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智慧建设路径设计*

2013-04-28 12:34
上海城市规划 2013年2期
关键词:产业区杨浦区同济

索 超

0 引言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同济大学师生就开始依托优势学科,在校园周边形成“同济设计一条街”,并得到上海市杨浦区政府的大力帮助与支持。2007年杨浦区出台《杨浦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总体规划纲要》,将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内涵解释为“以知识、服务为纽带的经济活动圈,以创意、创新、创业为特征的创造力产业集聚区,产城互动的开放式和谐空间”。范围包括核心圈、扩展区和辐射点3个层次,简称“一圈、一区、四点”。本文研究范围为知识特征最强的核心圈,是由密云路、中山北二路、江浦路、控江路、大连路围合组成的区域,面积约2.6km2。自有统计数据的2002年以来,在仅依靠知识与创新驱动发展的情况下,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以下简称“环同济圈”)的产值从10亿元发展为2011年的180亿元,10年内增长了17倍,成为大学知识外溢与“三区联动”理念成功的典范。刘强(2007)[1]、官远发(2007)[2]、陈守明(2008)[3]、邵学清(2009)[4]、陈强(2010)[5]、袁胜军(2011)[6]等学者对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发展历程与内在机制进行考察后,得出了一系列对知识型园区的建设与健康发展具有借鉴意义的观点。然而对于一直在探索中前进的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来说,也出现了新的问题与障碍。刘强(2012)[7]以及王玉梅(2012)[8]通过详实的调查研究,得出现存的竞争加剧、人才制约、资金与设施配套不足、公共服务缺失等问题,并从规划、制度、设施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

“智慧城市”的出现,无疑在以上传统的改善路径上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知识”需要“智慧”提高速度与效率,“智慧”也需要“知识”促进和发展。国际上有许多机构和组织已经开始对“智慧”的作用方式进行研究。同时,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智慧建设也能与同济大学正在进行的“智慧校园”紧密结合,形成相辅相成的智慧网络体系,有助于创新网络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在对智慧建设的研究方法上,由于其在国际上没有完整的理论,而所有的实践也都处于探索前进的阶段,所以本文将通过对国际权威机构评价认定的优秀智慧建设案例研究,得出能够指导环同济圈建设的一些经验。

1 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智慧建设案例研究

1.1 案例选择及其依据

为了使通过案例所总结出的建设模式与经验能够确实对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智慧建设提供借鉴作用,本文选择了ICF(Intelligent Community Forum)所倡导的“智能社区”作为本文的案例库,原因如下:第一,ICF所评选出的案例已经在知识产业的发展方面取得不俗的成绩;第二,ICF案例在智慧建设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第三,ICF的案例在知识产业发展与智慧建设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联系。具体包括2007—2011年5年中,每年ICF所评选出世界智能社区的前七位[9],经过筛选合并后共得到21个案例,其分布如图1。

图1 ICF智慧建设案例空间分布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1.2 案例研究方向与内容

为了在案例分析研究后,所得出的结论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需要构建一个适用于环同济圈智慧建设的研究思路与框架。在智慧建设中“智慧”一般是作为一项手段或措施介入发展的,其最终目的还是知识产业区本身健康发展和创新网络的形成。所以在这个框架的搭建中,需要从其知识发展的特征入手,而不能以单纯的“智慧”为导向进行建设。据此作者研究了21个案例知识及创新网络方面的特征后,认为它们在发展基础与目标上可以与“马歇尔产业区”这一概念相印证。

Becattini(1989)[10]把马歇尔产业区称为一个社会经济概念,并且把产业区定义为“一个社会地域实体,其特点是在一个自然上和历史上特定的范围内,存在活跃的社区群众和企业群体。在这个地区,社区和企业趋向于融合,这跟其他的地方如制造业城镇是不同的”。同时,相关学者们对马歇尔产业区在创新系统方面的特征也进行了归纳,共集中在6个方面:较高层次的区域劳动力市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育系统,科技进步,能够获得信息流动和知识溢出所带来的节约,制度环境以及相关的激励结构,社会资本、传统、经验。这与ICF案例中,智慧建设所重视的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十分接近。所以,本文通过借鉴以上理论,构建了案例研究的思路,这同时也是环同济圈在智慧建设中所需要遵循的目标框架(图2)。

