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丛霞
(作者系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是目前国家唯一开展的涉及农业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和变革,是我省经济建设史上唯一上升到国家层面的重大发展战略,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农村经济社会改革试验的大幕率先在我省拉开。这项改革试验立足现代农业建设,强调综合配套,具有先行先试的性质,不仅是对 “三农”发展,乃至对全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省委书记王宪魁同志指出: “国家把两大平原改革试验这一重大任务交给我们,是对黑龙江的高度重视和充分信任,是黑龙江探索农村改革发展道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黑龙江发展不可多得的机遇。”
在农业市场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新背景下,如何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既发挥家庭经营的优越性,又使之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如何让农户家庭经营成为现代农业的经营主体,如何使农业具有竞争力,如何使农业劳动者更加富裕,如何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等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完善与创新。这次 “两大平原改革试验”,其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对农业双层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经营和农业社会化服务进行扬利抑弊的优化重组,在坚持农业家庭承包经营这一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长久不变的基础上,提出了 “五个创新”:创新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农村政策机制、创新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从多角度入手,着力破解制约当前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和深层次矛盾,这将使农村经济活力进一步迸发,促进农村繁荣,加快推动我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
目前,亟须构建以农民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为重点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让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由生产者变成生产经营者,真正成为市场经营主体。从国外经验看,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绝大多数都是由农民合作社投资兴办的,如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奶制品加工企业大多是由奶农组建的合作社投资兴办的,形成了生产、加工、营销的全产业链的产权共占、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从机制上确保了农业生产者能分享加工增值利润。目前,我省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数量较多,2012年底已超12万个,但发展层次不一,特别是合作组织中,很大一部分章程不健全,运行不规范,组织结构松散,带动农民作用发挥有限。如何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是 “两大平原改革试验”的重点,今年11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抚远前哨农场考察两大平原改革试验进展时,特别强调指出: “发展现代农业还得靠改革,特别是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这是关键,是重中之重,是龙头。通过改革破解体制机制制约。黑龙江要闯出一条路子,给全国做示范”。通过改革试验,我省将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和要素组合,给予各类新型农村生产经营主体更多的财政、信贷等政策支持,规范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由数量扩张到质量与数量并重的转变。依托各类新型农村经营者,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和农民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带动农民从小生产走向大市场。
粮食安全是我国的头等大事,我省是国家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农业是比较效益低的产业,也是弱质产业,需要大量的投入,需要以科技手段、工程措施来不断巩固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由于我省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财政实力不强,从总体上看,还没有进入到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阶段,承担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与财力支撑水平不相适应,特别是在基础建设方面,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如我省两大平原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地之一,但黑土层平均厚度已由初垦期的1米左右减少到现在的20-30厘米左右,个别地块仅有5厘米,已经出现了 “破皮黄”现象,而自然条件下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层需要300年左右。专家预测,黑土地水土流失如不加快治理,任其发展下去,再过50年黑土地将不复存在。按目前的治理速度,要使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治理,大约需40多年,累计投入资金需500亿元,靠一省之力实难完成。此次国家对“两大平原改革试验”的批复中提出了要增加中央财政对粮食大县的奖励资金,逐步取消与粮食生产直接相关的涉农项目的县及县以下地方配套,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促进黑土资源永续利用等,这些政策将改变我省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局面。
长期以来,我省粮食种强销弱、量大链短、质优价不优问题突出,产业化环节薄弱、精深加工发展滞后,对增进地方税收、带动农民增收的效果有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还未成型,粮食增产优势没有完全转化为经济增长动力。食品工业与农业关联度最紧密,是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力军,目前已成为我省 “四大支柱产业”之一。2012年我省食品工业产值为2958.11亿元,同比增长了20.22%,虽然发展较快,但与其他省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省粮食就地转化率不高,农产品附加值低,始终是 “原字号”经营大省。2012年,我省粮食产量位列全国第一,但食品工业产值却未跻身全国前10位,而同为粮食生产大省的山东和河南,食品工业产值分别在2010年和2012进入了万亿元行列。“两大平原改革试验”为我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供了历史性战略机遇,按照要求,我省农村工作重点将逐步转为 “田间地头”和 “市场端头”并重,着力探索实现种植、收储、加工、销售全程产业化,推动食品加工企业向产区布局,加快打造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企业集团、实施品牌战略、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充分发挥我省粮食大省、绿色食品生产大省的优势,实现 “原料主产区”向 “加工聚集区”转变,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我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发展还很不平衡,尤其是城乡差距量大面广。如农村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质量与城市差距很大,乡村诊疗设施不健全,无法满足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农村社会保障标准极低,仅能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进城务工农民没有被城市的社会福利体系所覆盖,享受不到工作所在地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大批 “回流”。长此以往将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两大平原改革试验”高度重视城乡统筹发展问题,提出了要探索建立在现代农业基础上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着力破除两大平原城乡二元结构。按照改革试验要求,我省在城乡规划布局上,将加强城乡规划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网络、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空间布局等方面的衔接协调;在公用服务上,将分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抓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农村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在社会保障上,将逐步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和城镇职工、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医疗保障制度 “三险合一”,让城乡居民享受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在城乡就业上,将不断健全农民工公共服务体系,抓好合作社带头人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逐步实现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就业同工同酬、同工同时、同工同权。依托政策,率先将两大平原建成统筹城乡发展先导区,为全国粮食主产区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近来年,农业和农村政策对增加农民收入、稳定粮食生产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国际化的推进,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发展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种粮比较效益低下的问题,亟待加以解决。近些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2012年已达8604元,其中来源于农林牧渔的家庭经营性收入为5434元,仅相当于农户3、4个月外出务工收入,因此,不少农户把农业作为兼业来经营,投入的积极性不高,有的地方出现了大量的空心村、空巢家庭,很多地方农村年轻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和妇女从事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缺人手、新农村建设缺人力、农业推广缺人才的现象十分突出。如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必将影响农业特别是粮食稳定发展。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和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高是本次改革的根本目的,本次改革确定的11项试验任务都是紧紧围绕这两个方面进行,相信更多的改革红利将得以释放,广大农民将分享更多的改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