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地区能源安全问题:现实、挑战与应对

2013-04-21 09:30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东北亚地区能源安全能源

王 双

(浙江外国语学院 拉丁美洲研究所,浙江 杭州310012)

一、能源安全概述

20 世纪70 年代石油危机后,对能源安全的定义逐渐开始与石油供应的保障密切关联。而今,随着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影响能源安全的要素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政治纷争、突发自然灾害、对恐怖主义的关切以及气候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等因素都被引入能源安全的定义。

2000 年世界能源理事会(World Energy Cauncil,WEC)在《为明天世界的能源——现在就行动!》的报告中,提出各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需要遵守的三个能源目标:可得性(accessibility)、可用性(availability)和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可得性指的是可以为之付出的可依赖的、可负担的现代能源体系的提供;可用性要求提供可靠的、有质量的能源服务;可接受性则强调环境目标和公众态度[1]。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UNDP)在《能源评估:2004 年概述(更新)》的报告中对能源安全的定义是: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足够数量与合理价格的能源的可用性,并不会产生对环境不可接受和不可逆转的影响。这些条件必须在长期内有效,对供求双方有效[2]。

亚太能源研究中心(Asia Pasific Energy Research Center,APERC)在《寻求21 世纪的能源安全》的报告中对能源安全问题作了如下论述:经济体保证及时、可持续的能源资源供给的可得性的能力,同时能源价格维持在一个不会影响经济表现的水平。影响能源安全的因素包括:(1)从国内外供应者处获得的能源资源的可用性。(2)经济体获得能源供应以满足预测的能源需求的能力。(3)一个经济体的能源资源的多元化以及能源供应来源的多元化水平。(4)经济体通过与能源相关的基础设施获得能源资源的可获得性。(5)围绕能源资源获取的地缘政治关切[3]。

欧盟(European Union,EU)将能源安全定义为保障市场上能源产品在所有消费者、私人和企业可接受的水平下,实际可用性的不间断,同时考虑到环境关切,展望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能源安全问题早已跨出国境,成为一个涉及地缘政治、经济、安全、环境等复杂因素的地区性乃至全球性的治理问题。它关系到能源出口国与进口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等有关各方的利益和关切。

二、能源安全要素、具体构成及其挑战

为明晰东北亚地区国家能源安全的现状及其挑战,下文将从能源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可负担性(Affordability)、可靠性(Reliability)、可用性(Availability)等四个维度来分析。

( 一) 能源可持续性

能源可持续性问题主要体现在因大量使用化石燃料而导致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在《世界能源展望2007》的报告中指出,能源需求不断上升使本已相当严重的污染问题进一步恶化,继续严重依赖化石燃料还会推高温室气体排放,并加剧气候变化给中国和其他地区带来的不利影响[4]。东北亚地区2012 年能源消费引起的排放占世界总排放量的近40%,大大高于该地区人口和经济总量在世界中所占的比例。地区能源的大量消耗会带来生态环境破坏,危害地区人民健康[4]。

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ntergover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以最佳气候模型与未来排放情景进行的预测显示,如果继续按照现有速度,全球气温将在2100 年再上升1.8—4.0℃[5]。自20 世纪以来世界平均海平面上升了0.17 米,预计到2100 年,将再上升0.18—0.59 米[6]。海平面的升高意味着更多风暴来袭,更多洪水、海浪的破坏,对岛国和低地国家影响尤为严重。亚洲有14 亿人生活在低地地区,海平面上升将造成这些地区的人们失去家园。因气候变暖导致的喜马拉雅雪山冰川融化,将引起水源缺乏和土地退化,到2025 年将影响到亚洲10 亿人的生活[7]。

气候变化会对环境、社会经济及相关部门产生广泛影响。亚洲地区极端天气事件如热浪、热带风暴、长期干旱、强降雨、龙卷风、雷暴和沙尘暴等,强度和频度都在明显增加。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未来20 年需要年增400 亿美元来应对发展中国家因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8]。

能源安全的可持续性关系到未来能源安全、经济安全、环境可持续等诸多方面。正如国际能源署的报告所指出,石油进口国对气化变化的反应越慢、越弱,石油短缺和高油价给其带来的风险就越大[9]。可见,未来能源消费与环境可持续之间的权衡极为重要。实现能源可持续性是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的东北亚国家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 二) 能源可负担性

影响能源可负担性的最核心因素是能源价格的过快上涨。能源价格的过快上涨是由以下原因导致:一是出于鼓励节能减排的考虑而实施的涨价和新税收政策。二是由资源稀缺性的加重所导致,或者由于过量需求,或者由于担心对油气丰富国家投资的高风险而造成的能源开发不充分、不及时。能源价格变化比以往更多地取决于对现有资源占有和开发的世界地缘政治状态[10]。包括中国在内的东北亚国家面临的能源价格上涨风险主要与第二种因素有关。

