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华刘 辉2
(1.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义乌322000;2.上海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07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人才的竞争。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提升创业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目标。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希望同学们“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切实掌握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为走上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浙江省委、省政府一直重视大学生的创业创新工作。2008年,省财政设立了1亿元基金支持大学生创业创新。2010年,省政府又对大学生到农业领域创业给予资金补贴和贷款扶持。从2008年开始,浙江省还实施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活动扶持资金每年达到1000万元,可扶持近2000个创业创新项目。目前,全省高校还设立了大学生创业园62个,大学科技园5个,大学生创业基地56个。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许多高校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都是以国家教委颁发的《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作为测评指标的设计依据,把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划分为德育、智育、体育三个二级指标,所占比重分别是20%、70%、10%;其下再分别设立各自的三级指标细类,并将各个三级指标记分后汇总得出最终的测评结果;其评价结果直接为学生评优评奖、推优入党、毕业就业推荐等提供客观依据。
这种评价体系对于大多数普通高校学生而言总体上是合理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指标的设置上比较合理,评价指标的设计用各学年所选学课程的学期成绩,以此来反映学生理论能力方面;其二,整体评价指标涉及到高校学生在校内各个方面的表现,除理论成绩还将实践素质能力因素也加以考虑,量化打分,计入评价体系中;其三,考虑到不同年级学生课程学习的差异,评价时各有侧重。但是这种评价体系仍囿于应试教育的圈子之中,主要是对日常考试、学生纪律表现及参与学校活动情况等的大致归纳,缺乏针对大学生“创业创新”情况的考核和评价。因此,这种“综合测评”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主观性,不能发挥针对大学生“创业创新”的“导向”与“激励”作用。
本文以实证的方式,在事先收集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前提下,针对创业型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进行了问卷调查和重点走访为,并通过对相关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分析,总结、归纳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本文以整群随机取样的方法,分别针对国内知名的创业型大学——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大二、大三年级中国际贸易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和应用英语专业的学生,大致按照创业学生和非创业学生人数1:1的比例,采取创业学生全选、非创业学生主要选取获得过校级及以上奖励的方式,发放问卷15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138份,其中创业学生问卷75份,非创业学生问卷63份。
本次调查问卷涵盖三个方面:一是被调查大学生的个人创业情况,如是否创业、创业时间长短、创业类别、是否达到浙江省教育厅的创业认定标准;二是被调查大学生对现行综合测评评价制度的态度,如是否获得过奖学金、对现行综合测评评价标准是否满意、不满意的地方是什么;三是调查大学生对创业型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期待和要求,如是否认为成功创业的学生应该在综合测评中获得奖项、创业评价指标的比例和创业评价指标的内容等。
1、创业与获得奖学金的相关关系分析
图1 创业与获得奖学金的相关关系分析
以上统计结果表明(见图1),获得过三等及三等以上奖学金的人数,创业学生中有30人,占被调查创业学生总人数75人的比例为40%;非创业学生中有47人,占比高达74.6%。而在所有138名被调查学生中,既获得过奖学金、又达到浙江省教育厅创业认定标准的学生仅为9人,比例更是低至6.5%。
这说明,在现行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创业学生在获得奖学金方面明显缺乏优势。这是因为在校大学生从事创业肯定会占用大量的课外时间,或多或少的会影响学习。所以,既能成功创业(这里指达到浙江省教育厅创业认定标准)、又能获得奖学金的学生更是屈指可数。这也充分说明了现行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并不具备创业导向作用。
2、对现行综合测评评价标准的满意度分析
由图2可以看出,创业学生中,对现行综合测评评价标准表示满意或者非常满意的学生占比为40.3%;而非创业学生中,占比达到了52.6%,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相比之下,创业学生更不满意是因为现行综合测评评价标准不能体现创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图2 现行综合测评评价标准满意度分析
在“对现行的综合测评评价标准不满意的地方”调查中,创业学生和非创业学生在此项上高度趋同,33.8%的创业学生和36.6%的非创业学生都对“各评价指标分值分配”感觉不满意。创业学生认为应该增设“创业素质”的评价指标,以体现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国家的创业导向;而非创业学生认为各评价指标分值分配中“智育”占了绝大比例,学习成绩基本成为了评价大学生的唯一重要指标。此外,现行的综合测评评价方法侧重于班级同学之间的相对评价,对自我认知和自我激励帮助不大。
3、创业学生获奖认同度分析
图3 创业学生获得奖学金认同度分析
以上统计结果表明(见图3),在针对“您认为创业成功的学生是否应该在综合测评中获得奖项”的调研中,创业学生和非创业学生取得了一致的看法,高达84%的创业学生和高达80.3%的非创业学生都赞同创业成功的学生应该在综合测评中获得奖项。这说明广大学生对创业成功学生认可度比较高,而且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创业成功的学生也是好学生,应该在综合测评中予以体现,获得奖项。
