笑是痴呆”,人生短暂,遇事要乐观。“恼一恼,三分老;笑一笑,三分少”“笑一笑,少一少;恼一恼,老一老”“心宽增寿,愁能催老”,忧愁会催人衰老,欢笑令人年少。“憔悴皆因心绪乱,从来忧虑最伤神”“愁最伤人,忧易致疾”,忧愁能伤害身心,引发疾病。“药物三分治,精神七分疗”。
(二)以财为草,以身为宝:豁达
人要轻财物,重修身养性。“金银财宝,身外之物”“大厦千间,夜眠七尺;好田万亩,日食一升”,财物乃身外之物,人要知足;“休道黄金贵,安乐最值钱”“黄金未为贵,安乐值钱多”,对钱财不可看得太重。
五、做人之则:实干与执着
大教育家孔子崇尚实干,反对花言巧语、纸上谈兵。他认为,“巧言乱德”“巧言令色,鲜矣仁”,把实实在在干事作为君子必备的素质之一。
(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实干
凡事既要从大局考虑,也要从点滴做起,贵在务实。“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老虎不嫌黄羊瘦”“两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天上的仙鹤,比不上手里的麻雀”,多而空,不如少而实。“千虚不如一实”,千方百计弄虚作假,不如实在一点好。“火车不是推的,泰山不是堆的”,光说大话没有用,要做出成绩才有说服力;“好话说上千千万,不如实事办一件”“说一千,道一万,不如拿眼看一看”“纸上的烧饼不充饥”,不切实际的空想,解决不了问题;做事实实在在,才不会出问题。
(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执着
行动是要付出很大的努力的,“看花容易绣花难”,事情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看人挑担不费力,自己挑担重千斤”,事情自己亲身去做,才感到困难重重。“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困难再大,也要坚持。“人在世上炼,刀在石上磨”,人要在社会上经受锻炼才能增长才干。“不当撑船手,不会摸篙竿”,不经亲身实践,不身临其境,就难以掌握真才实学。“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擒蛟龙”“拿斧的得柴禾,张网的得鱼虾”“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有多大付出,才会有多大的收获。没有执着的精神,便难达目标。
六、做人之道:学习的勤奋与惜时
“得智慧胜过得金子”,拥有智慧的重要性胜过金钱,而智慧需要通过学习才能获得。“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学习是人成长的必由之路。
(一)七分人事,三分天资:勤奋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细磨出快刀,苦练出精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人脑越用越灵,人手越用越巧”“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莫生懒惰意,休起怠荒心”。
(二)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惜时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人生如白驹过隙”“花可再开,鬓不可再绿”“人生能有几回搏”“白日莫闲过,青春不再来”,都强调人生短暂,不可虚度,应抓住机会,成就一番事业。“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强调珍惜时间。“补漏趁天晴,练功趁年轻”,要趁年轻时学好本领;“幼而学,壮而行”“儿时练功易,老来学艺难”,小时候多学知识本领,长大后才能有所作为,要珍惜利用好幼年宝贵时光,防止“书到用时方恨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谚语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社会沿用下来,一是由它作为修辞手法的功能决定的,二是由于谚语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使用口语的历史上担当了负载那些传统的知识和价值观的角色。”[6]。作为一种特别的语言表达形式,谚语的主要功能是信息传统功能,表达的是说话人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经验。通过讲述某种知识、道理,传递信息,并从中体现出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谚语的语义重点在突出其真实性、真理性。汉语谚语中蕴含的德商培养观为当今的幼儿德育工作开辟了一条新的蹊径。
谚语大多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富有哲理。教育者可以有选择地将其作为幼儿德育工作开展的素材,让谚语走近孩子,走近教育,是极为便捷与有效的传统教育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房阳洋,关阿津,汤海清.观念决定成长[M]北京:团结出版
社,2005.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3]吴竟红.略论谚语的基本特征及其对自然和社会人生的观照[J].
时代文学,2009,(1).
[4]唐劲松.美国学校如何培育学生的德商[J].基础教育参考,2009,
(4).
[5]李俊玉.俄罗斯民间谚语的教育功能浅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
学学报,2004,(1).
[6]罗圣豪.论汉语谚语[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1).
(翟明女 江苏淮安 淮阴工学院人文学院 22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