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贝尼
(沈阳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乐象篇》中曾经记载:“乐者,德之华也。”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说:“我们一向对身体用教育,对于心灵用音乐。”从中我们不难发现音乐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以人的情感为依托,对于人的价值导向和人的品位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而在高校音乐教育中,通过音乐欣赏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传达音乐魅力带来的精神享受,陶冶情操,实现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也就是素质教育中所要求的美育,指在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育途径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审美情趣,进一步提高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学校教育尤其是高校教育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往往受到限制,而音乐欣赏教育则如三月春风,可以为高校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注入新的活力。因此,把学校音乐欣赏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主要阵地,充分开展音乐教育课程,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必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当然,审美教育并不仅仅指音乐欣赏教育,审美教育可以来自社会和自然中一切美好的事物,需要用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善感的心灵去进行美的感悟。
音乐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绚烂的艺术瑰宝,每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背后不仅蕴含着作者人生价值和思想情感的倾向,而且也饱含了极高的审美价值。因此,在高校音乐欣赏教育中,对于音乐作品的把握不能只停留在艺术规律的把握上,而要将其艺术性与作品本身的思想性进行统一欣赏。如果只侧重于作品思想性的选择,比如一些西方歌剧,可能会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一味追求艺术性的作品,又可能导致学生忽视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误导学生音乐审美。因此,在选取欣赏的教材的时候,要考虑到旋律的优美,还要考虑到作品积极向上,有着极高的音乐内涵和思想价值。
音乐欣赏教育与所有学科的教育一样,都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独特的体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认识作品,传达音乐艺术。在音乐欣赏教育中,单纯的“听”并不能达到对音乐艺术思想透彻的把握,需要不断的进行音乐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使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得到提高和升华,同时,教师还应当积极鼓励进行音乐演奏和创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操作和实践中不断加深对于音乐的印象,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因此,高校音乐欣赏教育应体验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有所提高。
音乐欣赏教育首先要做到,给学生以身心的愉悦,学生通过对音乐的理解,满足听觉上的享受,将情感寄托其中,从而积极主动的投入到音乐实践的创作中去。高校音乐欣赏教育,不仅让学生享受到音乐的纯美,还要引导学生在直观印象的基础上,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教师通过讲解曲目运用的乐器、结构、特色,使学生对曲目产生的背景、作者创作的感情等有更加深刻的了解,才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要求学生通过欣赏教育,可以获得审美能力的提高,拥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并且不断激发创造美的能力。这样的审美能力培养要求是对于每一个学生都适用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材和教学资源的局限性,学生生活体验的不同,导致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中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因此,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根据音乐欣赏教育的总体目标,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力求每一个学生能够听懂音乐、理解音乐、感受音乐,其审美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音乐本身就是一门以情动人的学科,和文学作品比较起来,音乐作品更加利于情感的表达和抒发。因此,音乐欣赏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对于音乐的感情,增强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亲近度,从而实现审美能力的培养。
音乐作品的欣赏中,存在着很多“美”的因素,在高校音乐欣赏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美”的因素,就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例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的时候,提示学生从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上仔细的聆听音乐的变化,感受委婉的曲风,流畅而富有变化的节奏,丝丝入扣的演奏和乐器清脆的和鸣,学生仿佛置身于三月的江南,在夜色的笼罩下感受一江春水的润物无声。在欣赏中引导学生从浅入深,慢慢的感受音乐本身的魅力和传达的作者的感情内涵,既锻炼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作品与文学作品不一样,它是一种非语义性的艺术种类,没有文学作品中关于人物形象细腻的刻画,没有人物内心细致的描写,一切复杂的感情都需要听者用心去感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领会。因此说音乐欣赏教育是一门带领学生想象和联想的学科,学生通过品读音乐,结合现实生活的情境,获得更多的审美感受,获得独特的人生感悟。
