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选取了道教文献中的一些词语进行训释,其中有些词语已被工具书收录或被学者讨论过,此处权且补充一些道教文献用例,有些是尚未被注意的,在此作一探讨。
关键词:道经 词语
在我国传统的“儒、释、道”三大文化体系中,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异性。这种特异性决定了它们所宣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各异的。它们观察事物的着眼点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这些差异反映在文献中,较为显著的一点就是各自都有一部分特色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概念,正如葛兆光先生所说:“大家读道教的书可以发现,道教的语言相当特殊,它们有很多怪词,常常用一些隐语,好像暗号似的,让你不那么容易明白,像什么‘黄赤‘五老‘姹女等等。”[1](P83)但有些词语也并非是所谓的“怪”,而是出于表达的需要。如“道教经典常常用各种极尽想象力的华丽辞藻来反复重迭地描写仙境、仙人的美妙,鬼怪、阴间的恐怖,其中尤其是写仙人的形象、仙境的布置、神仙出行时的仪仗,常常用‘金‘玉‘紫‘绛‘烟‘霞一类词汇意象来渲染和烘托意境。”[2](P11)这些特色词汇是了解道教文化的关键,因为这些词语都是在道教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是道教发展的必然产物。下面我们择取道教文献中数则特色词语,从语言学和宗教文化的角度进行训释。
【百巧】
(1)《女青鬼律》:“自后天皇元年以来,转生百巧,不信大道,五方逆杀,疫气渐兴,虎狼万兽,受气长大,百虫蛇魅,与日滋甚。”(18/239c)①
按:各种虚伪欺诈行为。“百”表概数,极言数目之大,犹言各种各样。“巧”有“虚伪、欺诈”之义。《集韵·效韵》:“巧,伪也。”《诗·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郑玄笺:“颜之厚者,出言虚伪而不知惭于人。”例中“转生百巧,不信大道”,表明因人们产生了“百巧”,所以变得不再信奉大道。“百巧”即各种虚伪欺诈行为。
【逋废】
(2)《玄都律文》:“至于租民物逋废积年,私自没入己,不传奏上。”(3/461b)
(3)《太上洞神洞渊神呪治病口章》:“或世人社庙逋废,昼夜担沙负石,填江塞海,不得休息,亡人愁毒,讼诉天曹主者,求取生人自代。”(32/721c)
按:“逋废”为同义复合词,表“旷废懈怠”之义。“逋”“废”皆可表“懈怠”义,如《晋书·蔡谟传》:“于是公卿奏曰:‘司徒谟顷以常疾,久逋王命。”《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木门大夫劝之仕,不可,曰:‘仕而废其事,罪也。从之。”例中所说“物逋废”“社庙逋废”分别指“旷废了对道官施赠缴纳财物”和“懈怠了对社庙的献祭”。
【除死著生】
(4)《老君变化无极经》:“除死著生诣太清,文字教案令分明。迁故迎新给所请,有功增录护群生。男官女官有别名,聪明主者炼人形。”(28/373c)
按:除死著生,指在仙箓簿籍之上除去死者,著录生者。陆修静《道门科略》记载:“天师立治置职,犹阳官郡县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编户著籍,各有所属。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会,民各投集本治师,当改治录籍,落死上生,隐实口数,正定名簿,三宣五令,令民知法。其日天官地神咸会师治,对校文书,师民皆当清静肃然,不得饮酒食肉,諠哗言笑。”(24/780a)其中的“落死上生,隐实口数”即是说核实户籍,除去死者,著录生者,然后把这些情况上报“太清”(即天上的神仙居所)。道教认为人的生死祸福皆记载在天上的仙箓簿籍之上。
