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数据推动力”

2013-04-29 00:44赵桂霞
神州·校长 2013年9期
关键词:调研学科语文

赵桂霞

2006年7月,适应市区教育资源优化的需要,一所由潍坊一中、原潍坊二中初中部整合而成的潍坊广文中学应运而生。合校伊始,面临诸多难题:学校发展如何定位,教师资源怎样优化,等等。我们坚持用“数据”说话,迈入了行动研究的正确轨道。

理想的课堂什么样?

课堂是学生的。一定程度上说,学生喜欢的课堂才可能高效。那么,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课堂?

面向全校5000余名学生调研:你喜欢什么样的课堂?请把你喜欢的课堂的10个要素写下来,从最重要的开始。

汇总全校学生的回馈,前十位要素几乎都和高效、愉悦有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老师讲课生动有趣”,“学生参与面广”……

孩子们告诉我们,理想课堂应该是“高效愉悦”的。

现在的课堂离高效愉悦的目标有多远?按入职教师、青年教师、成熟教师三类分别进行课堂跟踪,全面记录专家组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学生满意度测评、达标检测等若干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就会发现,现在的课堂离高效的目标还有距离,愉悦但不高效的现象出现在不少课堂上。

面向学生的追问和对课堂现状的调研,改变了教师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各学科共同探索,最终形成了“新课堂”的五步教学流程:自主学习——小组互助——展示质疑——精讲点拨——反馈落实。

新的教学方式实行一段时间,问题又出现了。

部分教师机械地执行“新课堂”流程,严格按照课堂教学步骤讲课,导致有的学生和家长反映:课堂上很热闹,但有些问题没有解决掉。

研究小组共同走进了一个班级,一连听了这个班的7节课。课堂上进行各种数据记录,课后进行学生问卷调查。数据显示,那节生物课学生最喜欢,课堂气氛活跃;问题环节多,师生互动面广量大。但测评结果显示,生物课是达标最低的一节课。

问题出在哪里?

与老师们仔细回顾和分析这节生物课的全过程,问题终于找到了:课堂只停留在表面的活跃,有“形”无“神”,课堂上假问题多,把不是问题的问题作为问题环节呈现,学生的思维没有深入下去。

那么,如何才能使课堂教学既愉悦又高效?

再一次展开调研,“高效愉悦课堂的关键要素有哪些?”调研分教师、学生两类对象,高效、愉悦两个层面,正向、反向两个角度进行。每个纬度都是先进行开放式调查,生成相关要素;再在全校进行问卷调查,形成关注度。当发现教师、学生对同一内容的关注度差异较大时,又进行了交叉调研。八个纬度几百个数据出来了,数据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建设“高效愉悦”的理想课堂该关注什么。(图一)

要关注教学内容。八个纬度中,教师、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均位于前三位。在对教师进行的“愉悦课堂要素”调研中,“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被排在了第二位;在对学生进行的“高效课堂要素”调研中,“学习内容有趣”被87%的学生认可,排在第一位。

要关注师生配合。“教师愉悦课堂”调研中,教师对“师生配合”的关注度最高,为97%;学生的关注度为85%,排在第二位。“学生高效课堂”、“教师不高效课堂”、“学生愉悦课堂”、“学生不愉悦课堂”中,教师、学生均提到师生配合问题。

要关注教学环节。师生对教学环节的关注度很大,尤其是教师。教师关于“愉悦课堂”的关键要素中,教学环节被91%的老师认同,学生也给予85%的关注度。“教学环节设计不合理”被学生认为是课堂不愉悦的第二位原因。

要关注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特别得到学生关注,学生认为,“教师教学方法多样,生动有趣”是“愉悦课堂”的第一要素、“高效课堂”的第三要素。反向调研中,“教师的讲课方式单一、不新颖”成为“不愉悦高效课堂”的重要理由。

高效愉悦课堂的关键要素捕捉到了,课堂教学的探索也就有了更为明晰的方向。我们设计了“课堂教学流程效益网格图”,改变了传统课堂评价方法,关注课堂测量,用数据说话,走出了一条“用数据管理课堂,对流程微格研究”的课堂研究之路,引导教师研究自己的课堂,每个学科、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改造”便由此拉开帷幕。

宋君艳老师在深入地研究自己的课堂教学流程后,发现了问题所在:“从教学实践来看,‘提问这个教学环节,学生通常会因为紧张而高度集中注意力,但观看录像发现,当一名学生起来回答时,其余同学非常放松,要么傻笑地看着回答问题的同学,要么偷偷地与同桌说话。”看到了问题,也就有了破解的办法。她认为,这种提问方式是低效的,应该改变。现在,她的课堂上经常采用同桌互查、老师抽查或组长跨组检查等方式,课堂上每个学生都在积极互动,课堂效能大大提高了。

语文学科探索出了“一主两翼,三线并推”的主题学习模式,数学学科有了“五环节”有效学习策略,政治学科形成了“案例教学法”,物理学科开展“模块教学,整体推进”,化学学科实施“情境递推,愉悦体验”,地理学科进行“小模块整体教学”。

“高效愉悦”的理想课堂逐步形成,不仅涉及每个学科,而且每个教师。广文的学业质量持续保持高位领先。

“男生英语危机”是如何形成的?

