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土
(福建省安溪县村内水库管理处 362442)
安溪县地属南亚热带气候,气温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霜,水资源丰富,有利于茭白等作物的生长。桂瑶早茭白是安溪县龙门桂瑶蔬菜专业合作社选育的茭白新品种,于2013年通过第六届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该品种经多年栽培和推广应用,具有抗病性强、早熟、分蘖多、肉茭重、采收期长、品质优等优点,已成为本县的主栽茭白品种。现将桂瑶早茭白的选育过程、品种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993年4月安溪县龙门桂瑶蔬菜专业合作社的种植户在种植农家品种“安溪茭白”田间发现2棵结茭早、产量高、品质优、无雄茭和灰茭的变异单株,2个株系结茭始期较其他茭墩早12 d左右,植株稍高,商品性极好,表皮白色、光滑,个大,茭肉无黑粉菌的厚垣孢子。1993年9月下旬至10月下旬,剪取长度30 cm左右的薹管作为扦插材料,在新茭白田上扦插繁殖。1994年将2个株系分别种植,在采收期对每个株系分别选择成熟早、产量高、品质优的6个单株建立株系,并分别编号,在当年9月下旬至10月下旬分别进行薹管扦插繁苗。1995年分别将入选的12个株系进行田间种植,并重点考察其早熟性、适应性和结茭性,结果表明:12个株系均表现稳定,无大的变异,植株性状一致。将性状表现稳定、早熟、产量高、适应性广、皮白光滑、茭肉致密的植株编号,并在当年秋季进行薹管扦插繁苗。1996年对选择归并的株系与原始种“安溪茭白”进行对比试验,编号为9302-0的茭白品系始采期较原始种“安溪茭白”提早14 d,比另一筛选品种9301-0早7 d,产量比“安溪茭白”高10.08%,比9301-0高8.12%,性状稳定、品质优良、茭体大、皮白光滑。将编号为9302-0的茭白品系命名为“桂瑶早茭白”。
桂瑶早茭白为单季茭品种,生长势较强,株形紧凑,株高180~210 cm,叶色深绿,叶鞘浅绿色,叶鞘长50~70 cm,最大叶长100~123 cm,叶宽4.1~5.1 cm。每墩分蘖数9~20个,单株孕茭叶龄平均6.83张,茭白绿叶数可达7叶以上。壳茭青色,单壳茭重113~130 g,肉茭重90~100 g。茭体膨大为4节,茭肉长15~19 cm,其中第2节和第3节的纵、横径分别为7.43 cm、4.66 cm和4.84 cm、3.57 cm,肉质茎纺锤形、光滑白嫩,肉质纯白、口感鲜嫩、细脆略带甜味。
桂瑶早茭白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5~30℃,适宜孕茭温度为18~28℃。气温10℃以上,桂瑶早茭白在短缩茎节上与匍匐茎先端的越冬休眠芽开始萌动、发芽。气温低于10℃或高于32℃茭白都不能孕茭。该品种在安溪县栽培,12月上旬开始发芽,1月上旬陆续开始分蘖,2月中下旬定植,3月上旬开始孕茭,4月下旬开始采收,从定植到始收需80~90 d,6月下旬至8月初进入盛采期,采收期约150 d。与安溪茭白相比,桂瑶早茭白耐低温、分裂快、孕茭期短,始收期提早12 d以上,盛收期提早14 d以上。
桂瑶早茭白肉茭长15~19 cm,肉茭胸径3.5~4.6 cm,肉茭重 90~100 g,净茭率 72.9%。2007~2009年在安溪县龙门镇桂瑶、桂林、龙美、翠坑、观山等区域进行多点品种比较试验,2007年桂瑶早茭白平均每667 m2产量达2850.8 kg,比安溪茭白平均增产12.3%;2008年每667 m2产量3153.8 kg,比增31.1%;2009年每667 m2产量3348.8 kg,比增42.5%。一般每667 m2产量可达3200 kg以上。
10月中下旬茭白采收结束后立即进行耕翻,使土地熟化疏松。在春季翻耕前施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每667 m2施干猪粪800~1000 kg或猪粪2500 kg。田块经过二犁二耙,做到田平泥烂,无杂草、秸秆,并保持一定的浅水层。栽植前1~2 d,每667 m2施碳酸氢铵100 kg、过磷酸钙50 kg,不施用除草剂。
采用寄秧育苗移栽。育苗母株从上一年2月份移栽的茭白中选择,在10月采收完茭白后,于12月挖母墩,齐泥割去地上部分残株枯叶,整墩将短缩茎带分蘖芽距地面5~7 cm连泥挖起。施干猪粪,以盖没茭墩为度。苗床田要经常灌水,保持湿润,一般在苗长20 cm时移栽大田。移栽前7 d,将寄秧田中长势过旺的株丛去除,以减少雄茭产生的几率。移栽时每小墩要有3~5枝新苗,并要带有老薹管。随挖、随分、随栽。如果植株高度超过50 cm,可以把超过部分割去,以减少水分蒸腾和防止移栽后招风,有利于提早成活。
