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食用菌为例浅析呼伦贝尔林下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2013-04-18 02:52佟俊英唐庆明
防护林科技 2013年4期
关键词:呼伦贝尔菌种食用菌

佟俊英,唐庆明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内蒙古 呼伦贝尔021008)

1 呼伦贝尔林业新形势

2001年初,国务院批准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及长江中下游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六大”林业重点工程规划。这也是对林业生产力布局的一次战略性调整。随着“六大”工程全面实施,林业的工作重点就转移到了以生态建设为主和大力推动林业产业发展这2个中心环节上来[1,2]。单一地搞生态建设毫无疑问无法使林业摆脱目前的困境,只有生态与产业的两轮趋动才是林业振兴的唯一出路[3]。

呼伦贝尔市林业局高度重视“六大”工程实施后的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两转两非两调整”的林业产业发展思路,从根本上摆脱目前的困境,改变了林业贫困的局面,走向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是转换经营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二是改善林区投融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三是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全面振兴林区经济。在一系列推进林改的措施中,大力发展林下绿色产业得到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林业职工的首肯。

2 呼伦贝尔林下资源概述

大兴安岭在蒙古高原与松辽平原之间,自东北向西南,逶迤纵贯千余里,构成了呼伦贝尔市林业资源的主体。呼伦贝尔市林地面积0.154亿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0.86%,有林地面积0.115亿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5.58%。森林覆盖率51%以上,森林活立木总蓄积量11.27亿m3[4]。呼伦贝尔市是以林业生产为主的地区,林业对呼伦贝尔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林区植物资源相当丰富,共有野生植物1600多种,分属165科,615属,其中高等植物1400余种,低等植物200余种。主要树种有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白桦、黑桦、山杨、蒙古栎等;有经济价值的野生植物500种以上,主要有野生药用植物黄芩、白鲜、芍药等500多种;野生经济植物蒙古栎等;野生果品植物主要有笃斯越橘、越橘、稠李、山荆子、树莓、黑豆果、东方草莓等20余种;野生油料植物榛子、山杏、文冠果、核桃楸、苍耳等;野生纤维植物芦苇、芨芨草、马兰、扁秆草、龙须草、蒲草、乌拉草、猪鬃草、罗布麻、蝎麻、青麻、小叶樟等70余种;野生淀粉植物橡子(蒙古栎果实)、黎、稗、沙蓬、野燕麦、野荞麦、狗尾草、野豌豆等;野生食用菌有松茸、蒙古口蘑(俗称白蘑)、木耳、猴头、灰紫香蘑(俗称二白蘑、紫花脸)、花脸香蘑(俗称白花脸)、血红铆钉菇(俗称红蘑、鸡血蘑)等120种,分属23科30属。其中40余种是味道极其鲜美的,市场上备受推崇。特别是蒙古口蘑,主要分布在蒙古高原东部草原,菌肉肥厚,质地细腻,味道独特鲜美,是一种具抗癌等多种保健功效的珍稀食用菌[4]。

3 林下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的必要性

据统计,呼伦贝尔林下山野菜资源储量丰富,达500万t以上,目前野生采集和人工栽培食用菌年产量在30万k g左右,其中木耳产量在20万k g以上。这些林下资源中,除个别浆果被利用酿酒,如笃斯越橘、越橘,个别鞣质植物被利用制烤胶外,大部分没有开发利用。从国际市场看,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日本、韩国对呼伦贝尔纯天然,无污染的蕨类、轮叶沙参(俗称四叶菜、五叶菜)、猴头、蒙古口蘑等都情有独钟,有市场氛围。从国内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回归自然的意识愈来愈强。如特种养殖、山野菜、食用菌采集加工等林下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了周期性长的森林资源,同时对改变林业独木支撑单一经营,增加林业职工生产经营项目,增加职工就业机会,改善职工生活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使林业生态步入良性循环。在政策方面,呼伦贝尔市林业局等林业职能部门及科研单位高度重视林下山野菜资源与食用菌资源的开发,决定将林业6个直属局和13个旗市区捆绑起来统一进行运作,进一步扩大绿色林业产品的市场份额,尽快把呼伦贝尔市的绿色林业产业做大做强。对内实行自联和分工合作,组成一个团队,切实解决绿色林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一缺资金无力开发和垄断资源、二缺品牌和营销网络以打开市场、占领市场的弊端。