图2 知识型产业区智慧网目标体系框架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在目标框架的构建中,健康发展以及创新网络的形成作为智慧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清晰而明确的。这其中包含了多重层次的内涵,如创新能力增强、区域辐射带动、社区人群融合等等。其子目标则与马歇尔产业区创新网络的6个特征一一对应,分别为:

(1)区域素质提升:关注于全民的综合素质提升,以及下一代基础教育方面,希望通过后代人才的培育提升区域未来发展的软实力。

(2)职业教育培训:关注对高等人才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包括对人才与就业的合理匹配,以充分发挥人才的专业知识水平。

(3) 知识成果转化:关注在大学、研发部门和企业之间交流互动平台的打造,研发成果向产品转化的机制,智慧建设在其中一般起到载体的作用。

(4) 资源信息流通:主要关注3个方面:本地信息流通的速度和获得成本、本地信息与外部信息的交流与融合、本地信息和资源的对外宣传营销。

(5) 管理透明高效:关注于各机构数据的整合与行政部门管理水平。

(6) 智能社区生活:关注于所有对社会融合和居民生活有利的智慧建设。

1.3 智慧建设路径总结

在以上思路的指导下,对案例库进行详细的梳理、分析与总结,得出以下可借鉴应用的3点内容:

表1 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特征要素评价结果与依据

(1)有针对性的分阶段建设。ICF的21个案例产业区均面临着产业转型、国际竞争等诸多挑战,知识经济在其发展中占有很高的地位。但由于每个案例都存在一些基础条件上的不足,或缺少职业教育资源,或信息流通不畅,都希望引入智慧建设进行弥补。所以或多或少在发展目标上都针对以上6个特征中的某一点或几点,在初期进行重点投资建设,并在此后分阶段平衡完善。

(2)选择适宜的建设机制。建设机制主要包括建设动力与资源配置的方式。建设动力方面,往往在建设初期采用投资带动,而后逐渐向创新带动转化,这就涉及到内部创新企业的培育。而资源配置则包括行政化、市场化、公私合作3种,需要依据当地基础与制度灵活选择。同时,多方合作机构的设置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往往起到重要的作用,具体内容会在环同济圈的建设中详细阐释。

(3)丰富可行的智慧建设项目。从21个案例的成功实践中,本文筛选出共144个具有较强操作性的项目,包括硬件设施、软件应用、平台搭建3类,在上文中搭建的研究框架下,分6个子目标进行梳理,作为智慧建设项目库以供选择借鉴。

2 环同济圈发展现状评估

通过对现状调研以及相关数据分析,对影响环同济圈的六大要素进行现状评价。环同济圈中,知识劳动力主要来自同济大学内部,同时也拥有杨浦区乃至整个上海市的支持,所以区域劳动力市场的评价以杨浦区为主,并扩展至上海市区;教育系统则为能够提供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校,评价对象为同济大学;知识转化则评价专利与创新,以及科技园区的创业孵化机构建设情况;信息流通为环同济圈的信息共享情况、信息传输速度等;政府管理则关注其信息透明公开程度,以及对园区的政策支持;社区融合主要评价社区与大学、园区之间相互作用情况。

由于评估过程与方法并非文章重点,故仅列出相关结论与依据。由表1可见,环同济圈的区域劳动力市场、教育系统、知识转化、政府管理方面均较好,但在信息流通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社区融合也缺乏大学、园区对社区的作用。

3 环同济圈智慧建设机制

3.1 公私合作的资源配置方式

ICF的许多案例中都采用了公私合作的资源配置方式来进行智慧体系建设,如都柏林、弗雷德里克顿等,更易取得较好的效果。这种模式是指,在构建智慧体系之前,由政府出面联合可以提供相关服务的企业,通过谈判形成一种良好的、长期的合作关系。在随后的智慧建设过程中,或由政府、企业联合建设后对服务价格进行控制,或由政府建设、企业负责运营与提供服务。其优点在于,在智慧建设初期,充分发挥政府的行政指导能力,把握建设重点与建设方向,使智慧建设能够把握住最佳时机,尽早发挥作用,防止“落后挨打”的悲剧。而建设后期,又能够发挥企业的市场需求把握能力,根据需求灵活调整业务范围,使智慧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公私合作既包括政府与企业的合作,也有政府与私人的合作。以光纤网络的建设运营为例,政企合作的一种方式是:政府负责管道与光纤设施系统的建设,将提供信息服务的权利以出租的形式出让给电信供应商,包括IPTV,互联网,语音和数据服务等等。而政府和私人的合作重点则在于:通过合作使用户明白智慧网络对于他们的意义和价值,自发参与到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来,才能在设施建成后对其进行充分的利用。这不仅仅是公众参与的体现,也将使居民自身更强烈地明确“智慧”对知识获取、社区融入等方面的意义。

