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改教学中渗透“两纲”教育的尝试

2013-04-22 03:37常勤秀聂伟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 2013年1期
关键词:民族精神生命

常勤秀 聂伟

【摘要】

什么是“两纲”教育?即《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在语文课改教学中如何渗透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根据语文课程改革的具体教学内容探索在语文课中渗透两纲教育的有效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把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及理想、人生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以“树魂立根”为指导思想,发挥语文学科母语的优势,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通过语文课堂教学,积极探索在语文学科中渗透两纲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两纲”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

教育的起点是人,教育在关注社会文明的同时,更要关注人的发展,教育要引导人追求生命的完善,追寻生命存在的意义。上海市科教党委和市教委联合颁发的《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两纲”),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文件,是二期课改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的教育形势下的重要举措,它将大力推动教育的纵向发展。 “两纲”教育打破了课内外的界限,串连起语文教学的脉络,勾勒出了上海二期语文教改工作的新格局。

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明确自己在两纲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主要职责,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深入挖掘教学内容的民族精神教育内涵和生命教育内涵,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以二期课改为契机,用正确的二期课程改革教育教学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深厚的知识功底将两纲教育有机融入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推进两纲教育,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两纲”教育在语文课改教学中渗透。

1.实施“两纲”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实施“两纲”教育,特别是在语文教学、课堂教学中落实“两纲”教育,既是当前社会发展、青少年成长状况的现实需要,也是教育的本质及其根本目的所决定,符合当前学校教育的发展以及未来走向的基本要求。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然而,这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并非都是正面的,他民族文化中一些负面的、消极的甚至颓废的东西,也会在这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侵蚀到我们的肌体和思想中来。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给予学生正确的导引,他们就会缺乏判断力、抵制力和免疫力,我们的中学生就很容易在这种文化渗透与交流中失去自己的灵魂。

另一方面,几千年积淀的中华文化,虽博大精深,但也精华与糟粕并存,这就需要有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眼光,这也是教育的使命之一;更为突出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经济带来了新的思维与新的观念,这必然与传统文化形成冲突,原来一些合理的有价值的文化元素,在今天,似乎需要重新审视、重新认识,要在文化中融入具有现代意识的新元素,因而不能不说,我们面临一个文化重建和价值重构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特征下,社会出现了一些价值判断的混乱现象,如对传统文化的过度批判与调侃态度,就是这种现象的产物,这些特别容易影响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年学生,因而必须引起今天教育的高度重视。

因此通过加强语文课中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的合理渗透,形成学科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观,将会起到很好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2.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语文学科教学应该渗透民族精神教育。语文教学中民族精神的渗透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涵养于汉语文本,感受母语魅力;沉潜于课堂教学,形成文化认同;激荡于当今时代,达到“树根立魂”。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语文课程改革的今天,必须把民族精神教育放在首位。民族精神教育,要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要引导学生了解民族的奋斗历史,领会优秀文化传统和优良革命传统;树立现代公民的责任意识、诚信意识、法治意识,实践传统美德、艰苦奋斗精神等社会主义观念。

我国目前正处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之中,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对生活于不同社区、依附于不同家庭的中学生的思想带来极为深刻和复杂的影响。高中学生中必须树立强烈的国家意识,使他们能在面临多种诱惑时毅然作出正确的选择维护国家利益,这是作为一个中国的高中学生成人的必备的素养,是学生发展根本所在。爱国情怀是需要凝聚力的,文化认同是学生共有的信仰和情感,一个高中学生,只有认同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才能成为成熟个人发展的基础,才能不断地增强本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语文课教学,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要依据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确立渐进性目标。人文精神教育要结合不同年级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循序渐进地进行。“贴近文本,贴近学生,贴近思想”是学科教学中培育民族精神的策略。形成学科教学中以民族精神“激活课堂,扎实基础”的新课堂教学标准。