合理开发,保护先行。保护为开发提供优质充足的种质资源基础和权益、利益保障,而开发为野生种的保护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同时由于呼伦贝尔地处高寒地区,无霜期短,年积温低。大宗市场上蔬菜品种单一,仅有20余种,食用菌开发将部分珍惜名贵菌种推向大众市场,丰富大众餐桌,惠及普通百姓。

4 食用菌资源的保护

4.1 种质资源的保护

种质资源是选育优良品种的基础,又是国家重要的生物资源,因此野生食用菌资源的收集与保藏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在野生资源中去挖掘更多优质种质资源,而该项工作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方法和标准。如当地的蒙古口蘑,近些年产量急剧下降,目前并没有得到人工驯化栽培。而且野生蒙古口蘑因无节制的大量采集加上采收管理不当,种质资源量正快速降低[5,6]。如果不做好种质资源的保护工作,产量的减少,势必会对栽培驯化乃至人工育种等科研工作造成影响,延长甚至中断菌种产业化的进程。要开发利用这些食用菌资源,首先要对现有种质资源加以保护。

4.1.1 科技工作者深入产区调查,在种质资源的考察过程中,采集标本,分离保留菌种,并提出保护工作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措施。

4.1.2 申请国家濒危物种保护。向国家动植物保护部门提出建议,采取限制措施来保护物种资源。松口蘑将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物种,蒙古口蘑也可适当提出类似保护申请。

4.1.3 加快地方性立法保护濒危食用菌野生资源的步伐,实施类似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中的“禁猎期”“禁猎区”的休菌办法。采取限时、限地、限量采集、超量高税等行政措施,从时间、空间等角度对珍稀食用菌种质资源进行保护。

4.2 申请地理标志

地理标志产品就是以前所称的原产地域产品,是指产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本质取决于该产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经审核批准以地理名称命名的产品。地理标志不仅仅表示了产品的质量,而且还显现出其作为市场竞争手段的功能。

4.2.1 实施食用菌产品地理标志战略,有利于推动食用菌生产经营快速发展。食用菌产品地理标志针对的是某个地域内的特定品种,对这种食用菌产品进行技术投入,提高其品质与产量,就可以提高该地域的食用菌产业科技水平。此外,食用菌地理标志产品是自然属性与人文属性的有机结合,实施食用菌产品地理标志战略还能够促进对地理标志食用菌产品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发掘,从而为拓展食用菌产业功能、发展多功能食用菌创造契机。

4.2.2 标有地理标志产品的生产商在推销某产品时,可突出原产地形象。知名度高、美誉度好的原产地形象具有“晕轮效应”,能使企业品牌无形中戴上一个神秘美好的光环,从而很快被消费者接受和喜爱,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2.3 同时,消费者的认知,不仅迅速扩大了产品市场,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同时也保护了消费者的利益。地理标志产品能够更好地保护知识产权,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目前,本地区食用菌人工栽培还处在起步阶段,对于地方菌种的保护意识和品牌竞争意识不强。就蒙古口蘑来说,呼伦贝尔是国内仅有的野生菇分布区之一,就是这样一种地方特有菌种,至今仍未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因此,应引起同行重视,也应积极行动起来,把我们的地方名优特产食用菌产品抓紧申报,以尽快得到保护。

4.3 知识产权的保护

除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力度不够外,我国食用菌行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也相当薄弱。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缺乏,使我国食用菌的一些野生品种不断以民间方式流传到国外,反被其他国家研究并注册,我国自主研发的食用菌品种种质资源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流失。

资源开发与维护知识产权并行,鼓励食用菌科研人员及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提高法律意识。对获得的野生菌种或人工栽培品种进行科学鉴定,并在相应的菌种保藏机构登记造册。增强国民的知识产权意识,有效保护我国育种者权益;同时要防止国外的单位或个人通过非法渠道获得我国菌种后,在他国抢先登记。

5 食用菌资源的开发

食用菌野生栽培没有固定的技术模式。不同季节,不同气候、海拔、纬度地区要确定栽培菌种、品种,确定栽培的具体时间,确定具体的播种方式和管理模式。同时野生苗种的栽培技术推广、产业化生产要有科学合理的组织模式,要有科学的体制和机制。还要结合呼伦贝尔地区资源特色及林业发展政策,制定中长期的菌种发展计划。