在环同济圈中,对智慧现状建设已经做出努力的有3个主体,分别为杨浦区政府(包括张江高新科技产业开发区)、同济大学和电信宽带供应商。从现状来看,各主体都分别在自己的领域中有了一定的成果,如产业区六大平台的建设、同济大学网络管理系统等,但开展的力度与强度不足,而且由于电信宽带供应商作为企业的市场化导向,致使产业区内网络带宽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所以在未来的智慧建设中,建议采用公私合作的资源配置方式进行发展。

3.2 统筹建设的机构设置

为了保证公私合作的资源配置方式能够有效施行,一个融合了各方主体的合作机构设置则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对ICF中各案例智慧建设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机构进行研究,可以发现这些机构所起的作用可以分为5个方面。

(1)明确发展方向:机构建立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社区发展,或为几个部门/机构之间的合作以提高效率,或为对社区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研究规划,但最终都将发展方向确定为智慧化建设,并为之做出努力。如桑德兰伙伴关系(Sun derland Partnership)。

(2)智慧发展统筹:在明确社区智慧化发展方向的基础上,专门致力于智慧建设或为其建设服务的机构。如滨河市的智慧滨河组织(Smart Riverside)。

(3)设施建设运营:对社区的智慧基础——光纤网络建设与运营起到主要作用的机构,多为政府与电信企业的合作机构。

(4)设施投资管理:并不直接参与光纤网络的建设,但极具战略眼光,为设施建设筹措资金,并参与建设管理的机构。如威彻斯特的威电信网络(Westchester Telecom Network),由社区政府、医院、学校等几十个机构经过5年时间,为有线电视公司的光缆铺设筹措了5 000万美元的资金。

(5)知识机构培育:为智慧化设施的建设提供技术机构与人才。如渥太华的加拿大安大略省研究与创新中心(Ontario Center for Research & Innovation)。

这5个方面的作用并无偏重,机构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明确目标,平衡各方利益,并为合作建立保障机制。在环同济圈中,已经确定公私合作的资源配置方式,其主体包括杨浦区政府、同济大学、社区代表,环同济圈内企业可根据需要自行决定是否加入。在这些主体之下,成立合作导向的非营利机构,合作目标为环同济圈的创意创新与健康发展,并不一定是智慧建设,但所有关于智慧的建设项目都需要共同决策,合作开发。

4 环同济圈智慧建设路径

4.1 智慧建设的实施步骤

通过对环同济圈发展现状评估可以看出,它的知识劳动力基础与教育体系都是非常具有优势的,大学对产业区的态度也非常开明。作为主管政府,杨浦区政府在环同济圈的打造中起的作用是积极正面的,其建立的孵化基地、六大平台都对大学向企业的知识转化起到了关键作用。其现状发展的弱项在于信息流通与社区融合。特别是信息流通,从宽带网速、资源共享到对外宣传的建设都是非常不足的。为分步骤、有重点地解决以上问题,本文将整个智慧网建设分为4个阶段(图3)。

第一阶段目标为资源信息流通,重点解决宽带网速不足、资源缺乏共享、对外宣传力度的问题,建设项目的选择将从互联网设施的建设、资源交流平台、对外宣传门户网站建设等方面着手。

第二阶段目标为社会文化认同,重点解决社区融合问题,建设项目的选择从降低数字排斥、让社区居民先享受到一定的智慧建设成果从而产生认同感入手。

第三阶段目标为管理透明高效与知识成果转化,强化原本存在的优秀管理机制与知识转化平台,建设项目的选择从电子政务平台、创新支持平台的建设与完善入手。

第四阶段的目标为智慧服务共享,利用环同济圈内已经存在的良好硬件软件基础,引入外部优秀智慧建设项目,同时充分激发产业区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完善智慧网建设,为整个环同济圈,甚至整个杨浦服务。

4.2 智慧建设的项目整合

项目筛选:在了解现状并选择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从现有的智慧建设项目库中筛选出一系列可改善环同济圈发展的项目,作为今后产业区发展的实施备选项目。此次筛选为第一次筛选,原则为“是否能够对知识型产业区发展的关键六要素起到有利的作用”。

