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同步发展

2013-04-29 00:44田华
中国集体经济·下 2013年9期
关键词:经济增长

田华

摘要:经济增长是扩大就业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与就业增长呈良性循环关系。当前,山西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发展不同步的现象仍然存在,本文重点分析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以及山西省经济增长对就业拉动作用下降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经济增长;就业弹性系数;投资就业系数

一、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

就业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就业总量的增加情况。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加情况,可以用GDP增长的速度表示。加快经济增长是实现有效就业持续增加的关键,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极为重要。

(一)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形成良性循环

经济增长是扩大就业的前提和必要条件。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一般呈正相关关系,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率越高,劳动力需求越大。反之,经济低迷会导致就业岗位减少,就业减少会影响收入水平,进而减少当期消费,消费萎缩会进一步降低有效需求,最终拖累经济增长。没有经济的增长,就业的扩大就会成为无源之水。而就业则是人们获得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途径,能否实现充分就业是关系经济、社会和政治的一个重大问题。

(二)经济增长增加了有效就业机会

计划经济时期为追求公平而牺牲效率,在有限的就业岗位上安排了过多的劳动力就业,造成严重的隐性失业问题。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无效或低效就业岗位正在逐步消除。山西省国有单位从业人员从2006年的254.5万人减少到2012年的239.8万人,减少了14.7万人;集体单位从业人员从2006年的29.8万人减少到2012年的24.8万人,减少了5万人。同时,私营企业从业人员从116.6万人增加到174.7万人,增加了58.1万人;个体从业人员从134.2万人增加到191.6万人,增加了57.4万人。按原有的统计方法,国有、集体单位中的隐性失业人员被统计为就业,使原来的实际就业量被人为扩大。当这部分无效或低效就业岗位被消除后,经济增长带动的有效就业增量就被部分抵消掉了,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部分拉动作用因而被掩盖。所以,在显性的就业增长低迷的背后,是隐性的就业结构的改善、有效就业机会的增加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二、山西省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下降

经济增长能在多大程度上带来就业的扩大,可由就业弹性系数反映出来。就业弹性系数为就业人数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即GDP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就业增长的百分点,系数越大,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就越强,反之则越弱。自2006年以来,山西省的就业弹性系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依次为0.317、0.139、0.139、0.189、0.244、0.242、0.292。为什么山西省的经济增长没有有效地促进就业增长?

(一)重GDP导向影响就业渠道的拓宽

近年来,山西省就业增长率虽然有所提高,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仍然存在较大差异。2006~2012年,山西省的GDP增长率依次为12.8%、15.9%、8.5%、5.4%、13.9%、13%、10.1%;而山西省的从业人员增长率依次为4.06%、2.21%、1.16%、1.02%、3.39%、3.14%、2.95%。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逐渐减弱。另外,在对待就业问题上存在误区,如认为工业化的推进能够自动促进就业;劳动成本低才有利于促进就业;注重发展技术密集型的大项目、大企业,不重视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和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的发展等,这些认识误区直接影响了政府在经济或产业结构布局上的作为,从而加剧了增长与就业的矛盾。

(二)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制约了就业增加

投资在山西省的经济增长中一直扮演着主要的角色,特别是近年来,投资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地位日渐显著,已成为拉动山西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但从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来看,投资带动就业的能力越来越差,这里用投资就业系数来反映。投资就业系数,是一定时期内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所带来的就业人数增加的指标。山西省2006年至2012年的投资就业系数分别为:0.026、0.012、0.005、0.003、0.009、0.007、0.006。从变化趋势看,投资就业系数呈下降趋势,这意味着从2006年至今,投资对于就业的拉动作用呈弱化趋势。

(三)劳动力供求结构失衡

随着市场机制基础作用的发挥,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增强,一方面出现了结构性的劳动力供给不足,如青壮年劳动力供给不足,技能人才供给不足,农村劳动力转移缓慢。2006年山西省从事农业人数占农业人口总数的比重为27.9%,之后几年有所下降,2012年为27.8%,但是下降幅度较小,基本保持在26%~27%之间,农村劳动力转移缓慢。另一方面也出现了结构性的需求不足,如大龄低素质劳动力需求不足,大学毕业生需求不足等。山西省高校毕业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据统计2006年为10.84万人,2012年达到16.26万人,加大了就业压力。

(四)工业技术进步加强了对劳动力的替代

近几年支撑山西省经济高增长的主力军是工业,工业成为山西省主要的经济增长极和重要的财政税收来源。工业拉动就业增长的能力,一开始会比较明显,但随着工业自动化水平和复杂性的提高,规模的不断扩大,会有一个资本替代劳动的过程,一个吸纳就业能力不断下降的过程。加上山西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技术进步通过创新和扩散机制,在经济总量扩张的同时,技术变革使得资本从非技能工人流向技能工人,使得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挤出”效应大于“拉动”效应。

三、促进山西省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协调发展的举措

(一)实现从GDP到民生的新发展路径的转变

要从过去以GDP为主导逐步转变到以解决民生为主导的发展理念上。是否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要坚持就业是民生之本,并把此作为民生之第一要素,作为发展的核心指标和重要内容。

(二)提高劳动者素质,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新要求

当前,山西省正着力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产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引导,把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关系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解决劳动者就业素质低对经济发展的制约问题。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发展与山西省资源型产业转型相匹配的职业教育体系,实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全面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三)关注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就业

要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公共就业服务设施。要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建设一批符合标准和较高质量的农民工培训基地,全面提高职业技能培训水平,建立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为农民工提供就业指导培训、维权绿色通道等政府公共服务。对于高校毕业生,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完善登记求职、职业培训、创业等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面向农村、基层就业。对未能实现及时就业的大学毕业生,采取见习培训等各种措施,提高其就业能力。

(四)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

当前形势下,要积极培育就业增长点,尤其要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且有市场需求的商贸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建筑业、餐饮、运输仓储等服务业,进一步拓宽社区服务、旅游、文化体育、休闲娱乐等就业弹性较高的领域,增加这些创业和就业成本较低、门槛不高行业的就业机会。鼓励城乡集体、个体私营企业发展,鼓励和扶持下岗失业人员通过兴办经济实体自谋职业,把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培育成增加就业岗位的重要力量。

(五)协调好科技进步和扩大就业的关系

尽管技术进步使边际就业弹性下降,对劳动有挤出效应,但我们仍然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选择技术进步与扩大就业有效结合的技术政策。技术政策的选择首先要符合提高科技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的要求,大力推进高新技术创新、开发、推广及产业化。在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既能促进产业升级、经济增长又能扩大就业的高新技术。

参考文献:

[1]王昊,北京就业弹性系数的分析与启示[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1(05).

[2]丁从明,陈仲常.经济增长为什么没有带来就业增加?[J].南方经济,2010(01).

猜你喜欢
经济增长
山东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
提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对财政支出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的宏观税负、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
反腐与经济增长
人口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经济分析
碳排放、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