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征宇
上海海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立)1994年全面信息化起步,经过18年坚持不懈的努力耕耘,目前累计投资已超过几个亿。作为家用空调压缩机世界级龙头企业,海立年产空调压缩机1800万台,销往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据全球15%的市场份额,全球排名第二。海立对信息化的投入与其打造企业和产品国际竞争力是分不开的,正是其对信息化的不懈追求,稳步推动着海立向空调压缩机的世界之巅挺近。
两化打造世界级工厂
作为一家大型制造业企业,海立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利用信息技术全面改造传统制造业。压缩机的生产特点是大规模、多品种、高精度、快节拍、低成本,产品设计生产过程的信息传递、数据收集和分析、快速反应和决策,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全面提升传统制造业的质量管理方法。近年来,海立通过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与集成,循序渐进地开展企业信息化工程,累计投入资金近1.5亿元,建成结构合理、运行稳定的信息管理系统:ERP资源管理、3D建模及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MAXIMO设备管理、OA办公管理、MES制造执行管理、EDMS电子文档管理、智库等应用系统,实现完整的企业内经营、技术、管理、数据处理等内部数据和信息资源电子化、集成与共享,保障流程的透明和规范,提高管理水平,适应家电行业快速变化的顾客需求。
特别是实施MES 项目,使制造过程的业务数据能够通过数据采集终端更快更准确地进行收集,利用集成技术进行传递和分析,为生产计划、成本结算提供依据,同时结合批次控制实现材料、成品在供应商-公司内部-客户之间的产品追溯体系,在产品库存周转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年来引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3D 建模和PLM 系统,实现产品设计、评审、批准、查询、交流等工作的共享和并行,并能进行参数化设计和三维尺寸标注,降低工程变更成本和时间,极大地提升了技术创新能力。
海立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建东认为,海立信息化建设所取得的效益虽然难以用数字来计算,但通过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与集成,循序渐进地利用信息技术全面E化传统制造业,信息技术已真正成为企业的基础设施和重要资源。“海立把推进两化融合作为建设世界级工厂的重要抓手之一,主要体现为IT与管理的匹配。”
据了解,海立通过建立跨地域的整合一体化经营管理系统,打破了两地3厂(上海东西两厂和南昌工厂)的时空阻隔。三厂之间电话是内线,网络是局域网,所有PC及服务器在同一局域网内进行统一管理,共享ERP/ PDM/PORTAL等业务系统。而海立在印度设立的工厂,也将复制这一系统。目前,南昌工厂和印度工厂的信息化,都是与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投用。
这也正是海立信息化提升管理的特点所在,真正实现了可视化的跨区域管理。海立信息化的重点是打造数字化工厂,实现从产销计划、采购、生产、发货全过程监控。所有的数据、景象、视频等都是两地3厂实时沟通、信息共享。
目前两地3厂间已实现“智能制造”和“精益管理”:生产计划集中排产;生产全过程条码管理;制造过程实时记录与监控;货物接收和出库电子化;数据仓库可深层次分析,支持快速决策。此外还有设备流程信息化,把厂区大量设备的数据采集下来,有利于设备运行统计、设备效率统计以及设备硬件维护等。目前这一块在上海已很好地实现。
随着精细化管控能力与供应链协作能力亦进一步提高,目前其供应商均可通过与海立ERP系统的接口,查看排产计划、生产进程等数据,由于数据交互和信息反馈的电子化,采购、沟通效率大大提高,与供应商的对账和发票匹配效率也大大提高。
机器人加速生产智能化
在工业化大生产时代,工业机器人的技术水平决定了制造业生产的精度、准度与效率,其应用的深度与广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然而细究制造业现状,中国的制造业自动化之路并非坦途,但海立却是一个“先行者”的例外。
在上海浦东,随着一只金黄色机械手臂的翻转、回旋,在600摄氏度高温下,三四斤重的银白色金属卷板,在青烟中被迅速抓取,放置到下一个工位,干脆利落。经过一道道流水线工序后,末端摆满了成型的壳体。这是海立钣金工厂的壳体生产车间,20台色彩夺目的机器人正在作业。每台机器人在固定位置,可操作两台或多台设备。在等离子焊接工位,几名工人散布其间,或调整机器人设备,或抽样检测产品。
自引进机器人以来,海立已经拥有机器人近百台,这也是中国家电行业中大规模应用工业机器人的起始。而将机器人引进制造业的念头,源于此前海立管理层在参观丰田公司时,发现后者的钣金工厂“员工120名,其中工人10名,机器人110名”。
目前海立西区的壳体生产车间共有三条不同型号产品的壳体生产线:H1、H2、H3,其中H3壳体生产线有7台机器人,这条生产线需完成卷板整形、等离子焊接、粗扩、精车、冲孔、抛光等十道工序。十道工序只配置4人。这4名工人需操作25台设备,人均操作6台。引进机器人前的作业场景则是11个工人操作17台设备。
工业机器人是一种模拟人手臂、手腕和手功能的机电一体化装置,可对物体运动的位置、速度、加速度进行精确控制,从而完成某一工业生产的作业要求。海立的机器人自重560公斤左右,其重复定位精度可达0.07毫米~0.15毫米,手臂负载高达70公斤,能如蜜蜂般不停作业。
2012年在汽缸缸盖、绕线、装配、总成等7个方面一次性投入改造资金2995万元,共应用机器人34台,减少人员117人, 提高了效率和产品一致性,取得了良好效果。以H4壳体生产线为例,改造前每班人数10人,班产能2949,人均操作设备1.2台,改造后,利用机器人8人,每班人数3人,班产能达到3392,人均操作设备7.7台,为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2010年对于海立来说是重要的一年,海立诞生其第1亿台空调压缩机,这个新诞生的产品成为当今全球最先进的热泵4XPOWER压缩机,并使用自主品牌——“海立”,这标志着上海海立不但率先登顶中国空调压缩机产销过亿的高峰,而且引领中国制冷行业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这也正是其深耕信息化多年结出的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