2.1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塑造成为本真的“中国人”。《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学生只有对祖国语言文字产生了热爱之情,才能学好语文,才能用好语文。因为其中蕴涵着深厚的人文精神,特别是蕴涵着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也是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是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母语在于塑造成为本真的“中国人”

语文学科是一种母语教育,它是一种有形无形,有声无声的普遍而神奇的存在,是历史流注、万方辐辏的民族精神和智慧融合而成的氛围,无时不有、无所不在地孕育和涵养着民族的每一个子民,全息地体现为民族流动不居、丰富多彩的生活。她是生性之母、精神之母。

母语除了具有音形义的独特特质外。更重要的是它能透视出祖先生命活动和心灵体验。学习母语的过程是对民族文化、精神吸纳的一次旅程。秉承这样的理念,渗透母语的隐性文化教育。透过汉语,使学生看到民族的思维方式。透过汉语,使学生感悟文化思想,如忧国忧民的入世精神、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自强务实的人生态度等。

在今天,挖掘母语的文化内核,吟唤对母语的热爱,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天职。不仅教会学生运用语言,更贵在于塑造他们成为本真的“中国人”。

因此,我们在教育学生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去掌握母语语言文字的规律,去体味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去获取无穷的乐趣,激起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从而达到对祖国的热爱。

2.2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实施纲要》明确提出:“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必须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人心凝聚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引导学生树立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的观念。”《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也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可见,爱国主义感情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是最重要的人文素养。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浓厚的感情。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对于培养二十一世纪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爱国主义教育主题贯穿语文教材的始终,也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例如:结合学校组织学生在多媒体教室观看了“神九”与“天宫一号”对接的实况视频。这浪漫“太空一吻”的瞬间,教室内响起了如雷的掌声,同学们对祖国科技的高速发展,中国航天事业的突飞猛进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他们议论纷纷,兴奋不已,深深感到了祖国的强大,中国航天人的伟大,同时也意识到自己学习科学知识意义的重大。语文教学抓住这次活动契机,让学生们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科学知识的熏陶,进行了一次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一方面:学校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让学生深刻领略科学的伟大,增加了航天知识的了解,并安排学生利用网络的帮助,加强对太空科学的普及。另一方面:利用语文教学的独特优势,学生一起畅谈观看神舟九号成功发射的感想,在校橱窗内展出了有关神州九号及宇航员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和师生的佳作,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兴盛,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

总之,我们在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弘扬和培育学生民族精神时,要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主动发展。要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善于挖掘和利用语文课程体现民族精神的各种资源,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学生熟悉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以情动人、以事感人、以理服人,加深学生对民族精神内涵的理解,并真正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品格。

2.3抓住传统节日契机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虽然现在已经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列入了国定假日,但根据学校最近就当前中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的认知状况的问卷调查:中学生普遍呈现趋洋轻中的节日观念,节日文化意识,文化氛围日渐淡薄的现象比较严重。知道洋节日的学生多于知道传统节日的学生;绝大多数同学不知道三大传统节日的具体日期;传统节日的文化含义被淡忘,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知道端午节与纪念屈原有关。调查不难发现,在文化发展多元化的今天,我们的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中学生的冷落,相比之下,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则越来越受中学生的青睐,而且中学生对“洋节”的文化含义也是模糊的,却表现出一味地盲从。节日与文化是不可分的,为此我专门上了一堂普及传统节日文化的拓展课,给学生补上了这一内容。

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认识悦纳自己的生命,并尊重其他生命,进而珍惜人类的生存环境,对于当代中学生来说,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要使命。进行生命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生命的意识,提升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生命是智慧、力量和一切美好情感的载体。

3.1发挥语文教学的特长,渗透生命教育。发挥语文教学的特长,中学语文教材,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极好教材。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切实把这部分内容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教育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生命的、特质。发挥自己的优势,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独特闪光的成长之路,展示自己的风采,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长能。一个人在遇到不幸时,要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紫藤萝瀑布》中那一树蓬勃旺盛、花开如瀑的紫藤萝感染了作者,给身心疲惫的她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在战乱初定,热情复炽的特定历史背景下,作者重见紫藤萝盛开,引发对生命的思考,抚今追寻,感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深刻哲理。其实,平淡生活中的花的开落、雁的来去,一个微笑,一声问候都蕴蓄丰富,只要我们用心去体悟,心灵会因此丰富,生命也会因此而更有滋味。