项目评价:寻找产业区内各相关主体,对上一步所筛选出的智慧建设项目进行评价,同时对其内在逻辑和建设顺序进行梳理。评价包括原基础、投资额、紧迫性、可行性4个方面。其中,由于制度性、技术性原因而导致可行性较低的项目可直接删除,不列入最后的项目包中。此次筛选为第二次筛选,剔除了有作用却不合理或不具有可行性的建设项目。

项目归类:依据智慧建设项目的本身属性和运营主体,将筛选出的项目进行分类。环同济圈中运营主体包括电信运营商、环同济圈的管理机构、杨浦区政府、同济大学以及杨浦区的各教育机构;而设施属性则既有硬件设施、网络平台,也包括软件应用。归类结果如表2。

项目整合:为了提高各个智慧建设项目的可实施性,将所有智慧建设项目根据实施主体和内在逻辑相关性进行项目整合,形成一套完整的规划项目包。每个项目包内都包含了近、中、远期的实施项目,使各主体在各发展阶段都有相应的工作,并且逐步全面地推进。

根据整合结果,对同运营主体、同属性的建设项目进行整合,形成8个项目包,列举如下:

(1)环同济合作管理机构:以现有杨浦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管理委员会为主体,加入环同济圈内企业与社区代表,形成合作管理机构。

表2 环同济圈智慧网建设各主体项目总表

(2) “环同济光网”:以现有宽带设施为基础,在环同济合作管理机构的支持下,由电信运营商逐步进行环同济的光纤网络建设。初期以高速局域网建设为主,后接入外部光纤,以提升区域整体网速。

(3) “环同济无限”:建设覆盖环同济的免费无线网络,先在重要节点建设点状hotspots式无线网络,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向区域覆盖式无线网络转化。

(4)环同济数码共融中心:在环同济合作管理机构下成立的非营利机构,为社区的数码共融服务,主要工作为接受杨浦区政府、同济大学、周边企业废弃的电子设施,经过修理后捐赠给社区中的低收入人群,并于每个月为社区居民开设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培训课程,增强他们的数字水平。

图4 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智慧建设路径设计

(5)环同济圈网络平台:环同济合作管理机构开发并运营,以环同济门户网站为主体,整合六大功能板块,分别为:与企业合作开发的企业信息共享板块、联合同济大学与中小企业形成的研发能力共享板块、寻找合作机构将想法或研发成果向实施方向转化的开放式创新板块、与同济大学科技园孵化器共同开发的创业孵化网络板块、与同济大学合作,并面向企业的学生职业发展板块和同济大学精品课程共享板块。

(6)杨浦区电子政务网站:杨浦区政府主导开发并运营,以“上海—杨浦”门户网站为基础,首先进行各政府部门的信息整合,然后开发面向市民和企业服务的网上办事和网络应用,从信息开放式网站向互动服务式网站转化。包括移民就业帮助、城市问题智能报告中心等功能。

(7)杨浦区网上教学平台:杨浦区政府主导开发并运营,面向整个杨浦区各年龄段、各层次人群,通过网络平台整合各教育机构的优秀教育资源,形成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在线教育平台与视频教学中心。

(8)同济大学智慧校园:在同济大学现有数字校园的基础上,整合校内所有信息,引入物联网方便管理,同时依托学科优势与智力资源,自主开发面向同济教师与学生的多样化应用系统。

4.3 智慧建设的路径设计

通过所有智慧建设项目的整合,将所有的项目分为四阶段。依据各项目的内在逻辑以及建设的先后顺序,在实践中由杨浦区政府、同济大学、周边企业、社区的共同作用,形成建设路径如图4。

5 结语

由于技术发展的无限性,所以“智慧”的建设具有动态、无限发展的特征。所以本文对环同济圈的智慧建设路径设计,事实上只是给出了这套程序中最初始阶段建设途径的一个可能方案。而更加关键的部分则在于“生长机制”的培育。在拥有“生长机制”的产业区中,智慧体系是可以自我生长、自我完善的。促进生长的养料可以是产业区内部的智力资源,也可以是外部引入的创新型企业。在这个方面,知识型产业区具有天然的优势,它能够利用高智力密集的特点,不断研发更新智慧相关的产品,自主补充产业区需求。政府或主要的带动机构所能做的只是提供知识与智慧发展的土壤与环境。如果制度得当,提供智慧服务的企业会源源不绝地产生。依据市场经济的原则,企业自身会寻找最适合当地的产品与服务。所以,智慧体系一定是动态的、进步的,在此“过程”中机制的培育比状态的建设重要得多。

