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丽华
【摘 要】以406名广州独立学院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性别、年级、来源、是否独生、是否学生干部等人口统计学变量特征下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特点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结果显示,男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显著高于女生;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水平显著高于未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自我效能感与积极应对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独立学院
自我效能感是Bandura社会认知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对自己能力及行为是否能产生预期结果所抱有的信念。自我效能感是影响个体行为主要的决定因素之一。应对方式是指个体面对挫折和压力等情境和事件时所采用的认知和行为方式。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对自己能否有效处理问题的一种总体信心知觉,会影响个体对应激事件的处理态度和方式。本研究以广州独立学院大学生为样本,旨在探讨独立学院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特点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从而为独立学院大学生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建议。
一、研究方法
(一)取样
本研究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等广州市三所独立学院为研究对象,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不同年级共500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剔除乱答、不答、漏答等无效问卷94份,有效回收问卷406份,有效回收率为81.2%。其中男生214人,女生192人;大一学生106人,大二学生99人,大三学生93人,大四学生108人;农村与城市来源的学生,分别为190人和216人;独生子女的学生122人,非独生子女的学生284人;141人曾担任过学生干部。
(二)研究工具
1.自我效能感量表。采用Schwarzer等人编制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共10个项目,采用4级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
2.应对方式量表。采用姜乾金(1993)编制的特质应对方式问卷,由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两个维度各10个项目组成,采用5级评分。总量表以及两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9、0.87和0.78。
二、自我效能感的现状
不同性别以及有无担任过学生干部的独立学院大学生在自我效能感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男生得分高于女生,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得分高于未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但这种差异在年级差异、来源地差异、是否独生以及家境经济情况方面无显著性。整体而言,大一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得分最低,城市来源地的学生得分略高于农村来源地的学生,非独生子女的学生得分略高于独生子女的学生得分。
三、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结果显示,独立学院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积极应对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426,在p<0.01的水平下显著;自我效能感与消极应对有一定的负相关,负相关系数为-0.104,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四、讨论
(一)广州独立学院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特点
研究表明,不同的人口统计学变量下,独立学院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男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显著高于女生,这可能与男女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以及社会文化差异有关。男生的生理健康总体状况优于女生使得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水平相对较高,同时社会文化传统赋予男性更多的责任和要求,男大学生在不断实现社会期望要求的过程中,其自我效能感水平得到潜在提升。
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自我效能感水平显著高于未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得分。这与Bandura所提出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影响自我效能感的观点一致。担任学生干部期间带来的积累和成功经验越多,越能建立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尽管自我效能感水平在不同年级上的差异不显著,但整体而言,大一新生的得分最低,并随着年级的升高而有所上升,到了大四阶段又有所下降。这与发展心理学一致。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方式越发成熟,社会经验越发丰富,越发对自己完成任务的能力和行为充满信心。但进入大四阶段面临就业等压力,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导致自我效能感水平有所下降。
这种差异对于不同来源、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来说,并不显著。前者有可能与城乡发展差距的缩小有关,能考进同一所大学的学生都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差距不大;后者可能与长期的学校生活有一定关系,长期共同的学校学习和生活的熏陶,使得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受到是否独生子女的影响较小。
(二)广州独立学院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与积极应对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与消极应对之间有一定的负相关。这表明,在应激状态下,自我效能感越高的大学生,越能以乐观、求助等积极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五、结论
这个结果给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的启示是,教育者在努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与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当下独立学院大力提倡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思路,其实不仅要强调多学科的知识交叉,也要注重综合思维和心理素质的培养。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者应通過有效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充分的学生干部等实践机会,大力营造自我效能提升的外部环境,帮助学生积累成功经验并辅之以积极的归因和暗示,逐步提升学生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去完成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进而激发学生用积极乐观的方式来处理应激事件。
参 考 文 献
[1]Schwarzer R.Optimism,Vulnerability and Self-beliefs as health-related
cognitions:A Systematic Overview[J].Psychology and Health:An Inter
national Journal.1994(9):161~180
[2]姜乾金,陈慧,毛宗秀.心理应激:应对的分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4):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