美国能源情报署(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EIA)发布的《国际能源展望报告2010》以2008 年为基期对未来世界的油价走势进行了预测。未来世界石油价格在参考情景和高油价情景下都将出现上涨,其中参考情景模式下的上涨比较温和。在低油价情景下,石油价格逐步降低,这对于石油消费国来说是有益的,但这要依赖于可替代能源的大规模使用、节能科技的进步以及能效的大幅提高等因素。而在高油价情景下,石油价格上涨较快,2035 年石油价格将可能为2008 年价格的两倍以上(见表1)。国际石油价格的大幅上涨无疑将给大量依赖进口石油消费的东北亚国家带来能源可负担性问题,造成能源安全风险。

表1 未来世界石油价格走势2008—2035 年[11] (单位:美元/桶)

东北亚地区国家面临的最典型的能源可负担性问题是“亚洲溢价”问题。出于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的考虑,中东地区的一些石油输出国对出口到不同地区的相同原油,采用不同的计价公式。日、韩两国是传统的石油进口大国,中国由于近年来经济快速增长,石油进口需求也开始猛增,但这些亚洲国家并没有像欧美国家那样形成对中东等地石油资源的强有力控制,因此从中东等地输往亚洲的原油价格普遍要高于输往欧美市场的价格,两者之间的差价被称作“亚洲溢价”(Asian Premium)[12]157。“亚洲溢价”问题增加了石油消费巨大的东北亚地区国家获取能源的成本,严重地影响东北亚地区的能源市场。

( 三) 能源可靠性

能源可靠性是东北亚地区能源消费国特别是中、日、韩共同面临的能源安全问题,包括能源紧缺、石油运输线路不安全、能源富有海域存在争端、对中东石油的严重依赖等。在东北亚,中、日、韩都是石油进口大国,石油进口结构都很不合理,3/4 来自地缘政治状况极其复杂的中东地区,其中大部分都要通过海上运输,穿过不平静的马六甲海峡。因此,东北亚地区能源安全面临极大考验。有评估显示,日韩两国是世界上能源供应最不安全的国家,而中国将在2015 年后成为排名第四的能源供应不安全国家[13]。

由于缺乏国内生产,日韩对石油的净进口依赖程度很高。而中国未来对石油净进口的依赖将加大(如表2 所示),对石油净进口依赖的增长对中国能源安全将是一个巨大挑战。

表2 石油净进口依赖指数2004 和2030 年①[3] (单位:%)

丰富而均衡的能源来源可以提高能源安全性。如表3 所示,在进行了来源多样化的加权后,中、日、韩的净进口依赖指数大大降低。

表3 能源净进口依赖指数:加权来源多样化VS 不加权来源多样化②[3] (单位:%)

能源运输通道的安全直接影响能源的可靠性,全球40%的石油出口运输经过霍尔木兹海峡,近28%经过马六甲海峡,近7%经过连接红海和亚丁湾的狭窄的曼德海峡[14]。然而,自然灾害、跨国犯罪以及主权诉求问题构成了国际海运中的常景。这些因素都可以直接造成能源运输的中断,影响相关国家的能源安全。

目前,亚丁湾海域是对国际航运威胁最大的海域之一。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2011 年公布的欧洲布伦特原油现货离岸价格(美元/桶)计算显示:在利比亚内乱开始的前四周,全球油价上涨了15%[15]。各种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因素复杂交织直接影响到中东和北非的能源向包括东北亚在内的主要能源消费地区的运输安全,也间接加剧了这些国家的能源可靠性问题。

除了能源海上交通线以外,海洋主权纷争也是影响能源可靠性的重要因素。最危险的是不可预知事件以及在主权或能源安全领域争端的长期发酵可能导致的意外的军事升级。

( 四) 能源可用性

能源可用性与下列因素有关:

生产国家的禀赋。国家的能源禀赋除包括本国所蕴藏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资源外,还包括劳动力、资本、科技、管理水平等要素。在能源资源储备方面,东北亚地区国家大都存在某些不足。但在劳动力、资本、科技、管理水平等领域中、日、韩等国家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优势。

