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华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机与魅力在于科学而艺术地把握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预设”是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清晰理性的超时空的设想与安排。“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形成的活动过程。教学是有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过程,因而教学是预设的结果。但教学又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课堂教学是活生生的个体的对话与交流,因此生成性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特点。语文课堂的预设与生成,既不要期盼意外,也不可剥离文本,更不能囿于预设。教师只有进行成熟而有弹性的精心预设,在课堂上组织起有效的教学,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活学生的创造,促进学生的动态生成,才能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关键词】预设 生成 语文 课堂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铺开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注重“生成资源”的呼声日益高涨,追求“动态生成”成为新课标下的课堂目标。语文课堂要以生成为价值追求,这是人所皆知的新课程理念。当“生成”一词在课堂上、校园里、教育教学杂志上“炒”得火爆之时,我们是不是该凝神静思一下:什么样的教学预设才能与课堂生成有机整合?我们的课堂教学到底需要生成些什么?语文课堂生成应以什么为本?怎样的生成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事实证明:精彩的生成必须有精心的“预设”作铺垫,否则,教师就不会用高屋建瓴的眼光审视教材,对学生的学情也难以驾驭,更谈不上课堂的动态推进,“生成”将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末。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既要弹性预设,又要巧妙引导课堂的动态生成,让“预设”和“生成”相互促进,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那么何谓“预设”,何谓“生成”?
“预设”是预测与设计,站在教育学的角度来解释,即是指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预先设制教学方案。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清晰理性的超时空的设想与安排,具有弹性和留白;是教师对自己课堂方方面面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见与对策的准备。
“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根据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形成的活动过程,是课堂对话情景中师生对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即时性的获得与发展,是教学的本质内涵,是课堂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僵化走向灵动,由重复走向创造的超越。“动态生成”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它强调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固定不变、按部就班、机械僵化的教学模式,主张课堂教学必须构建生成性的探究性活动过程。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预设”应为“生成”服务,两者相辅相成。有人说:“不去认真预设,那是不负责任;不能善时生成,那是不够优。” 具有丰富人文性的语文课堂教学,它作为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有着不可预测性的过程,如果陶醉于“预设”中,便会把学生限制得过死;而沉迷于“生成”中,又会把学生引进空中楼阁……一堂课如果预设不够,生成难控,怎么会有“生命”可言呢?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将如何巧妙地加以预设,如何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如何做好充分、巧妙的预设呢?
1、预设学生。学生是活生生的有思想的人,他们有着各种不同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因此,他们的思维方向、思维结果不一定会顺应教师的教学预设。多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设计的思路进行教学,在课堂上一旦遭遇“节外生枝”,便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拉到自己既定的教学思路上。现在,我们知道只有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思考学生在做什么,学生需要什么,进而充分的预设,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生成,再加以适当的指导,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事半功倍。
2、读透文本。新课程非常关注并提倡课堂动态生成,课堂上也确实会出现难以预料的因素,这就需要教师凭借教学机智去艺术性地应对。但是我们必须明确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质量绝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化的“预设”,所以课前的预设工作反而显得更加重要了。预设并不是简单地指教案。写成文字的教案只是预设的一部分,“教师要写得少,想得多。” 没有对文本经历解读和探索的过程,课堂上就只能是捉襟见肘。因此教师必须充分解读文本,比如:文章内容,作者的情感,给人的思想启迪和审美情趣。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灵活的捕捉,调控“生成”!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对课堂上出现的种种情况进行捕捉和处理,才能驾轻就熟。只不过我们的预设应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预设,人性化的预设,同时更应是一种富有弹性的预设。给自己预留一个可以自由支配的弹性空间,让自己能够很有把握的接受并进行课堂生成。
三、那么如何更好地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呢?
1、把握师生、生生、生本对话中的生成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跨越时空的对话应当是放飞心情,感悟生命的历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关于文本的对话应当是平等、互动的过程。师生对话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作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既要引领学生走入文本,又不能以绝对真理的拥有者自居,教师只是一个话题的提供者,主持人。在对话中,每一个学生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也感受到生命成长的幸福。
一篇篇文章就是一个个敞开的文本,一个个有灵性的生命,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去进行平等的心灵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只有如此,才能把文本读“活”、读“透”、读“新”。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它是对话者之间信息的沟通、情感的交融、思想的碰撞。教师要学会真诚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发现他们思想和语言的闪光点,及时把握精彩生成的瞬间。
2、把握想象创造中的“生成”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要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课堂教学如果能为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无疑是很好的“生成点”。学生具有创造的天性,假如老师为学生搭建一个舞台,他们的创造潜能可以极大地得到发挥。在课后练习中也有许多富有想象与创造的问题,如想象作文、仿写句子、续写故事情节等。充分有效的利用这些教学资源,给学生留足想象与创造的时间与空间,才能有效地促成一个想象和创造的生成点。
当然课堂上也会“节外生枝”,因为种种不确定的因素。面对生成的多样化,教师要力求平衡,要把握好方向和尺度,适时适度作出判断和调整,提高自己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和教学艺术。这样才能使“预设”更完美,“生成”更精彩。
四、总述
没有生成,课堂教学就是封闭僵死的操练,没有预设,课堂教学就是杂乱无章的盲动。预设应以生成为目标追求,应为生成留下广阔的空间。“生成”应该是有机的,但不是随意的;“生成”应该是开放的,但不是放任的; “生成”应该是对“文本”的超越,但不是丢弃“文本”去任意拓展;语文课堂的“生成”,应该是发自于“丰富和发展学生语言”这一本源,而不是背离语文学科去恣意玩乐;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预设与生成同构共融,我们的课堂教学才是高效的,我们的语文课堂才是有血有肉的,才是丰满鲜活的,才具有生命活力。
一言以蔽之,“预设”与“生成”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只有让二者更和谐,“天光云影共徘徊”,才能扮靓我们的语文课堂。
参考资料:
[1] 语文课程标准,2012,
[2]关大伟,语文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3]冯再峰,有心栽花巧预设,无意插柳妙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