5.1 林业部门重视,政府扶持

首先,林业对于林下资源的开发给予重视,政府加强领导和协调作用。

5.1.1 项目扶持 资金保障是食用菌开发前期实验室阶段的先决条件。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开展实验室阶段对菌种生物学特性等内容的充分准确的把握,后期的中试及推广也就无从谈起,甚至背道而驰。因此,对于食用菌项目应当给予适当的扶持,加大科研资金的投入。

5.1.2 经济补贴 对于积极探索食用菌产业化和野生态栽培技术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或政策倾斜。

5.1.3 出口贸易 呼伦贝尔地处中俄蒙交界,依托地理优势,发展食用菌出口贸易将会极大地扩大食用菌销售市场。

5.2 产学研相结合,通力协作

对食用菌的开发工作主要分为三步:既实验室→中试→规模化生产。第一阶段实验室阶段,主要工作是根据市场和呼伦贝尔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开发利用、适合生产培养、市场销售较好的菌种,并且对其最佳生长条件进行试验摸索。第二阶段中试阶段,主要是对传统的接种方式和规模化生产进行尝试,并且对菌种的生产情况进行实际的生产实践掌握。第三阶段规模化生产阶段,在对上述情况充分掌握的情况下,根据政策、市场、前景等情况确定其投资规模。

学校、科研院所、公司(就林业而言可以是林场、林产品产销公司)共同参与项目的总体规划,科研院所负责相关项目的起草和申请,以及食用菌工艺流程试验及后期深加工等产品开发;学校提供整个研发过程中科研设备的软硬件支持,以及人才队伍培养;公司负责必要的资金支持,同时为中试、规模化生产提供场所,进行成本预算,市场运营风险、效益评估,以及产品宣传等工作。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组织性强、分工明确、目标清晰、通力协作的开发队伍。

5.3 人工栽培为主,探索原生态栽培

目前发展的一个主流方向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向工厂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走向设施化培养生产和标准化产品时代,迈向了资金密集型生产;第二个发展方向就是正在探索的食用菌原生态野生栽培,充分利用野外天然环境进行全开放的原生态野生栽培,生产野生的食用菌产品。

人工栽培食用菌大众价格,大众消费,栽培技术相对成熟,成本低,价廉物美。产量高,无虫蛀,无泥沙,有序生产恢复自然生态,可产业化开发。原生态野生栽培食用菌同仿生态栽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仿生态栽培是由人工控制下的栽培,而原生态野生栽培是菌丝体成熟后返回到林地、草原等适宜食用菌生长发育地方,在全天候的天然温度、湿度、通风、光照的环境中培养出菇,采收子实体。由于要获得营养价值相对较高的产品或部分食用菌是人工还没有驯化栽培成功,只能靠野外自然生长,也就是通常的野生食用菌,通过对原有珍稀野生食用菌的天然环境人为的加以区域性保护,定期增加一些野生食用菌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天然优质培养料,实现生长的可持续,促其增产增收;另一部分是已经能够人工栽培的食用菌品种,再经过野生驯化,返回到天然环境中进行野外出菇采集的食用菌产品。

原生态野生食用菌生产提高了食用菌产品的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量,具备天然、营养、有机等特点,再现了食用菌产品的原生价值,在当今崇尚消费天然食品的时代,原生态野生食用菌产品更受消费者的欢迎。同时,物以稀为贵,风味独特的原生态栽培,亦可满足消费者猎奇心理。

5.4 加强专利保护,跟进后期产品开发

在科研开发阶段,对于阶段性成果做好相关的技术、专利保护工作。同时,加强食用菌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和产业化步伐,紧密相连,把科学成果更快、更丰富、更持久的转化为生产力。

5.4.1 开发抗生素药物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国学者把抗生菌筛选的目标从放线菌投向了担子菌,主要从食用菌中筛选,如:香菇的香菇菌素,金针菇的火菇菌素,蜜环菌的蜜环菌甲素、乙素等[7]。

5.4.2 开发食用菌保健品 近20年来,保健食品工业方兴未艾,2000年我国保健食品产值已突破500亿元,灵芝孢子粉、冬虫夏草等食用菌类保健品也逐渐受到市场青睐。因此,开发食用菌保健食品,是一项市场前景十分光明的事业。