2007年,广文中学的第一届学生毕业。毕业前夕,我们组织了一次面向毕业生的“初中各学科知识点难度认同值”调研。在各学科的调研结果中,英语学科的结果格外“醒目”:在初中英语102个知识点中,男生对所有知识点“难”的平均认同,全部高于女生的平均认同。(图二)

难道是潍坊市初中英语教学存在问题?

分析广文中学2006年、2007年两年新生入校分班考试的成绩发现,英语的高分段学生都是女生居多,而低分段学生男生明显多于女生。

初一新生入校,就存在男女生整体英语学习的差异。

学业质量测评的显著差异告诉我们,这一定是一种普遍现象,并且是长期以来的普遍现象。

既然是一种普遍现象,而且存在了多年,就是一个问题,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并力求解决的问题。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45个英语老师分成三个小组,围绕“男生英语危机的原因及突破”开展头脑风暴,几十条要素被排查出来。最后,三个小组共同排序,“男女生生理心理发展差异”排在第一,“发音障碍”位列第二。

由于男女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程度的差异,相同年龄入学,男生和女生已经不在一个起跑线上,这是造成男女生英语学习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初中学校已无能为力。

我们把解决“发音障碍”作为解决男生英语学习危机的切入点,从音标入手,从学前入手,开发设立了一门衔接课程:英语学前引桥课程。

初一新生入校之后,教师不急于教授初中英语课程,而是首先把小学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将其与初中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整合,把音标教学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系统讲授,推行字母、音素、音标三位一体教学法,以解决男生“发音障碍”问题。

“引桥课程”不仅很好地解决了“男生英语危机”,而且还被“引”到了数学学科,并且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发现”并没有就此停止。

初中学生的“两极分化”是一个教育难题,长期以来的难题。从学生到家长再到教师,常常为此感到困惑:原来入校时成绩尚可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的增加,其成绩却在下降。

分析同一级学生初一上学期期末和下学期期末两次考试的成绩,将学生按照前27%、中46%、后27%的比例分类,第一类学生与第二类学生期末考试的总分平均值差异从91分增大到117分,第二类与第三类学生从130分扩大到197分。

这又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而深入的研究让我们发现了问题背后的问题:这固然因为学校规模大,优秀学生多,但其实质更在于“学习难点”妨碍了学生学业的进一步提升。当学生学习某一个知识点遇到困难,再学习与此相联系的后续知识时,就遇到了障碍;这样的障碍一多,学生的问题就多;逐渐地,“两极分化”就形成了。

于是,解决学生“两极分化”成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各学科采取了“梳理知识点——面向师生调研学习难点——研究难点背后的障碍点——建设引桥课程”的思路,给学生“搭桥”,把学生对任一知识点的学习都置于“前置知识”的铺垫之下,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越过 “障碍点”。

化学学科在学习难点调查中发现,难度系数最高的是“棉、羊毛、合成纤维的区分”,有46.7%的学生认为难。一个成人教师无法理解: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知识,一个和生活紧密联系的常识,竟有一半的孩子感觉到难。而且,男女生对比数据、三类学生对比数据都显示出,这是个普遍难点。化学老师召集学生座谈会、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原因,发现孩子的生活单一、课本知识远离学生生活是主要原因。于是,他们据此建设了“引桥课程”:在学习“化合物”时,拓展有机化合物内容,并在生活中区分有机和无机化合物;在学习“燃料与燃烧”一章时,阅读《游戏中的科学》中“石油”的内容;引导学生到“中国纺织网”浏览相关信息;有条件的老师组织学生到“潍坊纺织城”现场考察等。“引桥课程”实施后再次调研,难度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棉、羊毛、合成纤维的区分”难度系数下降为32.4%。

自从2008年化学学科开始设立“引桥课程”,连续5年,学校都对升入高中的毕业生进行回访,而每年回访结果中,学生对“最喜欢的学科课程”的回答都是一样的:化学排在第一位,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课程。

满意度不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善于运用数据,并且从数据分析中寻找问题背后的原因,常常使得一些混沌的问题变得明朗起来。教育一定不是理性的数据堆砌,但是许多时候需要通过详细精确的数据来研究和解决问题。

每一个学期结束,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对老师进行满意度测评。2007年暑期的统计结果显示:语文老师的平均满意度9.73,是所有学科中最低的;而且,初三语文老师的平均满意度只有9.44,远低于初一、初二语文老师。这个结果,深深地刺痛了语文老师。要知道,80%的语文老师担任着班主任,学生与他们之间有一份天然的感情,看在面子上,也不能让老师如此难堪。

是语文老师的整体素质低下,还是另有原因?当年11月,广文中学首次到高中学校回访毕业生。“你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对各科的喜欢程度分别是多少”的调研显示,语文学科排倒数第三位。显然,学生不喜欢老师的理由是:他们不喜欢语文学科的教学!