【存念】
(5)《上清黄气阳精三道顺行经》:“七童子即七宝之内精,化为七曜之上真,知其名则不死,修其法则神仙,泄其讳则失明,晨夕存念,则恒卫兆身。”(1/831a)
(6)《上清五常变通万化郁冥经》:“但每至其日,烧香执经,北向朝星,存念神真,乞丐神仙。如此便禳万灾,辟却凶患,神朗体清,还年反颜。”(5/875c)
(7)《女青鬼律》:“道以令天下男女各受道,思口诀真要以持示子。子可以存念神明,以真除邪。”(18/247b)
按:存念,指思念;想象。道教修炼法术之一。“这是一种意念的修炼,其特点是思念体内或体外的事物,或想象中的神”[3](P984)。“存念”为同义复合词。“存”有“思念”之义。如《诗·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念”亦可表“思念”之义。《说文·心部》:“念,常思也。”《诗·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在邑。”
【得属】
(8)《正一法文经章官品》:“讨天君,官将一百二十人,治六丁室,主收疾病时瘟毒之鬼,若在船上得属者,伤寒连病相易五瘟之鬼。”(28/542b)
按:“得属”为同义复合词。“得”有“患,感染”之义,其例甚夥。如《论衡·订鬼篇》:“凡人不病则不畏惧。故得病寝衽,畏惧鬼至。”《中论·序》:“年十四,始读五经,发愤忘食,下帷专思,以夜继日,父恐其得疾,常禁止之。”《太平经合校》卷一百十二《贪财色灾及胞中诫》:“有命家得见此文,慎无自伤,抵欺善人。天减人命,得疾有病,不须求助,烦医苦巫,录籍当断,何所复疑。”以上诸例中,或言“得病”,或言“得疾”,或言“得疾有病”。由句义看,“得”当是“患,感染”之义。“属”有“注入”义。《仪礼·士昏礼》:“酌玄酒,三属于尊。” 郑玄注:“属犹注也。”因疾病感染身体如同注入身体,故引申为“感染”之义。
【告誓】
(9)《太上三天正法经》:“太上告后圣君曰:凡诣经师受文,师当北向告誓,付度弟子。”(28/408a)
(10)《洞真太上太霄琅书》:“若有志心,当依盟赍襟纹之缯三十尺,金镮九双诣师告誓,启度真文。”(33/684b)
(11)《太真玉帝四极明科》:“经有骨合仙之人,若名书帝简,録字上清,得受此文。依盟赍黄纹四十尺,青缯二十二尺,金钮三双,师、弟子对斋九日,告誓而传。”(3/423b)
按:告誓,指起誓;宣誓。“告”为“宣告”义,“誓”指盟约誓言。因“经文”是神圣之物,所以在传授之时,需向神灵、经师起誓,以示郑重、虔诚,遵循传授的相关规定,不可轻忽怠慢,胡乱传人。《洞玄灵宝自然券仪》云:“今建置玄科,分券授经,告誓三官,约不妄宣。”(9/818a) “告誓三官,约不妄宣”即是说向“三官”宣誓,不随便传布经券。“告誓”是道教经文传授时必不可少的仪式。《正一修真略仪》:“道科传付经诀,皆结盟立誓,期以勿泄于非其人,当分环破券,饮丹告誓,不负道真,修诸善事,不杀生淫祀,妄作邪伪,违天背道。”(32/178b) 《洞真太上紫度炎光神元变经》:“凡授符经之身,当赍信谒师,清斋三日,沐浴烧香。书符及经,露置高坛之上一宿,明朝共登坛告北帝,启盟文,度符经,付弟子,自不登坛告誓,不得妄开篇目。”(33/558c)
【隔戾(鬲戾)】
(12)《太上老君经律》:“第二十三戒者,不得妄言绮语,隔戾嫉妬。”(18/219b)
(13)《太上老君大存思图注诀》:“阴为道几,应感最妙,妙应之初,有兹少女,秉正治邪,和释鬲戾,罚恶佑善。”(18/719c)
(14)《老君变化无极经》:“鞭杖在身病殃丁,亲民之职心当平。不得鬲戾妬情,贪淫爱色没汝形。”(28/373c)
(15)《太上三五正一盟威法箓》:“自实悉言,被君召,即日听署之后,要当扶助天师,医治百姓疾病,不得轻泄淫盗,鬲戾妬,行不正之事,自作一法,诽笑主者,此魔鬼所嫉。”(28/466c)
