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从上海交通大学高级汉语学习者口语课堂交际意愿的调查入手,以问卷调查为主要形式,辅以课堂记录和个别采访,试探讨已具有一定汉语水平的高级汉语学习者在口语课堂上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意愿与其学习动机类型之间的关系。旨在了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交际意愿强弱及其内在的动机因素,进而为提高学习者的交际意愿提供一定的启示。调查发现,有老师参与的课堂交际活动,学生的汉语交际意愿最强。上海交通大学高级汉语班学习汉语的留学生学习动机类型多以工具型动机为主,任务型动机的汉语学习者和融合型动机的汉语学习者交际意愿都强于工具型动机学习者。
关键词:交际意愿 动机 高级汉语学习者 口语课堂
一、引言
自1985年McCrockey和Bear提出交际意愿(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这一概念以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一直延伸到二语习得领域。
目前,国内在二语习得领域研究交际意愿的文章多数是建立在针对中国人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交际意愿的探讨上,很少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的交际意愿。然而,经过长时间的学习,一些母语为非汉语的学习者已具有一定的汉语交际能力。但他们在课堂内外的交际意愿却有着强弱之分。本文先从影响交际意愿的动机因素着手,初步探讨高级汉语学习者口语课堂交际意愿与学习动机类型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交际意愿影响因素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探讨的动机类型相关性,把动机类型分为“融合型动机、工具型动机、任务型动机”三类。
二、理论综述
交际意愿(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这一概念最初是由McCrockey和Bear于1985年提出的,其目的是解释母语交际中人与人之间有规律的语言行为差异。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第二语言习得领域开始把目光关注到学习者的二语交际意愿上来。研究表明,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存在众多差异,由此开始,Maclntyre于1998年的一篇论文中拟构了一个二语交际意愿模式(如图1),将交际意愿的研究拓展到二语习得领域。
在这一模式中,二语交际意愿被定义为:“在某一特定的时刻,个体发起同某人或某些人使用二语交流的愿望”(MacIntyretal 1998)。这种愿望决定学习者在给予机会的情况下,使用二语与另一个体进行交往的频率。也就是说,学习者交际意愿直接影响到自身是否参与言语交际及其在交际中的表现,并且最根本的因素是性格。
后来,Wen和Clément(2003)提出在中国文化价值观影响下的二语交际意愿决定因素的图式表征(如图2),他们的构建区分了交际愿望和交际意愿。
此后,研究者对于二语交际意愿与各项具体因素进行了探讨,其中在二语交际意愿和动机的关系探讨中,Gardner提出两个最基本的态度——融合与对学习情境的态度,二者共同构成了学习者的二语学习动机。MacIntyre和Charos尝试把社会教育模型与MacIntyre交际意愿模型融合,探索动机与交际意愿之间的关系,发现二者相关性较高;而Yashima的研究发现,在外语环境下,动机影响二语自信,从而进一步影响二语交际意愿。同时,他的研究还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国际态度,指二语者对国际社会、文化、事物等的态度。研究发现,国际态度积极的学习者,二语交际意愿较高。
由此可以得出交际意愿与动机之间的关系并不简单。至于其他的一些个体变量,比如性别、年龄等也会对交际意愿产生影响。在此不再赘述。
三、调查内容与方法
1.调查对象:上海交通大学高级汉语学习班33位母语为非汉语的语言学习者(其中有一位的母语是汉语,但第一语言是英语,未接触较多汉语)。
2.调查方式:以问卷调查为主要形式,辅以两次口语课堂的听课笔录以及课后随机访问。问卷设计参考李显(2009)的框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动机类型分为三类:融合型动机、工具型动机和任务型动机(Ellis),具体包括内在兴趣、工作、家庭、学好汉语本身带来的乐趣等因素。
3.调查内容:33位汉语学习者的个人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国别、学习汉语的时间、学习汉语最重要的原因以及对课堂交际意愿的强弱判断(判断程度设1~5分,被试者根据意愿按情景选择使用汉语的程度选项,最后得出总分,满分55分)。
四、调查结果和讨论
在所调查的33位汉语学习者中,学习时间最短的是5个月左右,最长的已经有5至6年的时间。
调查结果显示,有26名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属于典型工具型动机,3名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属于融合型动机,有2位属于典型的结果型动机学习者。具体而言,26名学习者中,其中有10位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是为了在中国人工作,另有10位学生认为汉语越来越重要,还有4位是为了在中国生存,其他两位只是想学习一门外语。3名融合型动机学习者中,1人学习汉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喜欢中国文化,另有2位学习者是因为汉语本身很有趣;其余两位结果型动机学习者认为学好汉语能够提高自信,并给自身带来乐趣。此外还有两名学生只是因为家庭原因而选择学习汉语(比如父母喜欢中国或者是中国人,学习汉语不想让他们失望),因此我们暂把其归为外部动机。