生产国、过境国、消费国在能源贸易上达成一致的能力。能源生产国与能源消费国之间的地理分割是能源地缘政治经济的主要诱发因素,将能源从产出地运送到消费目的地的过程也并非易事,与能源输出国、过境国、消费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密切相关。特别是在选择能源输送路线问题上,各相关国家往往有利己主义、现实主义的考虑,由此导致一些经济有效的路线无法达成协议,这充分考验了国家的协调能力与合作智慧。如俄罗斯至韩国的最经济输送线路需经朝鲜境内,而朝鲜半岛紧张局势直接影响到该方案的实现。

生产、运输、转换、储存和分配的技术性解决方案。从生产到分配以及中间的运输、转换、储存等环节都可能面临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造成能源可用性问题。如俄罗斯远东和东西伯利亚地区的能源虽然丰富,但因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等问题造成开发比较困难。天然气的运输、储存和转换环节有着很高的技术要求,往往需要管道建设或者液化,这些均需要技术性的解决方案。技术性解决方案能否有效实施关系到能源的可用性,也会影响能源价格。

资本投资。与能源相关的特别是上游勘探和开发的投资关系到能源能否及时、足量地投放市场。能源价格的波动影响到对未来能源价格的预期,而投资信心的丧失会造成能源开发的减少,从而造成更大的能源价格不稳定。资本投资的限制还在于能源输出国家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以一种背离市场原则的方式,给具有技术和资本的外国企业和投资者设置限制,以保证国家对其资源的有效控制。这在俄罗斯的国家能源政策中最为明显:该国规定其在能源开发合作中必须掌握50%以上的所有权;有时它还会附加其他苛刻的限制条件,以此限制其他国家对俄罗斯能源的获取。

行政和法律的强制手段。能源生产、加工、运输过程中会产生的一些问题可能会引起相关国家实施相应的监管。过于严格的监管将有可能形成一种不利于投资的环境,阻碍能源的流通。如对环境的关注和减排压力可能会使政府对能源部门实施高税收政策,从而影响能源的开发和使用。

能源安全的可持续性、可负担性、可靠性、可用性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实现能源安全缺一不可。能源安全问题是深刻影响到国家、地区和世界的政治、经济问题,东北亚地区正面临着能源需求膨胀、能源供应紧张、能源来源单一且动荡不安、能源价格波动、能源消费造成的环境问题等的严重威胁,未来能源安全形势或将更加严峻。为实现持久的能源安全,东北亚国家需要克服地缘政治困难及其他限制,共同行动、协调一致,在区域内展开有效的能源合作。

三、区域能源合作的路径与前景

为应对共同而迫切的能源安全问题,地区主义与国际合作是解决能源安全问题的一条重要出路。各种与能源政策制定有关的组织、委员会以及理事会等都强调一个共同的主题,即地区能源合作是能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有效工具。东北亚地区能源合作对于实现能源要素的互补和经济效率的提高,促进东北亚区域一体化的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 一) 区域能源合作与东北亚区域一体化

能源合作对于区域一体化的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东北亚地区能源与安全结合紧密,从维护本地区稳定安全角度出发,构建能源共同体,将包括中国、日本在内的有关国家纳入这一框架,对于增强信任、化解矛盾、减少对抗、消除地区紧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2]167。政治安全问题的缓和有利于区域一体化的进展。当前,东北亚能源合作可以从两条路径促进区域安全:一是通过提高区域内每个国家能源的安全性;二是提供一些辅助措施确保朝鲜出于能源项目中共享的利益而加入六方会谈[16]。

第二,能源合作可以作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最新突破口。能源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命脉,已经成为当今地缘经济的热点问题,也是区域经济合作重点。在能源合作中可以产生共同利益,东北亚地区国家可以共同合作来建立多边能源安全机制,在近海能源开发、清洁能源项目建设、打击海盗等多领域开展合作。这类合作可以大大降低潜在能源紧张,并促进地区融合[17]。构建能源共同体,构筑覆盖全区的能源生产、储运、加工网络体系,对降低能源市场风险和运输风险,避免恶性竞争、消除亚洲溢价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12]168。

政治互信、地区能源机制建设、清洁能源合作的溢出效应是地区能源合作的三块基石,可以分别从认同的培育(政治互信目前还主要集中在领导层面)、专门而具体的合作领域的外溢作用(鉴于未来节能与环保的巨大前景)、内嵌的制度(规范国家行为准则和决策程序等)三个方面作用于区域能源共同体的形成和区域一体化的进程。能源共同体的最终建立是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成果,而东北亚区域一体化进程的深化无疑将对区域能源合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 二) 区域能源合作的路径和前景