按:《广弘明集》卷九“道士合气法”载有:“不鬲戾得度世,不嫉姤世可度,阴阳合乘龙去云云。”《一切经音义》卷九十七收有“鬲戾”一词,对其意义,只引《说文》:“隔,障也。”其确切意义未详述。“隔戾”常与“嫉妬”“贪淫爱色”“淫盗”等词语连用,皆是道教戒除和摒弃的行为。“隔”(鬲)有“不合;隔阂”之义。《南史·张充传》:“实由气岸疏凝,情涂狷隔。”而“戾”表“性格乖张”。《荀子·荣辱》:“为事利,争财货,无辞让,果敢而振,猛贪而戾。”杨倞注:“戾,乖背也。”“隔戾”当为“性格乖张,与人不合”之义。
【骨分】
(16)《太上三天正法经》:“今故出众书八灵真箓相付,宜加精勤,授于骨分,使为圣主,除祅存种,反正三天,令至承唐之年、壬辰之岁,吾道当行。”(28/408c)
(17)《洞真太上素灵洞元大有妙经》:“有骨分合仙,便得此文。施用拔罪,解咎释结。”(33/421a)
(18)《洞真上清神州七转七变舞天经》:“有骨分之人,得此神文,秘而奉行,克日成真。”(33/551b)
按:“骨分”指人内在的骨相天分。《说文·骨部》:“骨,肉之核也。”段玉裁注:“核,实也,肉中骨曰核。”引申指人的骨相和资质。《汉书·翟方进传》:“小史有封侯骨,当以经术进,努力为诸生学问。”“分”指天分。《文选·庐湛〈赠刘琨〉》:“在暮乏不材之资,处雁无善鸣之分。”李善注:“分,谓己所当得也。”
【还精】
(19)《太真玉帝四极明科经》:“司黄书赤界真一之道,此交接之小术,亦道手之秘事,其理妙崄,皆二象离合,三气相和,浊灾解厄,还精养神,令人不死。”(3/418b)
(20)《皇天上清金阙帝君灵书紫文上经》:“若道士有行还精之道,回黄转赤,朝精灌命,注津溉液,使男女共丹面生玉泽者,宜知大君之名,要服象符以不老矣。”(11/384c)
按:还精,道家保持元气的修炼之术。道教有“还精补脑”之术,“内丹术用真意采运元精沿督脉逆行,穿夹脊,过玉枕,如泥丸,与元神凝合,即为还精补脑。”[4](P1227)道教房中术亦非常强调“还精补脑”,此法采阴补阳,采女子之真气与男子不泄之精液,运到大脑之中。但道教“还精”术并非单指“还精补脑”。道经中亦有“还精绛宫”之法,“绛宫”指心。《太上老君中经》:“每摩两乳间者,使气上下通也,拊摩其心,存小童子,此名虚无还精绛宫者,月三日为之也,神仙之道也。”(27/153b)此处所还之精指人体的元气。所还之精亦可指“唾液”。如《太上洞玄灵宝五符序》:“长生之道,常含一枣核,如儿乳汁,久久及液满口,三分咽二余一,口与气俱入,名曰还精。”(6/335b)
【奸好】
(21)《正一法文经章官品》:“毕女君一人,官将一百二十人,治仙宫室,主解诸祭酒犯録止[上]禁,饮酒食肉,行轻重于民间,奸好淫通之罪,皆使无他。(28/537a)
(22)《正一法文经章官品》:“百姓君一人,官将一百二十人,治和山宫,主天下民人心腹正戾,盗取劫抄奸好,主之。(28/555c)
(23)《正一法文经章官品》:“东西太白君,官将一百二十人,治九天干宫,主天下郡县乡亭里域万民劫掠奸好谋杀戾便罪,考察之。(28/555c)
按:奸好,谓奸淫,淫于美色。“奸”表“奸淫;私通”之义。如《左传·庄公二年》:“夫人姜氏会齐侯于禚 ,书奸也。”“好”,谓美色也。《方言》卷二:“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美色或谓之好。”《国语·晋语一》:“子思报父之耻而信其欲,虽好色,必恶心,不可谓好。”韦昭注:“好,美也。”上面例(3)中“奸好”“淫通”前后相连而用,语义相近,表“淫于美色,奸淫私通”之义。
【金马】
(24)《太上灵宝天地运度自然妙经》:“玄运金马末,古月侵神州。陆上既无子,兄弟亦迭游。河洛子空尽,燕赵成洪流。”(5/866b)
(25)《上清诸真章颂》:“数尽金马辰,万疠交横驰。不见学仙人,但闻丧尸悲。”(11/146c)
(26)《正一天师告赵升口诀》:“今三灾之世,交争方兴,太平在金马之末,年岁尚尔,世非贤人所处。”(32/593c)
