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华瑛 张志春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
《风神通义◦祀典》说:“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以为社而祀之,抱功也。”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中曰:“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而《吕氏春秋◦四月》 却说:“其帝炎帝,其神祝融。” 祝融从掌管火的官员成为火神,足可见人们对火的崇拜。从以上资料我们可以看出,社火即 “社神”和 “火神”的合称,“社神”就是“土地神”,老百姓俗称“土地”,也是老百姓心中最平易近人的神仙,有地方也称 “土地爷”,“社火” 就是在古老的土地崇拜与火崇拜的影响下产生的祭祀 “社神”与“火神”的仪式。
古代社火由祭祀、巫师、傩仪、百戏杂耍、参军戏、民间杂耍等组成,是政府官方组织的一项神圣的祭祀活动。现代社火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叫法,如“社福”、“秧歌”、“闹红火”、“社戏”等,青海地区叫“耍社火”。在青海,社火是乡民们一年中最盛大的娱乐盛事,有 “不点花灯月不圆,不耍社火不过年”之说,可见它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关于青海社火,很久以来就有一种说法①。据说明代洪武年间,南京朱子巷的群众在春节期间耍社火,其中有一个大脚女人骑在马上,怀里抱着一只黄猴,朱元璋看到后认为是在讽刺大脚马皇后(马黄猴),就把表演社火的人全部发配到边远蛮荒之地,即现在的青海省西宁市。虽然这种说法不见于正史,但这种口耳相传却也能说明当地民众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另外,社火唱词 《放风筝》是说姐妹两个在放风筝,结果线断了,由此感慨人生并约好明年三月三再见的一首歌。其中有一段说来一阵大风“把大姐我刮到南京去”,是不是也有种集体意识?
对此罗耀南先生在 《社火词典选注》中也有考证:明洪武时积极推行移民守边政策,这在 《明太祖实录》卷53和《甘宁青史》 卷15中均有记载。西宁 《吴氏家谱》序言中亦有:历谱叙系金陵朱子巷人于皇明洪武年间经营来宁遂籍西宁城市之说,不过这似乎不能作为社火来自南京朱子巷或者最早一批来自外地的青海人的例证,只能说明青海人和南京是有联系的。
人类学家克莱德◦伍兹认为 “在所有社会和文化系统中,变迁是一个常数。”移民运动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的迁移。青海的发展历史,与移民活动分不开。青海社火,最早可能来自汉代屯兵、守边政策,当时士兵思家,就耍起家乡傩仪、赛神会等祭祀活动,因此有了军乐舞;后来唐朝时期青海海东地区纳入唐朝版图,移民戍边更盛;明朝时大量移民从南方涌入西宁,和当地人民相处融汇,正式形成现在这种有神话色彩、有历史故事、有英雄崇拜,更融入了当地民族风情的高原奇葩、雪域振藻。
社火经历了千百年的嬗递消长,已经成为我国传统节日庆典当中很普遍的仪式内容与艺术表演形式,也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的共同表演和艺术,铸成了我们多元一体的华夏文化得以源远流长的重要文化因素。青海社火尤其如此。多少代人的集体意识,包罗万象的表演内容竟一一将它展现。社火思维何以如此根深蒂固?它有什么社会意义?
俗话说, “老百姓,要快活,赶会、唱戏、耍社火”。社火得以成为百姓心目中的一大盛事的原因,不无神灵庇佑的因素在。龙、狮、旗就是很明显的祈求神灵庇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无灾无害、国泰民安的例子,其他的如“哑巴”“胖婆娘”等也可以看出子嗣兴旺、福临人间的希望。我们可以说老百姓迷信、利己,但也正是这一份执着的“迷信”,使得这一份古老仪式得以保存,也使得他们那一份敬畏自然、认真固守之心没有蒙蔽上尘埃,从而使社火千百年来源远流长而又发展壮大、包罗万象。比如 《五鬼闹判官》、《包青天》等曲目,表达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人在做、天在看的敬畏思想贯穿其中。
《礼记◦乐记》说“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服耳目之欲也,将以教平民好恶而返人道之正也。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是故情见而义立,乐终而德尊,君子以好善,小人以听过。故曰:生民之道,乐为大也。”古人以乐来施行教化,实现仁政,达到 “天下皆宁”的良好效果,可见礼乐文化的影响之深远了。
如《十劝人心》,就是分十段来劝人们尊天敬地、孝亲爱友;再如 《十杯茶》就是以敬茶为名,分敬爷爷奶奶父母兄弟妻子诸人,感恩之辞溢于言表;再如 《绣荷包》就是一个妇女剪了荷包样,要在上面绣上杨家诸将,每绣一个唱一段,最后也有穆桂英,表达了对他们忠君爱国的赞美;再如 《五大将军》以油菜花等比喻刘关张诸葛子龙五人,歌颂他们的智、勇、忠、信、义……笔者发现,“将军情结”在青海社火特别盛行,南方社火比如四川、南京等地表现爱情、历史上的其他人物就多一些,而青海社火将历史上的神勇将军、英雄豪杰唱了千百年,歌颂了几十代,却把歌唱爱情的“花儿”目为丑陋鄙俗的歌曲,可能也与移民戍边或者阳刚正直、遵礼守法的传统有关系。
社火表演是村与村、社与社之间集体性的活动,冬天时就开始准备各项事务,包括会头们下帖、置办 “身子”服装道具、安排人员参演、组织乡民们捐钱纳粮出人出力等等,忙活一两个月那是很普遍的。而乡民们平时不在一起,或者忙于各自的家业无暇顾及,冬天却经常一起练舞、排剧,维系乡民之间的感情,寓之于乐,再好不过了。
社火也会经常进行村与村、县与县之间的比赛。每当这时,两村相抗,拼命表演,拿出自己最佳最疯狂的激情与之对比;扎高台(亭子)、妆滚灯等,都事先保密,人人不言,有时嫁到外村的女子都不能在此期间回娘家,以防泄漏秘密。老百姓视这项荣誉如珍宝,小心翼翼、全心贯注,就像一个慈爱的老人怀里抱着自己的孙子,极尽疼爱。那么,在这种竞争比赛的过程中,是不是很有效地加强了本村本社成员之间的感情呢?
北方的冬天是寒冷的,同时又是温暖的;寒冷是天气,温暖是心情。到了冬天,万物凋零,残木不胜,加之青海冬天地会冻住,什么农活都做不了,那就刚好休息。把一年来的疲惫尽情的赋予那暖洋洋的阳光之下,三三两两的人们,闲话家常,大有小国寡民之感。而社火恰为此懒散的闲适填上一笔绚丽的色彩,豪兴在酒中,祝福在歌中,情谊在舞中……
有着如此众多丰富内涵的青海社火,在现代化的大潮下,也不免失去了站稳脚跟的土壤,新生力量的不够关注,社火与时代的脱节等,都造成是社火当下发展情况的不容乐观,急需文化保护传承,让这一朵高原的奇葩振藻永远闪耀在民俗的舞台。
说法调查者:张兆瑞,男,现年73岁,农民,青海省化隆县工农兵村人;王英,男,现年76岁,农民,青海省湟中县人;黄宝梅,女,现年52岁,农民,青海省贵德县河东乡人。
[1]刘魁立,张旭主编,王杰文编著.民间社火[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9).
[2]霍福.春节社火的社会功能—以青海社火为分析对象[A].李松张士闪主编.节日研究◦第三辑◦春节专辑[C]济南:秦山出版社,2011,(6).:222-231.
[3]青海省志◦文化艺术志 [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4):273.
[4]曹斌.论社火的功用—以关陇社火为中心[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