东北亚地区国家在能源基础设施、地区能源市场和地区能源储备库等方面的合作十分有助于应对能源安全问题,且合作前景广阔。

1. 能源基础设施

能源基础设施一般包括运输能源所需的铁路、管道、输送电力所需的电网,以及上游开发和下游加工等所需的设施及设备等。东北亚地区国家间在电网连接系统建设、输油气管道建设和勘探开发及加工等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中已取得丰硕成果。

(1)电网建设

东北亚地区现有两条电网连接:一条是蒙俄之间,另一条是中俄之间,而韩俄的电网连接处于筹划之中。近年来,中俄双方积极探讨俄向中国大规模输电的分期开发前景。2006 年11 月,从俄罗斯东部地区向中国大规模输电项目的前期可行性研究已完成,预计项目投资约180 亿美元。2012—2015 年,两个总生产能力达3.6GW 的火力发电站被授权在远东地区建设,规划由通往辽宁的500 千伏电线,将年电力出口增长到22.5 亿千瓦时;2015 年后,该计划将在远东和东西伯利亚地区建设总能力达到7.2GW 的更多的火力发电站,通过一条新的800 千伏的输电线传输到北京地区,使每年出口到中国的电力达到60 亿千瓦时。2006 年11 月双方签订了该计划的第一阶段合同(2008—2012年)[18]。

韩国电力公司(Korea Electric Power Corporation,KEPCO)与俄罗斯联合开展了一项研究计划,该计划致力于分析俄罗斯与韩国电网相连的可能性及其未来的技术和经济可能前景。一条可能的路线是从俄罗斯的远东地区穿过朝鲜进入韩国,里程达1260 千米,用高压直流电输送电力。预计将用五年来完成连接,投资25.1 亿美元,输送能力为4GW,使用寿命30 年。有专家估计,到2020 年该计划将可使韩国减少1/4 的新发电量。因此,该项计划虽耗资20 亿美元,却能省去发电费用143 亿美元,最终可以节省123 亿美元③。

(2)管道建设

若东北亚地区国家能从长远利益出发,抛却现实主义的相对利益的考虑,共同参加油气管道的建设,则可以获得不同程度和形式的利益,并能扩大共同利益和合作共识,促进能源合作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展。

目前,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太平洋”输油管几经改换,终于基本敲定。它西起伊尔库茨克州的泰舍特,东至俄罗斯太平洋沿岸的科济米诺湾,全长4000 多千米。2009 年12 月,该项目第一期,即从泰舍特(Taishet)到斯科沃若迪诺(Skovorodino)的管道被授权开始建设,其长度为2694 千米,设计能力为每年输送3000 万吨原油。第二期包括建设一条从斯科沃若迪诺到太平洋海岸的全长1963 千米的石油管道,2009 年底开始建设。第二期设计能力为每年5000 万吨的输送量,预计2013—2014 年完工。中俄原油管道是“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管线的中国支线,2010 年12 月20 日俄罗斯原油通过该管道到达大庆。依据中俄两国间协定,该管线自2011 年起将担负每年1500 万吨的供油任务,共持续20 年。管道输油能力最高可升至每年3000 万吨。

在获得相关国家政治认可的基础上,一个连接俄罗斯,过境朝鲜,并输送到韩国、日本以及其他亚太国家的能源管道或将得以实现。设想中的俄朝韩天然气管道总长将达1100 千米,每年向韩国输送天然气100 亿立方米,相当于韩国天然气需求的20%,天然气价格有望大幅降低。建成后,俄罗斯每年将获得数百亿美元的天然气收入,大大促进其远东地区的开发。而朝鲜每年将可从中收取超过1亿美元的过境费。因此,这将是一个三方共赢的项目。

2. 地区能源市场

建立共同的地区能源市场对能源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为供应国和消费国提供油气、煤炭和电力等能源商品的保障和安全。对能源出口国来说,地区能源市场可以提供更多产品销售渠道,减少交通、转运及其他成本。共同的地区能源市场可以通过密切的能源联系网络有效协调地区国家的能源政策,并作出合理的分配。在有保障的能源市场下,地区内的资源也可以得到持续开发。对能源进口国来说,它们可以通过协商作为集团购买者,采取一种整体议价的方式,增强其对能源价格的影响力,从而在国际能源市场上谋取一定发言权和定价权,以保证能源安全的可负担性。“亚洲溢价”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亚洲地区缺乏一个共同的能源市场,以影响能源出口国的价格制定。

地区能源市场可以促进能源多元化,减少对传统能源市场的能源依赖,这就意味着降低由于政治不稳定、要塞威胁和漫长的海运等因素引起的供应中断风险,从而保证能源安全的可靠性。同时,共同的地区能源市场有利于市场信息传播与能源资源的有效分配和流通。减少由库存与生产数据资料缺乏造成的市场不确定性,如短期能源价格的大幅波动。此外,地区国家合作致力于提高短期市场信息质量,有助于中长期能源规划的更好制定。