按:“金马”一词在道教文献中多次出现,其义较为隐晦。上面例子中的“玄运金马末,古月侵神州”是一句隐语,指的是“晋末(金马末)五胡乱华(古月侵神州)”[5][P353]。的历史事件。那么“金马”与“晋”有何联系呢?按照五行相推的传统观念,“晋”属金。《魏书·礼一》:“以为火德者,悬证赤帝斩蛇之符,弃秦之暴,越恶承善,不以世次为正也,故以承周为火德。自兹厥后,乃以为常。魏承汉,火生土,故魏为土德;晋承魏,土生金,故晋为金德。”即是:汉(火)→曹魏(土)→晋(金)。所以称“晋”为“金马”。“马”是指晋朝统治者司马氏。故以“金马”暗指晋。
【领录】
(27)《女青鬼律》:“帝王牧守,长吏百僚,若信吾言,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流刑行仁。祭酒领录,条列上天,有劳显报,位登神仙。”(18/249c)
(28)《真诰》:“此当是煮石方,或是五公腴法,杨书自此后并是掾去世后事,不知谁领录得存,当是黄民就其伯间得也。”(20/593b)
按:“领录”为同义复合词。“领”表“记录”之义。《广韵·静韵》:“领,录也。”《文选·刘桢〈杂诗〉》:“沈迷簿领书,回回自昏乱。” 李善注:“簿领,谓文簿而记录之……司马彪《庄子注》曰:‘领,录也。”“祭酒”是早期天师道的道官,负责管理教化道民的事务。“祭酒领录,条列上天”,是说祭酒记录道民的善恶得失,分条列举上报天庭。“领录得存”亦是言因记录而得以保存。
【盟授】
(29)《玉景九天金霄威神王祝太元上经》:“凡有宿命应得此文者,皆当盟授,割血为约,信誓九天,然后传之。”(4/557c)
(30)《正一天师告赵升口诀》:“子勑后人,推择忠良清贞一心者,依科盟授,千金勿示也。三十年,吾遣人迎汝。”(32/594b)
(31)《洞玄灵宝长夜之府九幽玉匮明真科》:“臣宿命因缘,生值法门,玄真启拔,得入信根,先师盟授三宝神经,法应度人九万九千,位登至真。”(34/388a)
按:盟授,谓结盟起誓而传。《释名·释言语》:“盟,明也,告其事于神明也。”因经文是神圣宝贵之物,所以传授之时需定立盟信,宣誓不违。如《玉景九天金霄威神王祝太元上经》:“凡有宿命应得此文者,皆当盟授,割血为约,信誓九天,然后传之。”(4/557c)《洞玄灵宝自然券仪》:“臣生长魔俗,沉沦季业,翫乐荣华,千载庆会,谬见标拔,得预大化,三师盟授三宝尊经,供养尊礼以求所愿。”(9/817b) 《洞真上清青要紫书金根众经》:“甲昔蒙真师,盟授真经,今奏玉札,记名三清,乞赐给玉女,真灵降身,得乘紫霞,上登帝宫。”(33/432c)如果违背盟约妄传,就会遭受惩罚。《太上洞玄灵宝飞行三界通微内思妙经》记载:“若违盟而妄传,又不依年限、及不盟而传妄为,罪及七祖摙蒙山之石,填积夜之河,万劫不原,己身亦殒。”(24/691c)
【女青】
(32)三咒言:天一女青煞鬼万千,太一九炁收邪神鬼,死至道求无极叱叱。便右回,转向天门,闭炁二十四通,通息,还向地户。(18/244a)
(33)天师曰:大道垂律,女青所传。三五七九,长生之本。(18/249a)
按:女青,是驱逐众鬼的天神。吴军昌《一块明代“买地券”石刻》说:“‘券文中的‘五帝使者女青律令,‘女青为道教中‘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的使者,《女青鬼律》卷五有“大道律,女青所传”等句子, 证明《女青鬼律》是太上老君制定的, 由女青传述众人。女青即是道教大神的使者, 又是掌管玄都中宫鬼律, 她具有强大的镇伏万鬼的威力。”[6](P38)白彬、代丽歌《试从考古材料看〈女青鬼律〉的成书年代和流传地域》[7](P6-17)一文附录中有“女青”铭刻一览表,其中载有众多“五帝使者女青”的文句,进一步左证了“女青”即天神使者。
【强尸】
(34)《老君变化无极经》:“贪淫爱色心断乱,强尸纵横令人叹。不能清己呼天怨,吾道清洁选种民,少有明解应吾文。”(28/372c)
按:“强”表“毙,死”之义。《国语·晋语(五)》:“我不许曹卫之请,是不许释宋也,宋众无乃强乎?” 王引之《经义述闻·国语下》“宋众无乃强乎”条云:“强,当读为僵;僵,毙也。”[8](P505)“强尸”即“死尸”。
【收符破庙】【诛符伐庙】
(35)《正一法文经章官品》:“天罡大五丁君,兵百万人,主收符破庙,多怨坐席血食逆鬼,考责藏,不得令脱。”(28/548c)
