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利
(北京养猪育种中心,北京海淀100194)
口蹄疫(FMD)是动物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对偶蹄动物有严重的危害,口蹄疫在许多国家具有高度传染性的属性和经济上的属性,因此对于口蹄疫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口蹄疫的综合防控措施进行综述,供读者参考。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动物共患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泡和溃烂为特征,最易感染的动物是牛、猪、羊、骆驼等,野猪、野牛等野生动物也易感染此病。口蹄疫病毒目前包括7个血清型O型、A型、SAT1型、SAT2型、SAT3型、C型、和Asia1(亚洲1型),各血清型之间无交叉保护力。
口蹄疫在我国被列为A类传染病之首,病畜是主要传染源,病畜的水泡皮、水泡液、唾液、粪、尿、呼吸的气体都含有大量致病力很强的病毒。不同的动物在患病的不同阶段排出的病毒数量和毒力都不相同。患病猪的排毒量要远远高于牛和羊,因此在口蹄疫的流行病学上,绵羊被称为本病的“贮存器”,猪被称为“扩大器”,牛被称为“指示器”。并且牛、羊及野生偶蹄动物存在长期隐形带毒情况。口蹄疫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直接接触传播和气源性传播,也可通过人员和运输工具传播。直接接触带毒动物或被病毒污染的空气等可引起疾病的传播。病毒可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随风传播10~60千米。低温、高湿和大量有机物存在可导致病毒存活时间长,增加疾病传播的危险性。口蹄疫病毒能在动物的呼吸道复制,并排出体外,空气排毒发生在急性感染期。
猪口蹄疫病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因毒株、感染量、动物的年龄以及免疫力的强弱而不同。症状可分为温和的、不明显的和严重的三种。猪口蹄疫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在病猪发病初期体温至40℃以上,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四肢蹄冠部发白,出现明显的白圈,蹄壳指压有波动感,随着病情的发展蹄冠、蹄踵、蹄叉、副蹄和吻突皮肤、口腔以及舌面黏膜等部位出现大小不等的水泡和溃疡,水泡也会出现于母猪的乳头、乳房等部位。最终导致蹄壳变形或脱落,走路冒血,病猪卧地不能站立,驱赶双腿跪行。水泡充满清朗或微浊的浆液性液体,水泡很快破溃,露出边缘整齐的暗红色糜烂面,如无细菌继发感染,经1~2周病损部位结痂愈合。若蹄部严重病损则需3周以上才能痊愈,蹄壳脱落猪只经过5~6个月才能长成完好的蹄壳。对发病猪进行剖检,主要症状表现在病猪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胃黏膜有烂斑或溃疡,小肠、大肠黏膜可见出血性炎症。产房小猪心包膜有弥散性出血点,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或条纹(虎斑心),心肌松软似煮熟状,心肌炎,造成产房仔猪迅速死亡。
实验室诊断包括两种方法,第一种是证明上皮组织或液体样本中存在口蹄疫病毒抗原为依据;另一种是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琼脂扩散试验和间接血凝试验等,根据以上两种方法即可得出最后结论。
5.1.1 高免血清的使用方法
猪场患口蹄疫已经痊愈了5周以上大的育肥猪,取血制血清,给猪注射有预防与治疗作用。一般乳仔猪注射3~5毫升,小猪5~8毫升,中猪8~10毫升,大猪10~15毫升,种猪20毫升。1次/天,连用2~3天。
5.1.2 高免血清的制作方法
选择猪只为自然感染、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确诊为口蹄疫的猪群中临床症状明显,然后痊愈35天以上的猪。或多次注射过口蹄疫疫苗的育肥猪来采血;采血前体况较好,体温、食欲、大小便正常,经检测无猪瘟、伪狂犬病和蓝耳病等其他疾病。器械主要包括:剃刀、剪刀,细胶管(采血胶管)。消毒纱布,消毒棉球,消毒液(5%碘酒、75%酒精),消毒过的盛血器皿,塑料布,100毫升玻璃瓶,玻璃注射器,胶盖和低温冰箱等。