3. 地区能源储备库

建立地区能源储备库的目的是为保证能源的稳定供应,以避免未来严重的经济危机或政治混乱导致的突然或暂时的能源供应中断。其建立还可有效扼制能源生产国将能源作为政治筹码在国际关系中使用。中、日、韩可以组成国际财团共同参与俄罗斯相关的基础设施投资和上游资源开发,建立联合石油储备体系。作为一个可操作的能源合作项目之一,该项目可能会产生积极的外溢效应,可促进其他能源合作项目的实施。通过建设地区能源储备库,中、日、韩、俄等国家可以取长补短,有利于该地区的能源安全。

四、小结

能源安全问题日益成为所有能源消费国和生产国、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面临的共同难题。消费国与生产国之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差异以及不同的利益诉求等结构性矛盾的存在,导致能源安全问题变得日益严重和尖锐化。面对严峻的能源安全形势,东北亚地区国家须超越国家利己主义为主导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模式,通过区域能源合作的方式来应对共同的能源安全威胁、促进区域一体化进程。

注释:

①石油净进口依赖指数是本国石油净进口量与初级能源总需求量(TPED)之比。该指数越高,则能源安全性就越低。

②不加权条件下是将所有能源资源对初级能源总需求量的贡献度不加区分对待地加以测算。而加权条件下则考虑了各种能源资源的丰富度和均衡度。

③参见Yun W-C. Electricity Power Cooperation in Northeast Asia:Focusing on Power Grid Interconnection between Russian Far East and South Korea.paper presented at conference of“Northeast Asia Energy Cooperation”.Shanghai,September 2010.

[1]World Energy Council.Energy for Tomorrow’s World—Acting Now![R].London:World Energy Council,2000:6-12.

[2]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World energy assessment:Overview 2004 Update[R].New York: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2004:42.

[3]Asia Pacific Energy Research Centre.A Quest for Energy Security in the 21stCentury:Resources and Constraints[EB/OL].[2013-01-26].http://aperc.ieej.or.jp/file/2010/9/26/APERC_2007_A_Quest_for_Energy_Security.pdf.

[4]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World Energy Outlook 2007[R].Paris: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2007.

[5]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Climate Change 2007:Synthesis Report[R].Geneva: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2007.

[6]Development Committee.Clean Energy and Development:Towards an Investment Framework[EB/OL].(2006-04-05).http://siteresources.worldbank.org/DEVCOMMINT/Documentation/20890696/DC2006-0002(E)-CleanEnergy.pdf.

[7]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Climate Change:Impacts,Vulnerabilities and Adap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EB/OL].[2013-01-15].http://unfccc.int/resource/docs/publications/impacts.pdf.

[8]Parry M L,Canziani O F,Palutikof J P,et al.Climate Change 2007:Impacts,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M].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469-506.

[9]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World Energy Outlook 2010[R].Paris: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2010.

[10]Chevalier J M(ed.).The New Energy Crisis:Climate,Economics and Geopolitics[M].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9:2.

[11]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International Energy Outlook 2010[EB/OL].[2013-01-15]. http://large. stanford.edu/courses/2010/ph240/riley2/docs/EIA-0484-2010.pdf.

[12]陈志恒.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以交易费用理论为视角[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13]刘舸.东北亚能源安全局势与韩国的战略选择[J].当代韩国,2009(6):7.

[14]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World Oil Transit Chokepoints[EB/OL]. (2012-08-22). http://www. eia. gov/countries/analysisbriefs/World_Oil_Transit_Chokepoints/wotc.pdf.

[15]World Bank.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11[R].Washington D C:World Bank,2011.

[16]Kessler C.Energy cooperation in Northeast Asia[C]//沈丁立,任晓. 亚洲地缘经济与政治.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80.

[17]Choi H J.Fueling crisis or cooperation?The geopolitics of energy security in Northeast Asia[J].Asian Affairs,2009,36(1):4.

[18]Hippel D,Gulidov R,Kalashnikov V,et. al. Northeast Asia regional energy infrastructure proposals[J]. Energy Policy,2009(11):6.

猜你喜欢
东北亚地区能源安全能源
中国在东北亚地区的战略定位研究
国际能源署:今年清洁能源投资将再创新高
英能源安全战略,一份愿望清单
基于国家能源安全保障的煤制油发展研究
“一带一路”背景下东北亚地区经济发展空间研究*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北京市能源安全水平评价分析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基于熵权法*的广西能源安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