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玉婷 李之吉
(1、吉林建筑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吉林长春 130118;2、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吉林长春 130118)
一座城市的水系景观的演变,从总体上可以说是一个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的演变过程。在城市发展壮大的过程中,由于历史、地域、经济技术条件的差异性,导致各个时期城市水系景观也不尽相同。
水系景观指的是在城市整体或局部某一区域内,水系、水体及与水域相接的一定范围内的景观要素,包括各类水体、绿地等自然元素,也包括各类沿河构筑物、公园、古迹等人工要素组织成的网络状的、有机联系的生态空间系统。
长春位于北半球中纬地带,欧亚大陆东岸中国东北松辽平原腹地,是东北地区天然地理中心。长春地区除东部有小面积的低山丘陵,绝大部分为台地,第二松花江、饮马河、伊通河纵贯其间,沿河两岸则为平坦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方便交通,四通八达的自然区位。
(1)封建半封建时期
早期的宽城子 (长春旧城)占地不足四平方公里,老宽城子成为长春的第一片城区。旧城的选址,是在两条河流之间顺势而建的。
清同治四年为抵御匪患,通判博霖组织商民集资捐助修建简易木板城墙,墙高1.2丈,周长20华里,有的墙体还是利用商铺和宅院的院墙。城北墙外挖壕沟,深宽各一丈,做护城河;东南利用伊通河作天然屏障;西南利用黄瓜沟、兴隆沟做护城河。当时的木板城的范围大至东南到伊通河边,西南至今民康路,北到长春大街,城内面积约7平方公里。
(2)铁路城市时期
长春市区北部有两条注入伊通河的小河,头道沟和二道沟。头道沟北岸和二道沟的南岸之间大部分地段变成了日本满铁附属地,在地形上有河沟分布。日本对满铁长春附属地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与设计。在规划中,把大型绿地纳入市区的规划范围内,在市区内规划了日本桥公园、东公园和西公园。1919年,日本人拦截头道沟,充分利用自然地形(溪流和斜面),建造成公园的人工湖,从而规划建设成了规模较大的公园——西公园 (现在胜利公园)。在头道沟下游的河道上,修建了几座桥梁,自西向东是头道桥、二条桥、三条桥、日本桥和长农桥。其中日本桥是满铁附属地内最重要的桥梁工程。长春最早的城市排水工程,都是在日本桥下游排入头道沟的。东公园位于长春附属地的东侧,利用原有的森林建设的,后来由于公园附近城市化的发展,公园的一部分被用于兴建银行和剧场,导致公园面积不断减少。1935年至1937年期间,头道沟的西段 (从胜利公园到日本桥东侧)逐步地下化了。日本桥通的桥栏随之拆除,前面说到的几座桥也救不再成为桥了,现在只能在头道沟东西两端看得见残存的河道了。
(3)伪满“政治中心”时期
作为伪满洲国的国都“新京”,日伪作为当时城市规划的决策者,他们设想使新京成为花园城市,非常重视新京的公园绿化。
在城市规划之前,规划区内基本都是农田荒地和天然水系。黄瓜沟当时就是天然溪水,流经现在市区中心的一条小河,分南北两条。北面的一条主流发源于黄瓜沟屯(西安桥东南)的东南,即流经原有的白山公园,经儿童公园,沿现在的民康路,在南岭街的永安桥附近与兴隆沟汇流,然后入伊通河。南面的一条支流,发源于地质宫附近,流经牡丹公园,在人民大街路东(儿童公园的偏西地段园内)与北面的一条主流在儿童公园内汇合。老虎沟发源于老虎沟屯 (现在解放大路靠近长沈铁路的西段)的东侧,流经原新民公园进动物园,注入兴隆沟。现在朝阳公园园内的湖水,就是拦截老虎沟的水造成的。老虎沟从西北方流入园内,和来自西南方的兴隆沟在园内汇合,然后折向东北注入伊通河。
兴隆沟是一条市区南部的最大沟渠,主流发源于分水岭屯东北,另一些支流分别发源于欢喜岭和后兴隆沟屯等地。这些支流在工农大路附近汇合,由西南流向东北。1937年,在汇流点附近,沿工农大路西南侧修筑拦河坝,拦截以后就形成了今天的南湖。新京的规划依据长春高低错落有致的自然地形巧妙的将新京市区用地内的小河流、低洼地全部规划为公园绿地。
新京排水管道全面采用污水和雨水分流式设计。新京将雨水储存于雨水调整池,合理地利用自然存在的小河,将流经新街区的伊通河支流用坝封堵,使其变成人工湖,然后将雨水导入湖内。这样穿过市区的几条伊通河支流全部成为带状公园、人工湖,从而使新京的大部分公园具有水空间的亲水公园。这些人工湖变成公园的内湖,夏季可以划船、钓鱼,冬季则可以作为滑冰场使用。这些小河用坝封堵后均被改造成人工湖,新京的公园大部分都是拥有水空间的 “亲水公园”。
近代时期城市水系景观因地制宜的结合长春的自然地貌,在规划中有效的并且合理地利用了长春的凹凸不平的低洼地,通过水系间的自然连接而成的绿化带从而造就出了长春特有的流绿空间水系景观特征。随着城市的快速建设发展,沥青和混凝土取代了土壤,建筑物取代了树木,汇水区和雨水管道取代了自然流域。原本裸露着的土地被钢筋、水泥、柏油和石子严严实实地包裹着,城市表面肌理硬化。这种以城市水系相互连接为特色的城市景观在此过程中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遭受着被分割成各个独立的个体、潜身地下或填埋消失殆尽,水系景观系统的整体性已严重破坏。
在2005年《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公共绿地规划应体现地方风格与特色,充分利用中心城区现有优势,结合地形地貌和地表水系设置。规划应均衡布局城市各级公共绿地,形成系统完整、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完善的公共绿地体系。各城区、开发区至少有一个综合性公园和若干专题性公园,达到500米见绿标准。”打造 “特色街区,流绿空间,绿化廊道”的新的景观特征则成为城市发展进步的一个动力。
笔者认为充分认识一座城市水系景观的变迁,才能充分保护和利用城市水系景观空间为人们创造和提供一个真正高品质的城市生活。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李之吉。长春伪满时期的建筑活动与形式特征。哈尔滨工业大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2]范世奇。长春市区总体规划与建筑风貌 [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92-108
[3]刘泉。近代东北城市规划之空间形态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4]赵泽明。伪满洲国首都规划[M]。东北城市规划信息中心出版。1992:123-134
[5]王晓东。长春市地表水环境规划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