作种的母茭墩在前一次采收后要进行严格选种,定植前再进行最后一次选苗。苗的高度和长相要与大多数茭墩协调一致,生长特高、特壮的茭墩,则有可能变异成雄茭或灰茭,应及时剔除。茭白栽植株行距80 cm×100 cm,每667 m2种植700墩左右,基本苗数3000株左右。种植深度一般以老根埋入土中10 cm、老株上部齐地面(老茎薹管入土)为宜,移栽适宜在下午15:00后进行,以利成活。
3.3.1 追肥 种植后施好提苗肥、接力肥和孕茭肥,掌握前促、中控、后促的原则。每次施肥时,先落浅田水,然后顺行撒施,第2 d复水,以提高肥效。春种返青后,在移栽后7~10 d,根据基肥、苗情,施好提苗肥,一般每667 m2施腐熟厩肥或人粪尿1000 kg,如基肥充足,植株长势良好,可以不施;第1次追肥后10 d左右施1次接力肥(分蘖肥),每667 m2施复合肥30~50 kg,使茭白生长健壮,促进分蘖;植株开始孕茭时(扁秆期),及时追肥,以促进肉质茎肥大,提高产量,每667 m2施腐熟厩肥或人粪尿2000~3000 kg。
3.3.2 灌水 茭白在整个生长期间不能断水,水位的高低随着不同的生育阶段进行调节。一般按照“浅—深—浅”的原则进行,掌握浅水移栽,适水活苗,薄水促蘖,深水、活水孕茭,浅水收获。严禁漫灌或长期缺水干旱。此外,高温时应灌跑马水,以降低温度,提高结茭率。种植时以3~4 cm的浅水为宜,以利早春地温升高,促进成活返青;成活后可加深到6~7 cm,以后随着植株的生长,逐步加深到18~20 cm,但不能超叶枕(茭白眼)。浅水采收。
3.3.3 除草 种植茭白前进行耙田除草,以后田间发生的草要用手工拔除,一般进行2~3次。田间植株基本封行后,就不需再除草。另外,雄茭和灰茭没有商品价值,应及时去除。还有一种强茭,其生长势强、地上部植株较高大,不仅影响周围茭白的生长,还有可能像正常茭白一样分蘖,在下一年被种植到大田中,因此也要进行清除。
3.3.4 剥枯叶、拉黄叶 在植株分蘖后期,清除枯老的叶片,随即踏入田土中沤作肥料,使株丛间通风透光,以利植株孕茭。一般从栽种后1个月开始,根据植株的生长情况,把枯老的叶片剥清拉光;尤其是7月下旬到8月中下旬,要进行1次,做到拉清不拉伤。
3.3.5 病虫害防治 注意茭白锈病、茭白胡麻叶斑病(茭白叶枯病)、长绿飞虱、二化螟、大螟等病虫害的防治。采用轮作、清除枯叶枯鞘、中耕除草、合理肥水管理等农业防治措施,应用频振式杀虫灯、黄色诱虫板等物理防治。化学药剂防治害虫,防治时间应控制在1~3龄为主。在孕茭前及孕茭期慎用杀菌剂,以免产生不孕雄茭。此外,在采收茭白前10 d禁止使用任何农药。
3.3.6 放养绿萍 绿萍不仅是优良的绿肥植物和水生饲料,而且可降低土温、水温。在6~9月高温季节放养绿萍效果更明显,有利于茭株孕茭及膨大生长(温度30℃以上时茭株停止孕茭),同时还可避免阳光直射茭白肉茎,提高茭白光洁度。
茭白采收的外观指标是单株茎蘖假茎基部显著膨大,紧裹的叶鞘即将裂开或刚裂开。采收过早,影响产量;若过期不采,会发青变老,降低品质,失去商品价值。采收时应逐行逐株进行,用镰刀割茎肉下一节。根据气温情况,一般每次隔1~3 d采收1次,天热或盛收期则勤采。
夏季采收时温度逐渐升高,一般每隔1~2 d采收1次,高峰期每隔1 d采收1次。为防茭肉变老发青,夏季采收期可灌25~30 cm深水。秋季采收时气温下降,每隔2~3 d采收1次。采收时要先将茭白与茎基部分开,齐薹管拧断。另外在秋季采收后期,如全墩茎蘖都已结茭,墩上要留1~2只小茭白不采,留作通气之用,等有分蘖再长出后才可采收。因此时气温尚高,根部呼吸作用强,田间水层较深,若全部采收,地上部分会全部浸在水中,地下茎和茭墩就会缺氧而死亡。
茭白因有黑粉菌共生而表现种性不稳定,必须每年选种及去杂去劣,才能保持其优良种性。孕茭初期,要巡视全田,发现生长特别高大、无孕茭迹象的茭墩,应做好标记,在采收结束后及时将其根及地下匍匐茎挖掉。在采收过程中发现肉质茎明显变小,或剥开拗断肉质茎发现是“灰茭”的茭墩也要随时做好标记,在采收结束时一并彻底挖除。在去杂去劣的基础上,采收过程中发现整个株丛中多数分蘖生长整齐、薹管短、孕茭率高、孕茭期集中、茭形整齐、成熟一致、茭肉肥大白嫩、符合品种特征特性、无雄茭和灰茭、无病虫害、产量较高的,则将其作为入选种株,并做明显记号。于采收结束后,采取原田越冬,或将其挖出另选种子田假植寄秧,第2年萌芽后分墩作种。
通过对安溪茭白品种选育、繁殖制种技术改良、栽培技术等研究,选育出桂瑶早茭白进行试种及示范推广。经多年田间试验,该品种表现出植株高大、生长势强、抗倒性好、早熟、耐低温、抗病性较强、结茭性好、肉质致密、口感鲜嫩、细脆略带甜味、可生食或熟食、品质优良等特点,产量均比当地原主栽品种“安溪茭白”产量提高28%以上,采收盛期提早14 d。该品种已经在安溪县进行多年的种植试验、示范、推广,经济效益明显,每667 m2比当地原主栽品种安溪茭白增收1500~3000元。桂瑶早茭白品种现已在安溪茭白主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给当地农民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消费者提供大量绿色的餐桌食品,推广应用前景十分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