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013-04-15 01:50李金兰
科学时代·上半月 2013年2期
关键词:工作过程机械制图课程改革

李金兰

【摘 要】课程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本文分析了机械制图的现状,以《机械制图》课程为载体,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等方面探讨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

【关键词】机械制图;工作过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机械制图》是高职院校机电类各专业必开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也是核心课程,有“工程界的共同语言”之称。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倡导“任务驱动”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明确提出:“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主张将教学活动置于各种现实的生活情景之中,在真实生活情境及交际活动中,形成实际的可操作的能力。《机械制图》在工科类各专业中起着承上启下和贯彻始终的作用。面对社会、企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机械制图》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是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越来越受到各高职业院校的高度重视。

一、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现状

不知从何时起,《机械制图》已经成了一门“问题”学科,除去少数领悟能力较强的学生外,很多学生都对这门学科望而生畏,这当然不能将板子打到学生身上。归纳起来,主要是下述原因所导致:

1.针对性教材匮乏

1)课程教材选择面少 “十一五”期间针对高职院校编写的机械制图教材很多,但真正以项目课程编写的教材寥寥无几。

2)教学内容难度大 课程“学问化”倾向较为严重,其内容是传统本科的“压缩饼干”,随着课时的压缩,实训机会的减少,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明显降低,课堂上容易出现听不懂的状况,从而对课程的学习产生厌倦和畏惧心理。学生对零件图和装配图的测绘部分往往变成抄图和描图的过程,对其中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含糊不清,甚至一无所知。

3)教材内容脱离实际工作任务 所涉及的内容只有很少一部分与实际工作岗位任务有关。通过对毕业生的跟综调查发现,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较复杂的问题,却有一种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实际工作没有帮助的感觉,真所谓“所学非所用,所用又未学”。主要原因一是课程目标定位过于宏观,二是课程结构学科化。

2.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具体到制图课的学习,一般要求学生先学习足够的制图理论知识,然后进行制图测绘,最后就能形成空间想象能力、读图制图能力,这其实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源还是“重知识,轻技能”这一中国传统社会文化价值取向,忽视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之间的联系,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基本方式、以知识再现能力为终极目的课程观依然存在。这种“教师讲、学生听”、“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模式和课程理念形成了“黑板上开机器,教室里种水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景象。

3.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单一。注重知识传授、讲课照本宣科、教学方法单一、课堂理论教学时间超过大半,长期以来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无法克服。教与学脱节,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能力,技能的训练和培养被忽略。多数教师常用的评价方法基本上也是知识性考试,这种评价过于偏重学术性学习的结果,比如获得一个分数或是一张证书,很少顾及实际的工作能力。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理念

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理论,是针对传统职业教育与真实工作世界相脱离的弊端、根据企业需要适应工作岗位能力和构建工作岗位能力的生产一线技术型、技能型人才而提出来的。机械制图课程改革是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机械零件的测绘为项目载体。

所谓工作过程,就是在企业中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工作程序。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教学就是根据职业行动领域的实际工作过程,即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来确定实际工作任务,在任务执行中渗透相关的教学任务,最终转化为职业教育任务。因此在教学中应提供每个任务详实的的工作流程、工作对象、工作方法、使用工具、劳动组织方式、与其它任务的关系和所需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等等,从而实现工作任务向行动领域转换、行动域向学习领域转换以及学习情境的设计。

三、《机械制图》课程改革内容

1.重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然而多年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在实践层面一直未取得重大突破,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课程目标的描述过于笼统。用普通能力的描述方法来描述职业能力,使得对课程内容的分析难以真正深入到职业内部,这必然导致基于工作体系的课程取代基于学科体系的课程成为空中楼阁。所以课程目标要具体说明学生最终能做什么,会做什么,它是从职业能力输出模式描述课程目标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制图课程目标是:

总体目标:通过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活动,使学生能够绘制和识读工程图样;能利用 CAD 软件绘制机械零件图和装配图;并养成吃苦耐劳、团结合作和爱岗敬业的品德,养成认真细致、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的学习习惯。

能力目标:①具有绘制和识读工程图样的能力;②具有机械图样的绘制、国家标准的查阅、收集和使用技术信息与资料的能力;③能够使用测量工具测绘机械零件的能力;④具有操作CAD软件的能力;⑤能利用CAD软件绘制机械零件图和装配图。

知识目标:①掌握制图的基本规定和投影法的基本知识;②理解视图的形成及作图步骤;③掌握尺寸的测量及标注;④掌握标准件的绘制;⑤掌握视图的表达方法;⑥掌握CAD绘图命令及编辑命令。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勤学苦练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组织协调的能力;培养学生尊重标准、遵守标准的行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学习习惯。

