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东方,任庆海,王广文,李 宁,岳瑞超,刘思当
(山东农业大学 动物科技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
随着我国集约化、规模化养猪发展和疫病防控水平的不断进步,生猪养殖水平和效益不断提高[1],但是一些疾病如仔猪腹泻综合征、保育猪呼吸道综合征、母猪繁殖障碍综合征及母猪肢蹄病等的发病率却居高不下,导致饲料报酬降低、猪只生长性能下降,严重阻碍养猪业的健康发展。在当前众多疫苗和大量抗菌药物应用的情况下,仍然不能降低疫病的发病率和危害程度。大量实践证明只有大力改善猪场的养殖环境,破坏病原的生存条件和传播途径,提高猪只的抗病能力,才能使当前流行的猪病从根本上得以控制。本文从生猪养殖环境对猪群健康影响的角度出发,分析养殖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提出优化措施,为生猪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从20世纪70年代引进集约化养殖模式和相关技术以来,我国养猪业发展迅速,养殖水平显著提高。但是相比我国传统粗放型的养猪模式,这种高密度、大群体、流水线式的集约化生产工艺的诸多弊端逐渐显现,比如引进国外猪种的同时引进了新的疫病,大群体饲养导致疫病传播快、蔓延迅速,限位饲养导致猪只体况下降、疫病易感性增加、肢蹄病增多、环境适应能力差、淘汰率升高[1]。在加强饲养管理,保持良好的饲养环境时,这些问题表现的不算突出,但在大多数集约化猪场,环境控制不良,养殖环境差,猪只长期受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自身的抗病能力下降,很容易受到病原的侵袭而发生疾病,即使不发病,也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成为疫病发生与流行的温床。
环境不良对猪只健康有诸多影响,首先,不良环境会降低猪的免疫力。动物机体在应激状态下,其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及消化系统等会发生一系列反应,如导致猪胃及十二指肠的溃疡,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严重抑制,造成猪只各系统器官应激损伤及免疫抵抗力下降,易患各种疾病[2-5]。其次,如果应激反应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会直接导致应激性疾病。再者,饲养环境不良有利于猪舍中病原的繁殖和扩散,且能够增加环境中病原的载量,促进病原的感染和疾病的发生。另外,应激反应过程中皮质醇(酮)大量分泌,会促进蛋白质的分解,降低饲料转化率[4]。
猪舍的设计和建设是决定投产后能否进行高效生产的关键要素。有些猪场猪舍设计时未充分考虑生产能力,将产房设计成容纳数十头母猪的栋式猪舍,没有小单元式猪舍,经常出现同一栋产房内既有新生仔猪又有即将断奶的仔猪,既不利于生产管理还难以控制疫病的蔓延,无法做到全进全出与空舍消毒,使养殖环境长期带毒(菌),疫病在不同批次的母猪和仔猪间循环传播。大栋、大栏、大群保育和/或育肥舍栋舍内空间过大,不利于通风换气和夏季的降温工作,更利于病原的扩散传播,猪呼吸系统疾病频发,由于栏大猪多,不利于及时发现和隔离发病猪只,难以做到病猪的“早发现、早隔离和早治疗”。
当前猪场大多采用鸭嘴式饮水器供水,但多数存在安装高度不合适、水压过大等情况,导致母猪饮水不足,易出现便秘、食欲不振,特别是夏季弊端更加突出。对于哺乳母猪,还会影响其泌乳量,导致仔猪乳汁尤其是初乳供应不足,降低了仔猪的健康状况和抗病能力[6]。另外多数猪舍中仅有一套供水系统,不利于日常保健和疾病发生后的投药治疗。
猪舍和环境的消毒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在实际生产中,消毒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消毒药物配比不准确,消毒液浓度过低起不到消毒作用,浓度过高时不仅造成浪费,还损害猪只健康,加重消毒剂对环境的污染,甚至危害人类健康[7];再者,日常消毒时,猪舍、道路、器具等消毒不彻底或不能做到同步进行,工具随意移动、人员任意走动,猪只转群时不消毒,不实行全进全出,空栏消毒不彻底,所谓的消毒形同虚设,导致消毒失败;空气消毒时因喷雾粒度过大,在空气中悬浮时间过短,不能与病原进行有效地接触,使消毒效果不理想,喷雾量掌控不好时还会使环境湿度增加,加重对养殖设施的腐蚀作用。