高免血清的采集、分装与保存程序如下:在经过消毒的无菌室内,首先将已经消毒好的猪保定好;用湿热消毒水纱布再次清洁颈部(手术部位)的污物并将毛剃光。涂擦5%碘酒后,用75%酒精消毒并脱碘;切开皮肤与脂肪,分离组织充分暴露颈静脉、颈动脉,用多根采血针刺入颈静脉与动脉,用输血胶管导流接血于盛血器皿;盛满血的器皿用塑料布封盖后,迅速拿到光线较暗的无菌室内(室内温度以20℃左右为宜),斜放静置6~8小时;待血清彻底析出后,用消毒好的玻璃注射器将血清吸出,分装入无菌的100毫升玻璃瓶内加入10万单位的青霉素与链霉素,蜡封胶盖用于保存;放于冰箱内保存,备用。在-15℃保存,有效期为1年;2℃~8℃保存,有效期为9个月;在10℃~25℃保存,有效期为10天。
口蹄疫疫苗的免疫首先是口蹄疫疫苗的筛选,有条件的猪场可对疫苗抗原含量进行检测,根据说明书,只要口蹄疫病毒抗原含量达到国家标准,都可以使用。其次是根据以往的免疫抗体阳性率的监测,选择合适的疫苗。根据笔者多年的猪场工作经验,口蹄疫疫苗免疫季节性考虑因素非常重要。具体免疫程序:基础母猪和公猪为每年10月份和11月份连续免疫2次,时间间隔为30天,次年2月份进行第三次免疫,然后每3个月免疫一次。商品猪免疫程序为50日龄、80日龄和150日龄分别对猪只进行免疫3次。疫苗的免疫剂量根据不同疫苗生产厂家疫苗推荐的免疫剂量不同,一般情况下,基础母猪和公猪1.5~2头份,商品猪1~1.5头份每头。
母猪入分娩舍前驱除其体表、体内的寄生虫;转猪时对待产母猪进行洗澡、消毒;产房提前进行彻底清洗、消毒,空舍1周;产房温度保持在16℃~20℃,防止温度突然下降,哺乳仔猪用保温灯或保温板进行局部加热;进入产房后确定哺乳母猪的饲喂量,确认母猪分娩时间,提前2个小时打开仔猪保温灯或保温板;哺乳母猪每天饲喂3次以上,同时实行夜间加料;保证哺乳母猪的饮水,至少为采食量的3倍以上,饮水器流速1~1.5升/分钟为宜;哺乳母猪采食是分娩后逐渐加量,5天后达到自由采食,采食量为2千克+500克/头仔猪;分娩开始后用干净的湿毛巾反复擦拭母猪乳房及后驱;将母猪乳头中第一把奶挤掉;待哺乳母猪胎衣下完后注射催产素及青霉素等。使用微生态制剂,微生态制剂可以调整正常菌群,促进仔猪健康,但不能同时使用抗生素治疗。
把猪舍的环境卫生控制当做一项重点工作来做,保持猪舍的清洁干净,温度、湿度、饲养密度要适宜,保持通风顺畅,控制有毒有害气体浓度,保持空气新鲜。严格执行全进全出程序,严格的日常带猪消毒和终末消毒,消毒空栏必须严格、彻底。只有给猪只一个健康、舒适的环境,才能提高猪只对疾病的抵抗力,提高种猪的健康水平,减少疾病的发生。
5.5.1 猪场围墙和大门
猪场和生产区入口处淋浴、消毒和登记制度:登记制度要包括外来人员登记制度和本场员工出入登记制度。猪场要做到平时大门基本不开,外来及本场人员都要经过登记和消毒方能进入。
5.5.2 出猪台设施
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中,出猪台设施是重要的生物安全设施,也是猪场直接与外界接触交叉的敏感区域,在建造出猪台时需考虑以下因素:划分明确的出猪台净区和脏区,猪只只能按照净区一脏区单向流动,生产区工作人员禁止进入脏区;出猪台的设计应保证冲洗出猪台的污水不能回流到出猪台;建造防鸟网和防鼠措施;保证出猪台每次使用后能够及时彻底冲洗消毒。有条件的猪场出猪台最好在远离猪场1.5千米以上单独建立。
5.5.3 猪场人员、物品等管理
进入猪场的人员包括本场工作管理人员和外界来访者,人员实行定期休假制度,本场和外来人员进入猪场首先要在生活区隔离48小时以上,然后要经过洗澡更衣进入生产区。进入猪场的物品要经过紫外线照射24小时或者经过消毒液擦拭。禁止饲养其他畜禽动物和家养宠物,对野生动物,鸟类,苍蝇,蚊虫和啮齿类动物进行防护和杀灭,引进种源或其他遗传物质严格按照规程执行。
5.5.4 饲料和车辆管理
据研究,猪群80%以上肠道健康问题与饲料有关,因此控制饲料及其原料,加工和运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生物安全风险,可以明显降低猪场发生生物安全事故的百分比。饲料及原料的进出遵守先进先出的原则,车辆进出猪场必须严格消毒,拉猪车辆一律不准进入猪场内。
5.5.5 水源管理
猪场饮水应加消毒剂处理,每年检测2次,主要监测大肠杆菌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