2.重构课程结构—从学科结构到任务结构。知识服务于实践的任务课程结构是以项目为载体,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建构知识。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即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具体到机械制图课程“零件测绘”(如下图)这部分的内容,就是将零件测绘分为轴套类、盘盖类、叉架类和箱体类四个项目的测绘,在测绘过程中,将零件的结构分析及表达方法、尺寸标注、技术要求等相关知识点融入其中,使学生在围绕项目为中心的实践过程中掌握相应的知识点。

3.重构课程内容—从普通知识到工作任务,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内容,将整个机械制图课程化整为零,针对实际工作任务需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采用以测绘典型部件减速器为载体,一是减速器结构典型,且包含了除叉架类零件之外的轴类零件、盘盖类零件和箱体类零件,常用件和标准件等几乎所有机械制图涉及的零件,零件类型较齐全。二是测绘减速器的最终目的是画装配图和画零件图。而要画好装配图和零件图则需要一定的制图知识和绘图技能。如:画零件图要求掌握投影法、点线面的投影和机件表达方法、尺寸标注和技术要求等知识点。画装配图要求掌握标准件和常用件的画法和装配图的画法等知识点。(见表1)

我们以对真实设备或是仿真机械零件模型拆、查、测、绘等基本技能工作任务为引领,从学生基础能力出发,遵循机械制图专业理论的学习规律和技能的形成规律,按照由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将教学内容重新整合,确定了如下5个模块,(如上表所示),每个模块下面又分为几个项目,每个项目再分解成若干个工作任务来组织教学,一般每个工作任务为2-4个学时。这样,在工作任务引领下学习机械制图基本技能及相关的理论知识,能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使之贴近生产实际,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4.转变教学方式—由学科结构式向工作过程式转换,即对职业行动知识采取理论与实践整合的能开发转换。打破传统的课堂灌输惯势,以及学生的机械与被动、理论与实践脱离的教学模式,由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传统的教学方法逐步向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法、仿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法转换。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教师是教学情境的设计者,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如何促进学生融入学习情境,引导他们主动自觉地学习才是关键。针对本课程教学,将每个具体任务分为几个阶段来完成。例如零件的测绘这一部分以工作过程开展项目式教学的过程如下:一是确定工作任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要求完成一套完整的零件的测绘图纸。二是制定实施计划,学生协同合作,合理分配工作量,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手工绘制草图和工作图。三是师生交流测绘图纸,分析存在问题,提出解决途径和改进方法。四是评估测绘成绩。在每一个具体任务的制定中,既要满足大部分学生能够“消化”,又可以引出新问题,充分挖掘“吃不饱”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扩展项目和优化方案。工作过程的教学倚重于更贴切生产实际的教学环境,组织有目标的活动,让学生为了行动而自主学习。行动中要学生面对教学提供的真情实境学会如何来完成任务,学会与人互动,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吸取别人长处和经验,变被动为主动自发学习,自主思考,自愿动手,真正使知识、能力、素质得到综合培养和提高 。

5.改变课程环境—从课堂情境转向工作情境,课程实施从教师为主导转向学生为中心。首先我们教学场所改为一体化教室,内设图纸、机器及多媒体,教室突出实用性、经济性、高效性、仿真性、综合性的统一,在一体化教室内可以完成学习、研讨和测绘。另外,充分利用实习工厂现有资源,使学生认识车、铣、刨、磨、钻等普通机床和加工中心等数控机床、熟悉各种机床刀具、工件的运动方式、了解零件的加工工艺。测绘件全部来源于实际零件和设备,包括实习工厂和实训室现有机器设备,高年级学生职业技能鉴定加工的零件等。

6.重构课程评价体系—从知识考核到职业能力考核,具体的考核内容,主要以每个项目完成情况作为考核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完成项目的态度、完成项目的质量、资料查阅情况、问题的解答、团队协作、表达能力、劳动保护、经济成本等。改变传统的重视期末鉴定性考试,轻视平时形成性考试的思想,加大平时形成性考试占的比重,应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更要反映平时综合制图技能的训练情况。各项学习情境评价占80%,期末考核占20%。

四、结束语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只听到的事情,能学到5%—10%;听到并有文字参考的事情,能学到20%—30%;听到并有文字参考,外加看到的事情,能学到40%—50%;如果亲自经历、体验的事情,学到的东西可达70%—80%。因为体验是由感受、理解、联想、感悟等诸多心理因素构成并共同完成的。实践证明,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符合当前职业教育教学特点,也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先进模式,应作为《机械制图》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处于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研究工作也将不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文.机械制图与测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孟令楠. 《机械制图精品课程的教学改革》职业技术教育[J] 2007年第29期.

[3]赵明威.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方案探索[J] 职业技术教育 2009年第09期.

猜你喜欢
工作过程机械制图课程改革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械制图》线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机械制图与CAD教学改革的研究
基于职业院校《机械制图》的创新方法研究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实践类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