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司令的人一定要抓装备,不然拿什么去作战
1998年刘华清正式退休,之后便开始写回忆录,我也参与了《刘华清回忆录》的编写,写了大量关于刘华清抓海军装备的内容,后来回忆录中只采用了一部分,因为有的同志说,这部分内容写得太多,刘司令都写成装备部长了。其实刘华清经常讲的一句话是,“当司令的人一定要抓装备,不然拿什么去作战?”他任司令期间我担任装备技术部部长,有一次他很严肃地对我说:“斯大林二战期间杀过好几个军械部长,你现在做这么重要的工作,可要小心!”
1982年刘华清就任海军司令,那时“文革”刚刚结束,中国海军装备与国外差距很大,刘司令在几年中多次率领军事代表团出国访问。1984年11月,他率海军代表团访问英国,我以海军装备技术部副部长的身份随团出访。那时他已是年近70岁的老人,可是整个参观过程一直精神头很好,我们跟着他都难免感到疲惫。他的秘诀是一上车马上就打盹,抓紧时间休息,下车后立刻生龙活虎地投入参观访问。我在海军学校学习养成了做笔记的习惯,英方讲解时我边听边记,刘华清并没表扬我,但是他批评了其他随行人员,“我在这里问问题,你们怎么也跟我一样光听着,都不做笔记呢?”
英国国防部外事处处长和我同乘一车,私下对我说:“你们这位刘司令真不简单,他真会问。”因为刘华清问得认真、诚恳,英方也就尽可能地给我们多讲一些,让我们多看一些,尤其是安排我们参观了英国造的第一条核潜艇。在此之前我和几位海军首长访问英国时,英国人曾拒绝安排我方参观核潜艇和常规潜艇,我方一位专门负责潜艇的副司令为此很是生气。而这次,英国海军不仅安排了细致全面的参观,当晚还安排刘华清住在核潜艇司令家,我被安排住在副司令家。
第二天吃早饭时,刘司令问我:“你昨天睡得好吗?”我说:“早早就睡了,睡得很好啊,今天还得继续参观嘛!”刘司令批评我说:“你这个郑明啊,你还睡得好好的,我一夜都没睡着!看看人家这么好的核潜艇,这么好的保障条件,这么完整的基地体系,我就想着我们那几条核潜艇的条件和安全问题都该怎么改进啊!回去后一定要把核安全机制建立起来。我国自己的核潜艇一定要为国争光,不能给国家添乱。”担任部长这十年间,跟着刘司令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刘华清不爱表扬人,印象中他几乎从来没表扬过我,总是严格地要求我们去工作、去学习。
如果问我航母和核潜艇以后如何排队,我说海军缺少的航母应该在先
刘华清对航空母舰情有独钟,早在1970年他就根据上级指示,组织过专题论证并上报方案。当时国防部七院的研究人员基本都到五七干校劳动去了,负责水面舰艇情报的水面组只有张日明和于瀛,他们两人于1970年5月中旬赶往海军大院,向刘华清和船办的同志进行首次汇报。
那时没有电脑技术,他们把照片放到最大尺寸,贴在胶合板上,配上简短的图注,当时这叫“拉洋片”。刘华清听后说:“胖子(张日明),你讲了这么多,我一下子也记不了,你能不能给我出一个小点的手册,我给上级领导汇报的时候可以看。”于瀛和张日明连夜制作了手册,第二天给刘华清送去,他非常满意。以此为开端,七院开始组建航母的论证队伍,但由于“文革”中的一系列变故,这个项目最终搁浅了。
1980年5月,刘华清在总参谋部工作时,访问美国,参观了“小鹰”号航空母舰,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科技人员首次实地参观真正的航母,航母上上下下几十层,他都带着随团专家坚持走了下来,看得非常仔细。1982年,刘华清被任命为海军司令,他对我说,当上海军司令后,航母在他心头的分量自然大不相同了。
刘司令为什么如此重视航母?中国是个濒海大国,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海防边疆辽阔,却只有中小型舰艇和短程岸基航空兵,一旦海上发生战事,有时只能“望洋兴叹”。另外,在世人眼中,航母被视为综合国力的象征,它的存在与发展,也是各国军事战略家关注的焦点之一。在1987年1月海军第三届装备技术工作会议上,刘司令说:“我们搞航空母舰,目的不是为了和美国、苏联比赛,主要是用于解决对台斗争需要,解决南沙群岛争端和维护海洋权益等方面的任务,平时还可以用于扩大维护世界和平的政治影响。”