于是,研究当下语文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就成了改进语文教学的首选:“你认为语文教学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你喜欢怎样的语文课堂?请分别列出相关要素,从最重要的开始排列,不少于10条。”

反馈结果很快出来,结果令人震惊!语文课枯燥、乏味;需要理解、背诵得太多;老师支离破碎地讲,没有意思;课太死板,不生动……学生对语文课堂已经到了厌倦的程度。

40多位教师在学科主任的带领下展开“头脑风暴”,从自身寻找原因,解剖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形成了依靠大量阅读、解决当下语文教学问题的改革道路。

如何进行大量阅读?课内,还是课外?语文组很快形成了分野。

他们又拿起了调研的武器,面向全体学生,了解学生的阅读需求和课外阅读现状。各种数据反馈回来,虽然“喜欢和非常喜欢阅读”的比例达到86.67%,虽然82.4%的初一学生、62.2%的初二学生每天都有半小时以上的阅读时间,但调研同时发现,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是随机的,“有空随时读”占到了一半以上,而且62%的学生阅读的书籍是作文选类、故事会类、影视娱乐类,教师推荐的名著、家长购买的经典,阅读量只有10%左右。

大量阅读不能依赖于课外,只能在课堂里实现。“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与语文教材共同进入课堂,成了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源。一个单元,配上一本15万字的语文主题学习材料。一册书,六个单元,六本材料,一个学期课内阅读量从10万字增加到100万字。三年下来,增加阅读量540万字。

这样的改革,必然面临着诸多阻力。尤其是在中考的大背景和考试压力下,教师、学生、家长会有一些阻碍甚至是反对。克服阻力,才是改革成功的关键。于是,组织相关人员对“语文教学改革可能带来的问题”进行头脑风暴式地排查,超前预期,前置管理,数据再一次发挥了作用。

“短期质量下降、学生不习惯、完不成教学进度、命题难度增加、班主任老师抱怨、部分语文老师改变难、部分家长有意见、与其他学校不能保持平衡、丛书丢失或损坏、图书管理员反对”等10个问题,作为重点关注的要素被排查出来。我们组成10个项目组,分别研究相应的控制措施,一系列改革的保障机制由此建立。

“短期质量下降”被排在第一位,需要重点管理。语文学科决定,将语文改革与考前训练结合起来,过程中大力推动语文主题学习,学年结束的期末考试前,进行半个月左右的复习训练。扩展语文考试的命题内容,将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纳入命题范围。召开语文老师、学生、班主任、家长参与的语文教学改革动员会,举行专家报告会,通报调研情况,进一步统一大家的思想认识,引导改革的积极态度。质量得以保证,各类人员的心劲走到一起来了。

针对“部分语文老师改变难”,我们改变教师评价内容和方式。将过去的一个学期两次对教师进行期中、期末评价,改为一个学年一次。将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结合起来,关注改革的全过程。发挥期中、期末考试的反思总结功能;改变学生评价内容和方式。从过去单纯考察知识技能,转变为考察学科素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阅读量、背诵量、日常的随笔及写作,均进入评价范围,发挥评价促使改进、促进发展的功能。

语文主题学习的改革被极大地推动起来,从“一主两翼,三线并推”的语文主题学习,走向“语文素质教学”,再到今天的“主题整合,单元推进”,语文主题学习在螺旋式上升,每一步都是大量调研、数据支撑下的前行。

调研显示出,今天的广文学生阅读量、背诵量增加了,认为 “大大增加”的有33%,家庭藏书增加10~50本的占50%以上,每天亲子共读的占42%。学生的教学资源、学习资源大大丰富,语文素养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2009年第三次回访毕业生,语文学科的喜爱程度由倒数第三上升为正数第三,且与第一、二位已相差无几。

不仅课堂改革,广文中学走过的每一步,都伴随着行动研究,离不开数据支撑。教师发展、学生成长、民主管理的策略和方法,都是在大量数据支持下探索形成的。如今,每一次考试结束后,教师会进行大量的数据分析;申报办公会议题,也需要在调研和数据分析基础上提出。“54321自主课堂”,“339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优秀是计算出来的”,似乎在提醒着每一个广文人“数据”的价值。

猜你喜欢
调研学科语文
【学科新书导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超学科”来啦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