语文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承载着人类文化方方面面的思想。它不能脱离它所表达的内容而孤立存在,其中就有兼顾生命教育的传统。结合语文文学常识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生与死、荣与辱、苦与乐、奉献与索取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人生观;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3.2通过拓展语文阅读空间,珍爱生命意识。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面对生活的磨难,你必须扬起自信的风帆,鼓足生命的勇气,勇敢地战胜它,才能在磨难中走向成熟。教师可以向同学们推荐富有教育意义的名篇佳作,通过一些震撼人心的故事和可歌可泣的人物,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起学生强烈的珍惜生命的意识。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奥斯特洛夫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冰心的《谈生命》、张云成的《假如我能行走三天》……这些感人肺腑的经典之作,让学生敞开心灵去阅读、感受,把阅读学习的过程当成自己生命体验的过程,形成情感活动,审美感受和思维碰撞,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珍爱生命的意识去感悟生命的意义。

通过拓展语文阅读,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生活是美好的然而生活以是无情的。生活中常常随时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困境和险情。生命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是它的具象性,它是一个综合形象,含有外象和内象的特质,具体表现为个体的生命存在和作为社会意义的组成成分,因此生命教育强调的不仅是对生命本体的尊重,而且包括对生命价值的认同与取舍。说到底,对学生的生命教育更重要的是提升生命的本真意义。无疑,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如果只停留在对生命本身的珍重的认识层面是毫无意义的。

3.3现实与理想教学,延伸生命价值。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才能热爱生活,才能追求我们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人生的价值究竟该如何体现?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在关注和思索的问题。教师除了在课内挖掘生命教育的教材,课外通过广泛阅读,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外,还可以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拓展生命的宽度,锻造生命的厚度。发掘生命的深度,让语文进入每个学生的生命,唤醒他们的生命意识,丰富他们的生命内涵,延伸他们的生命价值。

长期以来,我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只重视对青少年的应试教育、成材教育,而忽视生命教育,缺乏对青少年的人文关怀,成长于这种环境的学生很难有一种人文的自觉,很难懂得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对生命的漠视,已经成为现代中学生的顽疾。关注热点报道:由于不忍父母负担过重,广州市一名十四岁女孩留下遗书吞药自杀。因家境贫寒产生自卑心理的吉林省一女生卧轨自杀。面以对这一则则触目惊心的报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让学生思考信仰与人生的问题,懂得如何善待自己、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并引导学生在课后加强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与家人和睦相处,只要有生命存在,就有希望存在,只要珍惜自己的生命,热爱自己的生命,善待自己的生命,说不定就会有人生的奇迹发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首先是人学。“生命教育”本身就是充满人性、人情、人道的教育。实施生命教育过程是:对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安全、成长、价值和关怀的教育,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爱和欣赏,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健康身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夯实基础。

3.4重视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加强学生的生命教育。从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中汲取民族精神的精髓,引导学生接受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的熏陶,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命,敬畏自然万物的健全人格。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心理和考试心理的指导,要注重从多方面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使其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强调学科之间的渗透与综合培养学生的以多角度、多层面实施生命教育过程,对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和生命与关怀的教育,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拥有顽强的生命意识。

总之,在语文课程改革教学中渗透“两纲”教育应确定好知识传授与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当然,在语文课改教学中渗透“两纲”教育,落实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落实语文学科教育,使之有机融合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尝试。但是,只要我们持之以恒,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一定可以得到很好的落实。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2005年3月15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2]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2005年6月17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4年3月22日 新华社

猜你喜欢
民族精神生命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MINORITY REPORT
拿出精神
传承 民族 文化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民族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