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泽伟
(潮州市弘华建筑设计院,广东 潮州 521000)
中国建筑文化具有悠久的发展过程,意蕴丰富而深邃,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表现为反映当前社会文化的载体之一,凝集着明显的人文精神与文化观念。
长期以来,儒家作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中国的历代社会中都占据了主导地位。其核心是“礼”,就是在天地、人伦关系和统治秩序等方面都要制定和遵守严格的规定和制约。由于这一思想受到了社会统治阶级的青睐,所以在社会发展中形成了强制性、普遍性、世俗性的传统特点,在人们的伦理道德、思想情操、生活方式、行为中表现得非常突出,渗透并影响了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礼制思想表现在中国建筑环境中,以建筑群体以及单体建筑相互之间的关系最明显。由于“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社会政治和现实观念,在中国形成了严格的尊卑、主从、长幼、嫡庶关系,处处都要强调“尊卑有序”、“男女有别”,这些都强化了中国建筑环境的空间、等级、内外的秩序,甚至在室内的布局、家具、装饰风格和颜色等包含了等级的含义,表现在建筑群和单体的位置上,建筑庭院在建筑群组中的位置和布局,以及建筑单体在整个庭院的位置等。例如,在一个地方,位于正中的建筑群落一定是该地地位最高的统治者或家族所有,这一点在北京故宫的主轴线表达的空间序列概念中,就可以看出浓厚的礼制特点,这一纵深轴线长度有3 公里,是世界建筑史上都极为少见的超长空间组合,而择中立宫,正是礼制思想中表现帝王至尊的核心内容之一,沿轴线的部署,主从分明、威严神圣、脉络清晰,使人无论到在哪个地方和角度都会感觉到它的地位和尊严,起到了汇聚和集中焦点的作用,烘托了和渲染了皇帝极权的重要性和威严。再比如,在北京最典型的四合院中,住宅一般以南北轴线布置,分为前、后院两个部分,前院一般较小,是男仆住宿和杂用的房间,后院又称为内院,空间较大,是主人和女仆的住处,在空间上形成了主次的对比。在内院中,也有明确的划分,如正房位于正中、面南的作为长辈的房间,两侧的厢房则是晚辈们的住处。这种布置,就把封建礼制中的主人和仆人之间、长辈和后辈之间的关系划分得非常明显。
道家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仅次于儒家思想,具体到中国建筑方面,老庄哲学与儒家思想相比,甚至起到了更大的作用和影响。道家的核心思想为“天人合一”,在这一思想的支配和影响下,建筑要和大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成为自然界中的一部分。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强调了“空”概念和重要,对其实用性的阐述可以说奠定和形成了古典建筑造型中“虚”与“实”的应用,即在建筑中与外部的形状相比,更加强调内部空间的重要性。不仅如此,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各个方面都有无限的意义和特质。自然界也被看成是人类可以循入的环境,把人当成自然的一部分,而在建筑中则不需要刻意体现人类的精神,只需要使建筑融入自然,就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一思想造就了中国建筑环境和西方迥异的风格。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和支配下,中国传统建筑往往在“自然溶入”和“溶入自然”上表现得非常突出。无论建筑位于山林胜地,还是位于市井,都努力把建筑溶入自然环境。如古代园林建筑无一不体现出建筑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用自然和谐之美,来表达人们对自然的神秘、深远的精神感受。满足人们的生活享受。园林的规模大时,人可能够在其中登山、泛舟,漫步于林间花际,白欣赏壮阔的自然山水;规模小时,往往池水一泓,峰石数块,修竹几竿,一样也可以使人感受自然的清新,寄托情感,抒发对个人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阴阳五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宇宙、万事万物生成、发展的基本理论,对于古代中国人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方面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同时,对于建筑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可替代的。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最讲究的是建筑的风水,而“风水学”的实质就是“阴阳五行”的观念。