猪场粪污处理存在诸多问题:粪污处理设施不完善,排污不畅,猪舍内外粪污滞留,蚊蝇滋生;下水道和排粪道共用,雨水季节易出现粪水倒灌猪舍的情况,大大加重粪污处理负担;多数猪场未设置净道和污道,有的甚至将粪便堆积在离猪舍不远的道旁;除粪工具随意存放,不同猪舍间混用等。因猪粪便中携带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如冠状病毒、轮状病毒、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及球虫等,清除不及时便会成为疾病的一个重要传播媒介,特别是在腹泻病发生的猪群;另外,长期滞留舍内的粪便还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影响空气质量,危害猪健康。
这一问题在产房和保育舍表现尤为突出,由于粪污滞留或未能进行有效通风而使舍内空气质量变差,导致有害气体浓度超标和空气中的灰尘与病原载量过高。空气中有害气体如氨气、硫化氢及甲烷等累积过多,可引起人畜的结膜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及肺水肿等病,猪呼吸道黏膜受损后易继发蓝耳病、气喘病、胸膜肺炎及副猪嗜血杆菌病等呼吸系统疾病。研究表明,很多病原如蓝耳病病毒、流感病毒等主要通过空气传播,空气质量控制不好,易导致猪群疾病的发生;另外,相对密闭猪舍内的病原浓度是舍外空气的1 100倍,半开放式猪舍也达到300倍到500倍[7]。猪舍中灰尘最大的危害是其能够吸附病原微生物,充当其气源性传播媒介,随猪的呼吸侵入其呼吸道,引发呼吸系统疾病。
猪舍的温度和湿度是影响猪只健康和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当前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了温度对仔猪成活的重要性,但有些猪场将产房温度调得过高,反而不利于仔猪的生长发育,产房温度过高不仅会降低母猪采食量,导致泌乳量减少,使仔猪营养供应不足,而且还会导致仔猪不进入保温箱,增加压死比例,且在环境温度突然降低时,仔猪更易感冒腹泻。
相对湿度对于封闭型猪舍同样重要,部分猪场产房和保育舍员工为减少清粪工作量,采用水冲清粪方式,导致舍内较高的相对湿度,不但有利于空气中病原的传播与扩散,还会降低猪的抵抗力,利于各种病原菌的生存和繁殖,使仔猪腹泻、皮肤细菌感染、疥螨病和其它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大大提高;低温高湿的环境下,猪只患呼吸道疾病的几率增大。
为了增强猪只的非特异性免疫机能,降低环境中病原的载量,保障生猪的健康安全生产,有专家提出“环境重于养、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疾病防控新理念,要求生产中在加强饲养管理的同时要切实做好养殖环境的控制与优化。
设计建造猪舍对执行生物安全措施和改善猪健康状况起决定作用。在生猪养殖环境中,需对“大栋、大栏、大群”和“限位栏”饲养模式予以优化[8]。
“大栋、大栏、大群”饲养能够有效减少设备投资和提高舍内地面利用率,但存在通风不良、猪只整齐度差、不易及早发现病猪及难以全进全出等诸多弊端,不利于疫病防控。“小单元小栏小群”饲养模式将大栋舍分成数个独立的单元,每个单元内有数个饲养栏或产床,便于全进全出、空舍消毒和日常管理。以饲养500头生产母猪饲养场为例,每周约20头母猪产仔,将一栋产房分为数个单元,每一单元设置成有22张左右的产床,而每周又有约200~240头仔猪转入保育舍,相应的每个保育舍单元/栋设置约20个栏位,每栏放10~12头仔猪,育肥舍也做相应的调整。这样可以保证每栋/单元的猪来自同一批,便于进行批次管理和舍内环境的调控,并减少不同批次间不同月龄猪只间疫病的交叉传播。
为了解决母猪限位栏饲养带来的诸多不利因素,自动化母猪群养管理系统渐渐被人们接受,但因其价格昂贵、技术要求较高,暂时难以普及,可以考虑优化栏位结构,把限位栏与大栏(2 m×3.5~4.0 m)结合来趋利避害,缓解全程限制饲养对母猪造成的应激和损害,降低肢蹄病的发病率。将母猪配种准胎后于限位栏内饲养至妊娠75 d,再将其转移至大栏饲养至妊娠107~109 d时调至产房,一猪一栏饲养,能增加母猪的活动量提高体质,延长其使用年限,还能改善和增强其免疫力。