同时还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国外案例的借鉴中,相比如今环同济圈优秀的先天基础,许多既“知识”又“智慧”的案例其实一开始并没有“知识型产业区”的底子,而大部分都是在原本倚为支柱的重工业破灭后,从废墟上依靠智慧体系的搭建而获得重生的。也就是说,“智慧”有产业转型助推器的作用,这不仅体现在信息的共享交流上,也体现在这些设施对人才的吸引上。以宽带互联网为例,它的最大意义其实正是全球互联带来的世界扁平化与全球化。所以才会使资本从一个地区瞬间抽离再注入另一个更有潜力的地区,才会使跨国公司能够自由地选择低成本地区设置他们的制造工厂。在互联的世界中,信息是流动的。资金是流动的、人才也是流动的。这就相当于在不同资源禀赋的条件下,给了所有人、所有地区同样的机会,使原本缺乏资源的地方也能靠自己的努力发展起来。所以,智慧建设也为向知识型产业区迈进的地区提供了一条繁荣之路。

References

[1]刘强. 同济周边设计产业集群形成机制与价值研究[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61-66.LIU Qiang.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Value Study of Industry Cluster Surrounding Tongji University[J].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Section,2007(3):61-66.

[2]官远发,王雁,章仁彪. 环大学经济圈:从知识外溢到科技转化——“知识杨浦:三区联动之同济模式”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6):14.GUAN Yuanfa,WANG Yan,ZHANG Renbiao.Economic Circle around University: from Outflow of Knowledge to Transform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J].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of Engineering,2007(6):14.

[3]陈守明,赵小平. 大学对知识型产业集群的嵌入性和知识转移的影响[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3):73-78.CHEN Shouming, ZHAO Xiaoping. In fl uence of Universities on Embeddedness and Knowledge Transfer in a Knowledge-based Industrial Cluster[J].Science of Science and Management of S.& T.,2008(3):73-78.

[4]邵学清. 用活一所大学的资源——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成功的经验与启示[J]. 创新论坛-方法,2009(2):16.SHAO Xueqing.Make Flexible Use of a University’s Resources——Successful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Knowledge Zone around Tongji University[J]. Innovation Forum-Method,2009(2):16

[5]陈强,王力铭. 知识型服务业创新集群的培育体系构建——以环同济现代设计产业集群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10(12):50-55.CHENQiang,WANG Liming. Cultivation System of Cluster of Knowledge-Intensive Service Industry[J]. Forum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2010(12):50-55.

[6]袁胜军,赵相忠. 政府在环大学产业圈形成过程中的角色研究——基于同济现象的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9):57-60.YUANShengjun,ZHAOXiangzhong. A Study on Governme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Industrial Belt around University——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ongji Phenomenon”[J]. Science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2011(19):57-60.

[7]刘强. 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出路:政府去当“清道夫”[N]. 东方早报,2012-06-05(D12).LIU Qiang.The Development Path of Knowledge Zone around Tongji University:Government to Become a“ Scavenger”[N]. Oriental Morning Post,2012-06-05(D12).

[8]王玉梅. 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 中国证券期货,2012(7):84-85.WANG Yumei.The Situation,Problems and Measure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Knowledge Zone around Tongji University[J].Securities & Futures of China,2012(7):84-85.

[9]Intelligent Community Forum. The Top Seven Intelligent Communities[R].2007-2011.

[10]Becattini G,Sectors and/or Districts: Some Remarks on the Conceptual Foundations of Industrial Economics[J]. In Goodman and Bamford 1989: 123-135.

猜你喜欢
产业区杨浦区同济
上海同济检测技术有限公司2022年无损检测进展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蝴蝶观察日记
江苏打造“1+N”化工产业发展格局
推动绿色制造与再制造的发展——中国循环经济学会会长赴上海临港产业区调研
杨浦区提前实现十三五水面积指标
同济大学:既仰望星空也脚踏实地
同济堂矛盾说法引“问询” 频繁出错惹市值蒸发50亿
产业园区开发建设融资策略研究
杨浦区老年大学举办2015
——2016学年期末汇报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