5.4.3 开发抗肿瘤药物 据报道,食用菌中有松茸、猪苓、冬虫夏草、灵芝等150多个种具有抗癌活性。这些菌类都含有抗癌活性很高的多糖体,抗癌药开发也必将是食用菌深加工要探索的市场之一。

5.4.4 开发生物农药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开发高效低毒或无毒的生物农药将是生态农业的新要求。据报道,蜜环菌、牛肝菌等数十种菌类的提取物,对烟、黄瓜、草花叶病毒有很好的杀灭作用。从鹅膏科毒菌中提出的毒蝇碱,对于蚊虫、苍蝇等害虫的杀灭效果好,也不会在作物中产生残留。黄斑蘑菇、蛤蟆菌具有抑制有害细菌、放线菌、真菌的作用,日本已经开发出毒蝇母(异鹅膏胺)的一种衍生物,用作杀虫剂。呼伦贝尔鹅膏科毒菌种类众多,开发生物农药可以填补相对薄弱的毒菌利用市场。

此外,也可以从美容品、工艺品等方向探索食用菌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另外,由于大多数食用菌子实体比较漂亮,在栽培出菇期间,可以对外开放,发展食用菌的观光旅游。

5.5 重视宣传,适当地进行市场引导

当然最重要的是,如何让营养丰富的食用菌走进寻常百姓家,普及到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当中。一方面当然是加大栽培与加工的力度;另一方面,通过各种媒体,从不同的角度对食用菌进行系列宣传。消除消费者“想买,不敢买”的心理。

5.6 广泛试验,重点攻关

此外,对于开发菌种的选择不能太过主观,试验菌种不能过于单一。每年不定期进行野生种质资源的搜集、分离与保存工作。广泛开展常规试验,分阶段,按目标要求进行筛选,最后根据市场需要进行选择性推广。

6 结语

食用菌已成为我国种植业中仅次于粮、棉、油、果、蔬的第六类农产品[8]。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提高及返璞归真思潮的影响,食用菌这一天然绿色食品正以其营养、保健功能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食用菌生产已形成了一个新兴产业,在一些地区与种植业和养殖业成鼎足之势,成为农业三大产业之一。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对食用菌研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有更多更好的食用菌开发出来,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呼伦贝尔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在广袤的草地和森林里蕴藏着丰富的食用菌资源。要使呼伦贝尔食用菌形成优势产业,应抓住集体林改和林下经济发展的大好机遇,加大科技投入,对食用菌资源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在开发蒙古口蘑、灰紫香蘑、羊肚菌、牛肝菌等这些地方特色绿色品种的同时,研究珍稀品种原生态栽培技术;其次是建设生产基地,以规模化生产、经营占领市场;再次是实现食用菌产品的精深加工,提高菌物产品的高附加值及经济效益,培植龙头产业。

[1]李志刚.彭阳县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2(1):248

[2]梅付春.河南省林业生态建设模式探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5):4-6

[3]周文芳.安徽省林业生态现状及建设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4(6):1285-1287

[4]徐占江.呼伦贝尔市要览[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12:47-51

[5]吴恩奇,图力古尔.蒙古口蘑研究进展[J].中国食用菌,2007,26(4):3-5

[6]王大为,吴恩奇,图力古尔.蒙古口蘑多肽制取技术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7,28(9):245-249

[7]张光亚.云南野生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思路与策略[J].中国食用菌,2001,23(7):13-17

[8]张金霞,黄晨阳.我国食用菌产业概况[J].土壤肥料,2003,45(1):43-44

[9]许海玲.呼伦贝尔市林业经济发展思路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3):172,176

[10]刘桂娟,贾身茂.我国食用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现状和意义[J].中国食用菌,2007,26(6):14-17

[11]忻龙祚,梁枝荣.漫谈食用菌野生栽培的产业化开发[J].食用菌,2009(4):1-2

猜你喜欢
呼伦贝尔菌种食用菌
蚂蚁琥珀中发现新蘑菇菌种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舌尖上的呼伦贝尔
银色的呼伦贝尔
呼伦贝尔之行
手外伤感染的菌种构成及耐药性分析
食用菌液体菌种栽培技术的探讨
α-淀粉酶的基因改造与菌种选育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