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校”是怎样炼成的

2013-04-29 14:18
理论与当代 2013年9期
关键词:成长史应试优秀教师

汤勇在7月30日的《中国青年报》上撰文指出:据我所知,一些名校“成名”的途径主要有两种:要么把学校办成应试工厂,把学生当成应试机器,通过一味高压,靠分数、靠追求片面升学率去赢得“名校”桂冠;要么就是采取不正常手段,到处挖优质生源。一些学校甚至组建专门队伍,通过内线和提供信息费等方式,寻找好生源,再以各种承诺和重奖等将其挖走。还有的“名校”双管齐下,在挖优秀学生的同时,对优秀教师也不放过。每到招生旺季,一些“名校”便全面出击,招生队伍浩浩荡荡,四处征战。大有踏平河山之势。一些弱势地区、被逼得走投无路的学校为了自己的尊嚴,被逼无奈,只好组织力量,围追堵截,严防死守,大打生源保卫战。一些学校为了学校的发展,到处拆借资金,不惜以高价将被买走的学生又买回,让学校债务累累,让本来就很薄弱的学校雪上加霜。一些所谓“名校”的成长史,如同一位校长所描绘的:“通过媒体大肆炒作,宣称如何遵循教育规律,如何以人为本,如何素质教育,还归纳出一些数字化的经验,比如突出一个什么什么,狠抓两个什么什么,落实三个什么什么……第二年招生的时候,学校门前自然人头攒动,家长们带着孩子打破脑袋往里面挤,学校便百里挑一地择优录取(高额学费当然一分不少)。这样,学校便步入良性循环,于是,名校诞生了!”

猜你喜欢
成长史应试优秀教师
2021年高考《选修3—4》考点预测及应试策略
河北农业大学优秀教师
——张 焘
体育课“大翻身”须警惕陷入“应试”误区
寻找属于自己的可能
——记全国优秀教师朱阿娜
世界杯也是一部“中国制造”成长史
初见其欢 九处不厌 一个记者九年成长史
应试写作的文化视角探讨
优秀教师
“口”和它的小伙伴们的成长史
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