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慧 李延林
摘 要:霍克斯在译《红楼梦》中的人名时采用了灵活多变的形式,充分考虑了人名在不同语境和语言结构中所隐含的社会、语言、文化等因素。顺应论是把语言、社会、文化、认知等因素结合起来的语用综观论。顺应论认为语言的选择是动态顺应的过程。本文试图在顺应论的指导下建构霍译《红楼梦》中人名翻译过程中的动态顺应模式,认为霍克斯对《红楼梦》人名的翻译是在语境、语言结构和翻译策略上动态顺应的结果。
关键词:《红楼梦》 人名翻译 顺应论 动态顺应
一、引言
随着霍克斯和杨宪益、戴乃迭的《红楼梦》全译本的问世,《红楼梦》以其独特的魅力逐渐成为世界文学领域中的一朵奇葩。小说中的名字与故事情节遥相呼应,融为一体,同时也闪耀着中国灿烂文化的光芒。如此之大的人物场面加之对人名赋予的文化内涵,增加了译者在人名翻译上的难度。对《红楼梦》人名的翻译研究大多数学者都从人名考究、翻译策略、人名隐含意义等方面来进行。本文试图从顺应论这一语用综观论视角来探讨霍克斯对《红楼梦》的人名翻译过程,揭示译者在人名翻译过程中的动态选择和顺应,期望能给《红楼梦》人名翻译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
二、顺应论
耶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在1999年出版的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系统地论述了顺应理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该选择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是出于语言内部原因还是语言外部原因。这是由语言的“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三个特性决定的。变异性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指语言选择不是机械地严格按照规则,或固定地按照形式-功能关系做出,而是在高度灵活的语用原则和语用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顺应性是指语言使用者能从可供选择的不同语言项目中作出灵活的选择,从而尽量满足交际的需要。维索尔伦还指出语言顺应的四个重要维度是“语境关系、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顺应的动态性主要体现在语境和语言结构顺应中意义产生的动态选择过程。动态性贯穿了整个顺应过程的始终,也是顺应论的关键和核心。
三、顺应与翻译
语言的产生和使用及意义的产生过程是一个动态顺应的过程。维索尔伦对动态性这一概念作进一步说明时,将其“定位”于适应性的语境相关成分和结构对象的关系之中。换言之,顺应论中的动态顺应主要指语境因素和语言结构因素中的动态顺应过程。不同的语境中同一语言的意义也不同,而不同的语言结构也会衍生出不同的语境和意义。这种动态顺应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在语言使用的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均有体现。维氏以下的语用理论图式很好地展示了顺应四个维度之间的关系:
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还是一种动态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换言之,翻译是译者在源语与目的语中的双向选择。译者所做出的选择并非是静止不变的,而是某种主导因素指导下的动态顺应过程。动态顺应能让人更全面地认识翻译这一复杂活动。译者在翻译中除了顺应目的语读者,还应对源语与目的语双向动态顺应。这种顺应体现在源语和目的语的各个层面上,有宏观的顺应也有微观的顺应,有语言结构、风格的顺应也有社会、文化、认知等因素的顺应。
翻译过程主要是理解与表达的过程,即认识与实践、分析与综合的过程,它们既是同一过程彼此衔接,又是互有交叉、互臻完善的两个阶段,是同一问题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方梦之,2004)。王建国(2003)指出,“翻译实际上是两次语内交际的行为,即发生在原作者和译者之间的第一次语内交际和发生在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第二次语内交际”。翻译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译者在一系列因素作用下,在这两次交际过程中做出动态选择的过程。笔者试图在维氏语用理论框架指导下,构建出翻译中的动态顺应模式图,期望能展示出翻译过程中的动态选择与顺应。
如上图所示,译者是源语向目的语实现成功转换的桥梁。译者首先应将自己尽可能地置于源语语境中,从源语的各种语境和语言结构的选择中做出恰当的选择,正确理解源语中意象转化为符号系统1(表源语)的过程,从而实现对源语的动态理解。其次,译者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以动态选择翻译策略来实现对各种翻译因素的转换。最后,译者要在对源语理解的基础上,在目的语语境和语言结构的多重选择中选择出顺应目的语语境和语言结构的表达,即重构目的语中意象向符号系统2(表目的语)的转化。这一重构的过程是译者对目的语语境和语言结构的动态顺应过程。
四、霍译《红楼梦》人名翻译的动态顺应
在本文构建的动态模式下,霍译《红楼梦》人名翻译的动态顺应模式将定位于对源语和目的语的语境相关因素和语言结构的动态顺应以及译者在相关翻译中所作出的动态选择和转换。
(一)心理世界的动态顺应
维氏把语境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交际语境包括“社交世界、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心理世界包括交际双方的情感和认知因素及“个性、情绪、愿望和意图”等。译者首先要从源语语境的多种选择中做出顺应源语意象的恰当理解,再将该理解在目的语中进行动态转换,从而使最后的表达既能很好地呈现源语的意象,也能让目的语读者在情感和理解上易于接受。这一心理世界的动态顺应是对源语读者和目的语读者的一个双向的心理世界的动态顺应。如:
(1)智善 Benevolentia(善心,仁心 [拉丁语])
(2)空空道人 Vanitas(空虚,无物,无实,不存在 [拉丁语])
(3)茫茫大士 Buddhist mahasattva Impervioso(佛家的,不可及的大圣 [英语] [梵语] [意大利语])
以上均为霍克斯对《红楼梦》中僧道人名的翻译。中国深受佛、道教的影响。霍克斯对这些人名没有音译也没有用汉语拼音代替,而是译出其隐含义。这既是对源语读者心理世界的动态顺应,也是为了让译语读者正确理解人名的内涵。霍克斯在人名翻译中的这一处理过程是对源语读者和目的语读者心理世界的动态顺应过程。
(二)文化的动态顺应
尤金·奈达(1998)曾指出,就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码之间的转换,也是文化间的交流。翻译中对文化的处理不能一味地归化,不应当忽视源语的文化,也不能一味地异化而忽视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和接受度。译者应对源语与目的语文化进行动态顺应处理,尊重文化差异。笔者认为翻译中文化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原语与目的语的文化也绝不存在高低,优劣之分,译者应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因此,译者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来偏向顺应目的语文化或源语文化是可取的,这一过程是文化的动态选择过程,也是文化的动态顺应过程。
语言的文化内涵是相当丰富的,它可包括一个民族的心理,传统习俗,宗教信仰以及诸如社会和自然的因素(刘海玲,2005:385)。在中国民俗文化中,人们常常把富贵、丰收、繁荣等美好希望用文字、图案表达出来,尤其反映在中国人取名上。人们希望通过叫名把富贵、平安、和顺的愿望实现,这正是一种民族心理的表现。如:
(4)隆儿 Rich (富裕)
(5)同贵 Prosper (繁荣)
这些奴仆的名字可反映出主人祈求丰盛、祈盼家道兴隆的愿望。不难发现译者是直接照其字面意思来译出名字的涵义而非音译,这样既译出了人名的内涵使目的语读者易于理解,也保留了源语人名中的文化特色。从霍克斯的译文中可看出,译者在源语语境中动态地理解了这些人名,并在相关语义维度上做出了最恰当的动态选择,而这些选择也没有妨碍目的语读者的理解。
(三)翻译策略的动态顺应
翻译是一种动态选择的过程,也是对读者认知环境动态顺应的结果。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并非是在翻译前决定的,也不是译者自己主观想选什么翻译策略就用什么策略。译者在进行语言的动态转换时,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也是因具体的语境、语言结构、翻译目的等因素而动态变化的。简言之,翻译策略的选择也具有动态顺应的特点。
在翻译策略上,霍克斯也根据不同语境作了一定的动态顺应。首先在对《红楼梦》中重要人名和地位高的人名翻译中采用了汉语拼音直译法,如:贾赦 Jia She,贾政 Jia Zheng,宝玉 Bao-yu,黛玉 Dai-yu 等,其次对一些奴仆和次要人物的人名则根据人名的意思直译出来,如:琥珀 Amber, 珍珠 Pearl等,最后,对一些有双关含义的人名,霍克斯在用拼音直译的基础上还加了注释,如:甄士隐(真事隐)Zhen-Shi-yin 序言 Zhens-another word-play—who are a sort of mirror—reflection of the Jia family,贾雨村(假雨存)Jia Yu-cun 序言Jia…a pun on this other ja which means “fictitious”等。
霍克斯在人名翻译的意译策略选择上则更明显地展示了翻译策略的动态顺应性。翻译策略的选择也是在相关因素下动态顺应的结果。
四、结语
本文主要从语境和语言结构角度分析了霍译《红楼梦》中人名翻译的动态顺应性,并指出霍克斯对人名翻译是在心理世界、文化和翻译策略层面上的动态顺应。翻译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过程,也是一种复杂的交际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做出选择与动态顺应的过程,即译者在对源语动态选择理解的基础上在大脑中进行不同符号系统的动态转换,再根据目的语的特点进行动态顺应表达。
参考文献:
[1]Jef Verschueren.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北京:外语
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2]方梦之主编.译学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王建国.论翻译的推理空间等距原则[J].外语教学,2003,
(2):52~55.
[4]Nida,E. A. 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on[J].外国
语,1998,(3):29~33.
[5]刘海玲.文化空白与《红楼梦》佛教用语翻译[A].刘士聪主编.《红
楼梦》翻译研究论文集[D].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385.
[6]Cao,Xueqin.The Story of the Stone[M].trans. Hawkes,
D.London:Penguin Books Ltd,1973.
(杜慧 李延林 湖南长沙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41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