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时候,往往注意力集中在“声”和“词”上,尤其是对于器乐作品,学生更是无法把握“形”,更不要说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境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突出“声”态向“形”态的转换,首先引领学生善于倾听,寻找旋律提供的“框架”,从而触摸音乐的情绪,进而理解音乐的本质特征,才能催生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在欣赏《江河水》的时候,学生可以听出情绪的悲愤,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交流序曲“悲——诉——愤”的几个发展阶段,这样为从声到形的转化提供了“可能性”。通过启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影视作品积累的形象进行想象,升华为“形”,从而实现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创新能力的目标。
目前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着音乐知识匮乏,音乐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不高的问题。对大型交响乐团、民族乐团演奏的曲目欣赏起来无从下手,“望乐兴叹”者不在少数。音乐欣赏课中,对国内外经典曲目学生热情不高。由此可见,大学生音乐欣赏教育的审美能力有待提高。造成大学生音乐素质偏低,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不足主要有这样几方面原因。
由于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国中小学教育以文化科目教育为主,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所占比重不高。即使开设音乐课程,也是讲起来“重要”,而做起来“次要”,再加上中小学音乐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水平普遍较低,造成了今天大学生音乐素质偏低,欣赏水平有限的局面。
近几年来,随着流行音乐在校园文化中流行,大学生更乐于接受这种音乐,而这些音乐商业化极强,不乏庸俗低级的作品,“颓废”“非主流”“爱意绵绵”的靡靡之音充斥着校园文化,歌词的浅薄和韵律的低俗扭曲了音乐本身的欣赏价值。大学生在这样的音乐氛围之中很难对于高雅的音乐感情趣,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与流行音乐比较起来,高雅音乐大有“归隐山林”的趋势,在形式上宣传较少,市场占有比例明显低于流行音乐,从迎合度上来说,高雅音乐永远赶不上流行音乐的时尚和现代,导致现代人(包括大学生)丧失了对于艺术本质的追求,造成审美能力普遍较低。
情境教学指为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角色,理解所学内容,教师创设一定的场景和氛围。事实表明,在高校音乐欣赏课中,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使用,充分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在学习《二泉映月》的时候,利用大屏幕播放阿炳演奏时的情境,学生在声音和影像的带领下,全身心的投入到作品的感知中来,从中体会到孤傲不羁的性格和怒不可遏的力量,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了对于作品思想性的审美培养。
大学生对于音乐艺术的感知已经具备一定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音乐素质要充分的了解和把握,以便发挥其音乐优势,挖掘其审美潜能,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从而促进其审美个性的发展。在教学《拉德兹基进行曲》时,教师要求学生通过仔细聆听,联想曲调与哪些舞蹈动作吻合,鼓励擅长舞蹈的同学根据旋律进行动作的尝试,虽然学生展示的舞蹈动作形态各异,但在动作的实践中领会到了进行曲的风格和进行曲激昂的节奏特点。
音乐学科的艺术是美的复合,它的美与其它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作品产生的背景、事件往往与地理、历史、语文学科之间存在相通之处,教师可以充分将这些内容运用于音乐教学实践中,激发音乐欣赏的兴趣,丰富学生的审美内涵。笔者在《思乡曲》教学中,边播放乐曲边轻声朗诵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乐曲浓浓的思乡氛围配上现代诗,使学生对乐曲本身传达的思乡愁绪理解更加深刻,丰富了审美内涵。
教学评价方式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导向,建构多元理论之上的高校音乐教学的评价方式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教师应当从多角度进行观察、比较,准确的对学生的优势和弱势进行评价。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评、互评;活动形式上可以分为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通过成绩表显示活动、实践分数,开展优点和长处评价等。事实证明,只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才有利于学生促进自我认识的形成,增加审美动力,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音乐欣赏教育对于大学生音乐素质的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搭建音乐欣赏和展示的平台,学生通过音乐欣赏课的学习,不但可以获得大量的、丰富的音乐作品知识,同时其欣赏能力、审美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学生学会了欣赏音乐的“美”,懂得了欣赏更多“美”的事物,对陶冶大学生情操,升华人格,促进全面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黄小琴.浅析音乐教学中价值观的教育[J].吉林教育,2010,(02).
[2]齐放.浅析提高大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途径[J].科教导刊,2010,(9).
[3]潘汉超.谈谈音乐欣赏的感性经验和理性经验[J].大家,2010,(10).
[4]陈艳秋.浅析基础乐理课程对音乐鉴赏的重要性[J].北方音乐,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