(36)《陆先生道门科略》:“分符券契律令名,诛符伐庙有常刑。老君正法道自明,仙官簿录随所请。”(28/372a)
按:“收符破庙”“诛符伐庙”意为收回符命废毁庙宇,破除祭祀。“符”指“符箓,符文”,“庙”指“庙宇”,庙中往往有经文符箓,故谓之“符庙”。此词道经中常见。如《上清金真玉皇上元九天真灵三百六十五部元録》:“五岳名山大泽、三河四海、江淮济渎,乡亭九州岛岛岛、符庙里社,虚空一切神祗,咸当奉承律令,助国扶命,制御群神,医治万兆,救度天人。”(34/138a)《赤松子章历》:“古今卿士大夫,有功于民,以配庙食者,及诸村乡亭里域真官,注气营传,符庙司舍,一切诸神君降下,同心尽力,辅助天道,以行神灵,兴云降雨。”(11/193a) 《太上洞神洞渊神呪治病口章》:“覆水污池,零林之鬼。营传符庙,饮食之鬼。杀生血食爱钱,邪浊不正之神。”(32/722b)由以上三例可知,“符庙”常与表处所的“里社”“司舍”“营传”等名词连用,其处所义甚为明显。
【】②
(37)《登真隐诀》:“若有急事章,当上请天长君黄衣兵十万人,亦可入静东向口请,令收家中百二十殃怪,中外强,十二刑杀鬼。”(6/621c)
(38)《女青鬼律》:“天师稽首:敢承先王之道,制民勑鬼,今当以盟威正一之气女青鬼律,役使天下邪魅妖,助道兴化。”(18/246b)
(39)《正一法文经章官品》:“天昌君黄衣兵十万人,主为收除宅中一百二十人殃怪,中外殃十二刑杀之鬼来作恶梦怪病者除之。”(28/547b)
(40)《上清金真玉皇上元九天真灵三百六十五部元録》:“乞为某解释千愆万责,或某事类,和怨扶对,消灾散祸,除凶灭,皆得剔然。”(34/144b)
按:“”为“祥”之异文,与“祥”字一样可表“凶灾,凶邪”之义,在此基础上引申亦可指“鬼怪”。《广韵·阳韵》:“,女鬼曰。”《集韵·阳韵》:“,女鬼。”但道教文献中的“”指“鬼”并无性别之分。《正一醮宅仪》:“而比年以来,輱轲虚耗,人口大小更互不健,男女,妄为祟害。”(18/298c) 例(37)中“强”指“强暴鬼怪”, 例(38)中的“妖”与“邪魅”连言,意义相同,指“妖邪鬼怪”, 例(39)中的“殃”指“为害鬼怪”。
【携襟】
(41)《真诰》:“灵人隐玄峰,真神韬云采。玄唱非无期,妙应自有待。岂谓虚空寂,至韵故常在。携襟登羽宫,同宴广寒里。借问朋人谁,所存唯玉子。”(20/511b)
(42)《太上三天正法经》:“灵化随运生,渊响彻高拟,六觉启玄关,未悟方乃始,携襟玉皇庭,披究太虚理,紫辉朗玄台,流映无穷已,大劫有终数,百六翻然起,神娱不极龄,抚哀后生子。”(28/407c)
按:“携”表“牵挽”之义。如《诗·邶风·北风》:“惠而好我,携手而行。”“襟”指“衣的前幅”。《广韵·侵韵》:“襟,袍襦前袂也。”“携襟”一词字面义为“牵挽着衣襟”,引申为“偕同一起”。“携襟登羽宫,同宴广寒里”一句,即是“同宴”说明“登羽宫”者必有相伴之人,“携襟”表“相偕一起”,甚明。
【殃注】
(43)《赤松子章历》:“上章之后,某身中年命延长,五墓殃注,并令断绝,五墓灾刑,返为恩福,以为效信。”(11/205c)
(44)《洞真太上太霄琅书》:“使陵非天冢,皆云坟墓安稳,殃注断絶;宫第庶姓,普云宅舍请福,灾害不兆,兵戎静息,上下和睦。”(33/681a)
(45)《上清太上九真中经绛生神丹诀》:“男女同席而息者,列罪北玄之籍,若犯乎污秽者,招殃注于地狱也。”(34/48b)
按:《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四“殃注侯”载:“注者住也,言其病连滞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人有染疫疠之气致死,其余殃不息,流注子孙亲族,得病证状,与死者相似,故名为殃注。”[9][p706]以上诸例或言“五墓殃注,并令断絶”,“坟墓安稳,殃注断絶”,或言“招殃注于地狱”,“殃注”指坟墓中死者给生者引起的殃祸。
【要信】
(46)《太上三天正法经》:“朱青三十尺为要信,青布四十三尺为密誓,金镮五双为指天大誓。”(28/410a)