首先合理配制饲料是从源头上减少有害气体产生的方法之一,选择消化率高的原料进行膨化或颗粒化加工,提高猪的消化率,以减少粪便干物质的排出量,并根据“理想蛋白质模式”调配氨基酸平衡日粮,在满足猪只氨基酸需求的同时能降低蛋白质的添加量,降低粪尿中氮排放量[9]。其次,合理添加微生态制剂以促进机体正常菌群的生长,调控其胃肠道的微生态环境,影响硫、氨等的消化吸收和在肠道内的发酵,以降低有害气体和腐败物的排出量,进而改善空气质量。据张莉平研究发现,日粮中添加酶制剂可显著降低空气中微生物和氨气的含量[10]。再者,除了加强通风换气外,还应采取合适的空气消毒措施来降低空气中的灰尘和病原载量。实行带猪空气消毒,调控好消毒雾滴的大小,以便消毒液能够悬浮较长的时间与病原进行充分接触,新式的喷雾消毒设备已经能将雾滴控制在50 μm左右,提高了空气消毒的效率。最后,还应及时清除舍内的粪污,有研究指出,对机体危害最大的H2S多滞留于粪坑里的液体中,残留在舍内的粪液受搅动可使其快速释放,并停留于猪舍内,引起人畜黏膜和肺组织的局部损伤,因此应保证粪污能够及时排出舍外而不在舍内滞留[5]。
如前所述,产房温度过高不仅浪费能源,而且不利于仔猪的健康生长,因此,产房温度宜控制在18~22 ℃且必须保持稳定。
生产中还应重视对舍内空气湿度的控制,注重饮水器的检修与更换,减少漏水,还应注意对水压的调控,防止母猪戏水时较高的水压将水喷溅到仔猪身上或保温箱里而引起仔猪腹泻;同时还应减少用水冲刷猪舍的次数,使用干清粪方式,在减少猪只腹泻性疾病和皮肤病的同时还能减轻污水处理的压力和对环境的污染。
对于粪污处理,首先应保障舍内排粪道的畅通和高效,使粪污能够及时排出,并尽量使用干清粪方式;其次,设置专用的粪污处理场地,对粪污进行干湿分离或发酵处理等,并有专用的污道用于猪舍至处理场的粪便运输;再者,将下水道与排粪道分离,以减轻污水处理的压力,减少对环境污染。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肉类的需求量也在急速增长,同时食品安全也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提供优质、安全、健康的猪肉产品成为我们新的使命。在当前疫病复杂的情况下,要想摆脱猪病肆虐的困境,必须在做好生物安全措施的基础上,消除养殖环境中各种应激危害因素,使猪的免疫功能时刻处于最佳状态以抵御众多病原微生物的侵袭,保持健康状态,以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及其对肉品的污染,保障食品安全,在降低生猪养殖成本和风险的同时提高养殖效益。
参考文献:
[1] 王新谋.猪场环境与健康可持续养猪生产[J].今日养猪业,2007(4):47-49.
[2] 付春海,佘禄明,李雪平.规模化猪场影响猪免疫力的因素及对策[J].中国畜牧兽医,2007,34(4):141-143.
[3] 王 兵.猪应激综合征发生与控制的初步研究[J].家畜生态学报,2009,30(1):111-112.
[4] 颜培实,李如治.家畜环境卫生学[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3-16.
[5] Barbara E Straw,Jeffery J Zimmerman,Sylvie D' Allaire, et al.猪病学[M]. 9版.赵德明,等,译.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6] 袁 冰.“猪的饮水需要及其管理对策”专栏(二)请注意母猪的供水[J].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08,28(2):3-4.
[7] 晁清雄.猪场有效消毒是控制猪呼吸道综合征的关键[J].北方牧业,2012(18):19-20.
[8] 陈景全.关于规模猪场栏位结构及栏位饲养量的探讨[J].养猪,2011(6):69-72.
[9] 黄藏宇,李永明,徐子伟.舍内气态及气载有害物质对猪群健康的影响及其控制技术[J].家畜生态学报,2012,33(2):80-84.
[10] 张莉平.微生态酶制剂对鸡舍空气净化的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2010,37(7):227-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