中国建筑在布局上往往以纵横方向展开为主,单体建筑都遵循了前阳后阴的安排原则。如故宫建筑群就是以乾清门作为界线,分成前朝与后寝两大部分。前朝用于皇帝和大臣处理政务,且多为男性出入,又因为坐落在前,所以为阳,在风格上也重在突出表现其阳刚之美,雄伟壮观,位于建筑的中轴线,建筑规矩而又严谨,有关的数字都采用属性为阳的奇数。后寝作为皇帝的生活空间,有众多的女眷出入,又排列在后,所以为阴,在风格上也尽量突出阴柔性:空间变小,装饰精美纤巧,用花草树木进行衬托,显示出浓郁的生活气息,有关的数字也全部采用属性为阴的偶数。至于老百姓的居室,一般也以阴阳为界,前院是正堂、客厅,后院为闺房、绣楼。
人们把人居住的建筑称为“阳宅”,而墓地则为“阴宅”,在选择基址时分别要求得“阳气”和“阴气”。在建筑的朝向与方位,要按八卦定出八个方向,分出阴阳。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建筑环境中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建筑风格、形象等方面对佛教教义进行宣传,是佛教对中国建筑环境的重要影响和渗透方式,而佛教建筑也丰富了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其中佛塔、佛寺是最典型的代表。
佛塔,作为古老的中国佛教建筑,是人们在印度佛教教义接受和领悟后,经过继承和改造,形成的特有的建筑造型艺术,遍布于全国各地,往往给人一种“突兀、峥嵘”的感觉,姿容万千,成为各地的著名名胜古迹。这种佛塔是特殊的艺术和技术形态相结合的宗教宣传方式,与一般佛教教条表达的抽象意义是很不相同的。因为建造佛塔不可能纯粹从佛教教义上去进行简单的演绎,塔作为外在艺术形象,一经确立以后,其文化艺术便具有了活跃的生命力,能给人们带来比教义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佛塔一般正十二边形,这种趋向为圆的选型旨在象征佛教中的“圆寂”境界,十二又象征为十二因缘,而圆形塔又代表了圆润的形象感受。塔檐起翘,曲线优美,寄托着佛教观念的意绪,会唤起人们对自然美的丰富联想。佛塔在崇拜和审美两个方面都具有文化二重性,当人匍匐在佛脚下时,会感到自身渺小。佛塔昂首向天,既是信徒对茫茫佛国的向往和呼唤,又在肯定着人自身的创造力。佛教建筑文化充满着矛盾,一方面要引导人们出世无为,使苦楚的凡心飞升到佛国中去,另一方面,又在寄寓着乐生欢愉的理性情调。这种建筑立于大地,位于现实人生,是对神秘佛性的颂歌,又像是对人情和世俗的心情挥写。
与佛塔一样,佛寺也是宗教崇拜和艺术审美的双重表现。在佛寺中,佛像或耸立,或盘坐,在这样的建筑空间中体现了十分浓郁的文化氛围。佛寺一般呈平面对称布局,有明确的中轴线,大殿往往层层递进,主题都要建在中轴线上。佛寺作为佛像和僧人共处的建筑空间,除了具有佛性的辉煌,还有现实人生的人情流溢。例如,佛寺的建筑,在形制上较多地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亭台楼阁的因素。
中国传统建筑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成为华夏传统文化的载体,蕴藏了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千姿百态的建筑造型中,可以看出岁月的流转,社会的治乱兴衰,也在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引发人们对宇宙、人生、社会历史的深思和感悟。
以北京的四合院为例。四合院是中国最典型的民居建筑,因为它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中国的传统观念。首先,院落四面均有墙壁,墙壁没有窗户,仅有大门与外面相通,一家活动均在院墙之内,与外面不相沟通,所以它是封闭观念的符号。其次,房屋布局与家庭成员的住房安排有严格的规定。所以它是家长制的符号。第三,专门设有堂屋,堂屋中有“天地君亲师”之神位。婚丧之礼、家长寿诞等均在堂屋举行。体现了中国人的伦理的符号。第四,四方房屋之下都有檐下回廊,檐下回廊和天井成为各房成员交流感情的场所,所以四合院又可以成为融汇亲缘感情、增强内聚倾向的符号。
对于基于其他思想观念的建筑,也具有类似的特点。当人们身处其中时,自然而然地就会受到该种思想观念的影响,同时也会强化这种思想观念的传播,比如,在儒家礼制思想支配下形成的建筑,对不同等级的人自然形成了约束,同时也就巩固了礼制思想的统治地位。
中国建筑环境和传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建筑传统和中国文化。研究和中国建筑环境和传统文化的相互影响,有助于使当代建筑更加满足建筑的基本功能,促进与自然的和谐,进一步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1]王其钧.中国民间住宅建筑[M].北京:机械工业版社,2003.
[2]任军.文化视野下的中国传统庭院[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3]丁俊清.江南民居[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4]孙大章.中国民居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