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4日,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主办的“智慧城市建设高层论坛”上,国务院参事、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牛文元语出惊人,国内许多城市投入智慧城市建设,但真正体现其内涵的,则目前一个也没有看到。
先来看看什么是智慧城市的内涵,顾名思义,智慧城市的内涵不外乎“智慧”二字。Gartner公司IT服务研究总监汤彤姝说,国外的城市建设是希望把城市建设地更好,设施更完善,而这些属于城市规划的一部分,并没有特别关注“智慧”二字。而国内智慧城市的建设则更关注用IT技术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改造,且更多是政府主导,缺乏了市民的参与。
智慧城市从新鲜概念到现在的建设热潮,不到五年的时间,这个概念已经几乎晃花了人们的眼。从多个部委纷纷提出城市试点名单,到各地城市摩拳擦掌。全国650多个城市中,有近2/3的城市提出了智慧城市计划。有的地方为了满足各类“试点”要求,短时间内竞相规划一批标志性的新园区、新平台、新项目,包括物联网产业园、云计算中心、大数据中心等等。前期规划匆忙,论证不充分,并没有考虑各类园区、项目建成之后的种种应用问题。
比如翻开《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共出现了31次“云计算”、47次“云”、25次“物联网”以及31次“数据”。“数据”虽然也多次出现在计划中,但只有少数几次在讲到交通管理、金融贸易等个别领域时指出“对数据分析挖掘以获得智慧价值”,而多数地方提及的“数据”与大数据的思想内涵无关。不得不承认,我们在筹划智慧城市建设时,还远远没有重视“数据的价值”。
有的地方为了让智慧城市在短时间内看得见、摸得着,成为闪亮的政绩,在没有充分发动企业和社会投资参与的情况下,盲目投资,重拳出手。这既挤占了市场发挥作用的空间,又为政府留下了过大的投资债务风险。如此智慧城市建设,造成了城市发展的不可持续性。而智慧城市的打造需要十年甚至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才能够让城市真正具有智慧,市民生活更加便利。
客观地讲,对智慧城市的种种片面理解,是因为对智慧城市内涵的认识较为模糊,且智慧城市的内涵依然处于变动之中,也加大了对其全面把握的难度。
除增加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市民参与度外,中国文化的特有元素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也不应该被忽视。中国五千年农耕经济,是一种依靠天地之生态资源创造财富的生产方式,中国古代充分利用天地之力的大智慧,在古代中国城市建设中也得到了充分发挥。安徽古镇宏村的水利设施便一直被人所称道,利用村中一眼天然泉水,扩掘成半月形的月塘作为“牛胃”,六十多厘米宽400余米长的水圳作为“牛肠”。“牛形村落”科学的水系设计,为宏村解决了消防用水,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浣汲未妨溪路连,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
智慧城市中的很多技术所解决的都是日常衣、食、住、行以及安全、医疗中遇到的鸡毛蒜皮的问题。智慧城市是一个综合概念,其内涵就是让百姓的日常生活更舒服更便捷。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者们不仅要注重城市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还要注重挖掘出“数据的价值”,让百姓生活的切实感觉到城市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