按:要信,即“盟信”,指结盟约的信物。“要”指盟约,誓约。《国语·晋语三》:“不若以归,以要晋国之成。”“信”指信物,即为表诚心向神灵敬献的物品。《太真玉帝四极明科经》:“太微黄书八卷……盟信:上金八两,黄缯八十尺,金钮八双,以代割髪之盟。”(3/423c)同经又云:“紫凤赤书八景晨图二卷……百年内有其人,听传。盟信:上金十两,金鱼玉龙各一枚,玉札一枚,长一尺二寸,以誓九天。”(3/425c)《太上洞神行道授度仪》:“受经者,信用白绢四百尺,贫者四十尺。(32/642b)《洞真太上素灵洞元大有妙经》记载:“《丹景道精隐地八术》,《解形遁变流景玉经》,悉上金十两,金鱼玉龙,各一枚,青缯四十尺,紫纹四十尺,金镮各三双。七变舞天,上金五两,朱一斤,青缯三十尺之誓。信以质心,不得有阙,阙则违科。(33/417a)
“信以质心”即是说“信”(信物)是用来宣誓内心的凭证。《太真玉帝四极明科经》云:“凡受上清宝经,皆当备信,信以誓心,以宝于道……无信而受经,谓之越天道。”(3/439a)《赤松子章历》:“凡曰奏章,先须备信,神明鉴烛,冀质诚心。若都无信,即神明不纳,责子有悭鄙不舍之心。”(11/173a)
注释:
①本文所引经文,据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1988
年版影印本36册明《正统道藏》。《女青鬼律》为该例句所出道经篇目,(18/239c),指此例出自《正统道藏》第18册,第239页,c代表下栏(a、b、c分别代表每页经文的上、中、下三栏)。后皆类此。
②对于“”字的语义,冯利华,叶贵良皆有讨论。可参看冯利华
《中古道书语言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P23。叶贵良《“”字考辨》,《语言研究》,2004年第3期,P96-98。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南北朝天师道文献词汇新质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13YJC740088];宁波大学人才工程项目(文)“南北朝天师道文献词汇新质描写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ZX2012000010];宁波大学2013年学科项目“南北朝天师道文献新词新义描写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xkw1311]。)
参考文献:
[1]葛兆光.关于道教研究的历史和方法[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1).
[2]葛兆光.道教与唐代诗歌语言[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
[3][4]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词典[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5]萧登福.月光明王出世信仰及敦煌写卷《首罗比丘经》借明王以聚众抗胡的思想研究[J].敦煌学(第二十七辑),(台北)乐学书局有限公司出版,2008.
[6]吴军昌.一块明代“买地券”石刻[J].文物世界,2008,(4).
[7]白彬,代丽歌.试从考古材料看《青鬼律》成书年代和流传地域[J].宗教学研究,2007,(1).
[8][清]王引之.经义述闻[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9][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
(田启涛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