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曦阳
【摘 要】漫漫三尺讲台路、白笔黑板写春秋。自从走上教师这个岗位,备课上课就和笔者结下了不解之缘。笔者对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里的“真正备好一节课,要穷尽一生的努力”深有感触。备好一节课不一定能上出一堂好课,但是备不好一节课绝对上不好一堂课。因为备课的良好质量是上好一堂课的必要条件。语文教师上课也是一样,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课前认真备好课。即使再优秀的语文教师,在上课之前都无一例外地要做一番准备工作,只不过有的时间花得长些,有的时间花得短些而已。
【关键词】备课 集体智慧 个人风格
自从踏上教师这个岗位,备课就与本人结下了不解之缘。整天重复着三点一线的工作:备课、上课、批作业。其中课堂是永久的阵地,是教师的主战场。当教师哪能不上课,上课哪能不批作业,不批作业怎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呢?所以,上课、批作业变得理所当然,必不可少。而备课日日备、年年备,却似乎总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于是很多教师认为备课是所有工作中最耗时、最费力、最讨厌的事情:我有这么多的课要上,有这么多的作业要改,哪有时间去备课呢?于是不自觉地从心底里产生厌恶它、拒绝它的情绪,偶尔只是迫于学校检查的压力不得不做一些面子上的工作——那就是机械地一遍一遍地抄。这种无奈,作为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大都有同感。这种抵触情绪,使我们盼望着有朝一日能取消备课。那么备课真的是可有可无吗?可以取消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谁不知道备课是上课的前提呢。
不久前,笔者碰到了一位朋友——曾经的同事,她现在的学校如果统考科目考差了,领导就会安排任课教师调换所教科目。我很纳闷学校领导们这样做的目的,不都说教学经验对教书是很重要的,为什么要让老师们离开熟悉的科目是什么呢去接触新的科目?但是,据朋友讲,调换科目后,老师们的教学效果竟然都比以前的好。笔者对此结果十分不解,随后朋友的话让我茅舍顿开。原来老师们以前教学,大都觉得对教材非常熟悉了,很多老师就把备课这一环节省去了,铃声响拿了本书就进课堂。仔细想想这样的现象在我们身边还不少吗但当她们接触到陌生的科目时,情况就会截然不同:她们会找时间熟悉教材,钻研教法,也会向其他老师请教、学习,所以说这样的结果也应该是预料之中。
还记得在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在学校工作了33年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邻校的一位教师问他:“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请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那位教师回答:“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则花了约15分钟…… “一辈子”与“15分钟”,这话看似矛盾,但它和我国的“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所蕴含的道理是一样的,一语道出教师备课之真谛。如果不是上过讲台的话,就不会知道备课是多么重要。教师虽然对自己的所教学的知识非常熟悉,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自由发挥,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很紧密,很科学。但是,“台下的十年功”丢久了,也容易遗忘一些细节,当你发现自己像机械一般推进着讲课进度,只能靠廉价的笑话博得学生的注意力时,你心里应该会十分苦涩。这个时候,备课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你以为课已经备得够详细,其实课还可以备得更详细。这些细节可能是教学中的关键,也可能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法宝,由于体会不到学生对此的反应是多么真实的原因,所以备课的深度重要性是没上过讲台的人很难体会到的,所以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特级教师窦桂梅在备《秋天的怀念》一课时九易其稿。著名教师于永正也说:“不备课,或者备得不充分,我是不敢进课堂的。”设计课堂,就是设计人生。
那么怎样备好课呢?备课是“在享受中获取,在获取中享受。”备课等于是集体智慧与 个人风格的完美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他的讲述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我们上课拿到一篇文章,首先要做的不是先去查阅教参,翻看教案,而是要先思考文章的重点、难点,对教材要有自己的整体把握,知识重点、难点的剖析,明确要求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哪些知识学生自己可以解决,哪些知识需要同学合作解决,哪些知识需要老师的讲解和帮助、明确以什么样的方式让学生学习,以及如何突破,学生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如何降低教学的层次,让班内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然后,才是参考教学用书,看参考书上的重点、难点是怎样的。结合教参修正自己的备课思路。其三才是参考别人的教案,把别人的教学设计思路和自己的备课思路相比照,做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优势互补,最终完善自己的备课。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再遇到新的教学内容能够很快地理清文章的脉络,形成自己的思路,逐步做到游刃有余,形成自己的风格。
最后,落实到课堂上,教师对教学内容必须熟悉。备课的过程亦如画画,“胸中有竹,方能画竹”。备课的过程也就是了解画中物象的意象形成的过程。只有这样,上课才能更好地由关注教师怎么教转变到关注学生如何学,也就是新课改所要求的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们的视点才能更好地落实到学生身上。占据教师注意中心的将不是关于教材内容的思考,而是对于你的学生的思维情况的关心。才能促进学生在学得知识的同时真正培养能力,才能更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这是每一个教师教育技巧的高峰。
是的,任何一堂成功的课,无不凝结着教师备课的心血,一个好的教师,随时随地都要为备课做准备,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努力追求最佳方案,服务于教学。如果备课无效,则教学必然无效。精心备课,能够使我们收获课堂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