关于学习动机和交际意愿的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通过上表,我们发现具有融合型动机中“觉得汉语本身很有趣”和任务型动机中“认为学好汉语能够提高自信并带来乐趣”的汉语学习者交际意愿平均分趋于一致,都高达52.5分,而为了在中国工作的交际意愿平均分也达到了50.7左右。
此外,通过随堂听课的方式发现,大多数留学生愿意配合老师使用汉语进行交际,尤其是在有老师参与的课堂提问和讨论中,大多数汉语学习者愿意用汉语发表自己的看法,完成一定的交际。然而,当进行多人小组讨论甚至两人一组的话题讨论时,为了使交际成功,部分学习者会掺杂母语或者英语表明自己的看法。课堂之外,学生之间更多的选择使用双方共同的母语交际.不同母语的同学才会考虑使用汉语交际。这种课堂外交际意愿的影响因素,我们以后会深入探讨。
为了深入分析上述现象,将每个动机类型的学习者进行分类,统计他们在问卷调查中具有代表性的第一题,第二题和第三题,第六题交际意愿的平均得分。这四题分别是:和同学进行多于两人的课堂讨论;和同伴进行两人讨论;当老师让全班同学进行课堂讨论;当老师跟你交流时,具体情况如下表:
由上表可知,具有工具型动机类型的同学在进行没有老师参与的小组讨论中与任务型动机和融合型动机类型的学生相比,交际意愿较低;而在有老师参与的全班课堂讨论中,三种动机类型学习者的交际意愿普遍上升,与中文老师交流时(第六题)其交际意愿普遍接近5分。此外,认为学习汉语能够提高自信并带来乐趣的任务型动机学习者4题的各项平均分与融合型动机类型学习者已趋于一致。
笔者在和老师的交流中发现,工具型动机的学生交际意愿的稳定程度与任务型动机和融合型动机类型的学习者相比,相对较弱。
总体而言,上海交通大学具有一定交际水平的汉语学习者在口语课堂上的交际意愿是比较强的,多数学生愿意用汉语进行交际,尤其是在有老师参与的课堂交际活动中,学生的交际意愿最强。具有融合型动机和任务型动机的学生在口语课堂上使用汉语的交际意愿要强于工具型动机的学习者,在稳定性方面也是如此。此外,融合型动机和任务型动机类型的汉语学习者在口语课堂上的交际意愿强弱不分伯仲,至于二者交际意愿的稳定程度问题,还需进一步调查。
1.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融合型动机来提高交际意愿并不是唯一方式。事实上,我们应该转变思路,循序渐进,从提高汉语学习本身的乐趣入手,让学习者在汉语学习中得到一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先提高他们的任务型动机,再向融合型动机转变。这样做至少在交际意愿的提升上能取得一定的效果。
2.针对目前汉语学习者大都以工具型动机为主这一现象,我们应该对症下药,提高学习者汉语交际意愿的稳定性。事实上,这些学习者的交际意愿是很强的,但由于个性,态度等一系列因素,导致他们的交际意愿并不像融合型动机学习者那样稳定。教师应该利用多种途径来提升学生交际意愿的稳定程度,而不是急于转化他们的学习动机。
3.提高教师在口语课堂上的交际意识。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老师参与的课堂讨论,或者与老师进行交际时,学生的汉语交际意愿比学生之间的汉语交际意愿要强。究其原因,可能是学生想要有更多的机会与自己的中文老师进行交流,以便查漏补缺。从这点出发,我们应该考虑怎样的教学活动能够更有效地让学生愿意用汉语交际,怎样的课堂教学形式能够提高学生的汉语交际意愿。上述问题归根结底需要汉语口语教师在课堂上转变教学观念,不要让学生一味地读课文,而应该更有针对性地让学生主动利用汉语进行交际。
五、结语
对于影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汉语交际意愿因素研究,除了学习动机以外,还有许多复杂的因素,这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探索。本文只是针对动机与课堂交际意愿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探,调查也仅限于本校学生,笔者希望这些数据能或多或少地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交际意愿的研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Rod Ellis.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2]尹雪梅,吴庄.二十年来交际意愿研究评述[J].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3]肖书珍.第二语言习得动机探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2,
(3).
[4]李显.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交流意愿与学习动机[D].济南:山东大
学英语语言文学系,2009.
[5]贾雪宁.影响英语课堂口语交际意愿的因素调查与分析[J].重庆
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6]张露茜,张静.大学生英语交际意愿与动机之研究[J].长春教育
学院学报,2011,(1).
(李真臻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2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