1989年9月,刘华清已调至中央军委工作,仍然十分关注航母,他在听取航母课题研究情况汇报时发言:“1984、1985年邓主席接见外宾时说,对付台湾,我们没有能力,从封锁和反封锁的角度说,船载机从海上起飞,留空时间短,等大航程新飞机造出来,要几百个亿。海军说,如果有航母可以省很多飞机,一艘航母相当于300架陆上飞机,代替3个航空师,岸基飞机掩护航母,航母掩护潜艇,非要这个东西不可。去年3月,越南挑衅,南海舰队两天就过去了,但空军不行……有的人认为搞航母要花一百个亿,现在搞不起,他们想的是美国的大航母编队。上半年,杨尚昆同志又讲,中国海域这么大,航母是要的,不是我们这一代,但预研要搞……如果问我航母和核潜艇以后如何排队,我说海军缺少的航母应该在先。”
中国不搞出航母,我死不瞑目
美国《海军战争学院评论》2010年冬季号刊登了一篇文章,题为《中国的航母雄心》,其中大篇幅介绍刘华清对中国航母事业的有力推动。“刘华清上将……不遗余力地着力推进海军装备航母,然而他的这一观点并没有得到中央文官领导层成员的支持。资金和相关技术储备的不足可能是一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刘华清的这一主张与中国政府在1997年所提出的‘新安全观相抵触,‘新安全观强调在处理海上问题时应当和处理陆上问题一样,采用‘温和的手段来解决。”
当时的中央领导层追求稳定的国际环境,刘司令发展航母的战略构想一度不被上层所接纳。刘华清始终坚持航母是一项长远计划,他曾打趣说,“中国不搞出航母,我死不瞑目”。
《刘华清回忆录》中有一节专门记述了他谋划航母的经历。有人建议将标题取为“航母之梦”,我不同意,刘副主席都在做梦,那中国人真的都在做梦了。最后标题就叫“中国航母”。
1988年,我向刘华清等中央军委领导汇报海军装备发展。介绍航母时,做了一幅大图,显示出美国、英国、俄国等发达国家都有航母,印度、泰国、巴西也有,连日本、韩国都有“准航母”,我把有关这些国家航母的图片贴在四周,中国放在中间,贴了一张白纸——因为我们什么也没有。首长们开玩笑说:“你还挺会搞展览的啊!”其实这是刘华清授意的,要用生动的方式让中央军委领导意识到发展航母的紧迫性。
为了航母,刘司令没少碰“软钉子”,他多次提出搞航母不能等,“财力不够也要早论证”。有一次一位高层领导说:“瞧,你又来说了。”刘华清当时已经七十多岁,建设航空母舰不太可能是他的“政绩”,他在海军高层领导中讲过,我抓航空母舰,我这辈子肯定用不上,我是为以后当海军司令的人在做准备。他做出长远规划:先对航母发展进行可行性论证;再对舰体平台和舰载机的关键技术进行研发和科技攻关;而后视情况开工建造。但由于国家资金有限,刘华清关于航母的上述规划没能如期实行。
刘司令曾经对我讲,“航母从开始论证研究到完成建造,初步形成战斗力,一般总得20到30年时间,就是现在抓,中间不断线,也得到2010至2015年前后才能形成战斗力。也就是说,从现在起,在我这个海军司令任期内用不上它,以后按五年一个任期,要到第五任司令看能否用上了!”
现在已迈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从刘司令算起的海军司令已进入第五任了。我们这些老水兵也已年近八十。2011年8月10日,中国第一艘航母举行首次海试。2012年9月25日,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正式交付海军。
(本刊根据《人民文摘》2011年第9期、《文史参考》2011年第14期、《东方早报》2012年9月26日、《中国新闻周刊》2013年第18期综合整理,部分内容参考了长征出版社《海军司令刘华清》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