在对“创业成功的学生是否容易获得奖学金”调查中,创业学生和非创业学生在此项上有明显不同,24%的创业学生和38%的非创业学生表示创业成功的学生在现行的综合测评中容易或很容易获得三等奖及以上奖学金奖项。这说明创业学生比非创业学生更能深刻体会在现行的综合测评中获奖的难度。
4、创业评价指标分析
在“创业评价指标在综合测评总分中所占的比例”上,创业学生和非创业学生出现了较大的分歧。创业学生希望这个比例能够达到25.3分(加权求和),而非创业学生只希望占到11分(加权求和)。这说明创业学生比非创业学生更希望在综合测评能突出创业素质的评价,突出创业的导向。
此外,如图4所示,针对创业素质评价指标,创业学生和非创业学生的认同度也比较相似,基本上都比较认可采用“信誉等级或营业收入”(占比分别为34%和33%)和“好评率”(占比分别为22%和24%)等两项指标进行创业评价。这与现行的浙江省教育厅创业认定标准所注重的学生创业业绩和社会评价相吻合。
图4 创业素质评价指标分析
现行的大学生综合素质体系中,大多数的综合素质评价方案都是由学校有关职能部门(一般是学生处)统一制订,并在各个班级中统一由辅导员或班主任组织实施。诚然,这样做是达到了步调一致、统一管理的目的,但是这种评价体系以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为本位,考核方式、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比较单一,不能客观评价创业型学生的综合素质,必将钳制学生的创业能力。
由上述创业型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调查数据分析,大致归纳出现行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存在的几个问题:1、评价内容不能反映创业型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目标是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提升创业能力,使得培养的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达到统一。因此,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结构也理应同上述目标和要求相统一,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从而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提升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
然而,现行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内容结构缺陷明显,只强调对德、智、体“三育”的考查,而忽视了对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的评估,如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的评价等。学习成绩在现行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占主导地位,“学习好就是好学生”的观念深入人心。这种片面的人才观和评价内容,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起不到引导作用,更不能反映创业型学生的综合素质。
2、不能突出创业导向作用
现行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片面强调评价的结果和评奖评优功能,忽视了评价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功能,结果使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成为一种只限于对学生某一定时期学习结果的固定评价,成为各类评定的依据,而对学生的自我认知起不到导向作用,不利于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提高。
而且,现行的学生评价体系,以学生成绩来衡量,普遍认为学习好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这种评价体系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评价技术、方法,很难在评价活动中凸显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因此也不能发挥创业的导向作用。而通过调查发现,创业型学生学习成绩普遍都不怎么好,而且从来没有受到过老师的重视。学生评价体系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校风和学风,因此在大力提倡学生创业的背景下,对创业型学生评价要淡化科目成绩,突出创业的重要位置。
3、重视相对评价,轻视绝对评价
现行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基本上会在班级里根据综合测评的得分进行排名,名次排前的被公认为是好学生,并且学校会给予各种奖学金和荣誉称号的奖励。这种相对评价方式从表面上看比较合理,而且也能起到较好的示范带头作用,但是这种“好学生”的比例毕竟有限,对大多数学生来讲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这些学生就很难体会到学业上的成就感和优越感,也就起不到激励和导向作用。相反,这种评价反而会增加后进者的心理负担,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还会消退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
现行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能反映创业型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不出创业的导向作用,这不符合国家倡导的提高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创业精神的要求。因此,建议各高校对现行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具体建议如下:
1、明确创业型学生培养目标和要求
国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目的在于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和引导大学生走自主创业之路。与之相适宜,高校培养创业型学生的目标应该是通过创业教育营造创业氛围,激发大学生的创业兴趣和创业热情、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毕业后能直接从事创业活动的创业型人才。
2、增加创业素质的评价指标
为体现和反映创业型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在现行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增加创业素质的评价指标。建议减少智育的占比分数,适当的分配给创业素质指标,创业素质指标的二级指标应该包括大学生的创业业绩、创业时间、社会评价与其他创业表现等能反映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内容,构建科学的创业型学生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建议相关政府部门设立合理科学的大学生创业认定标准,给创业型大学生提供更有利的鼓励政策和措施,引导大学生积极从事创业。
3、稳步推进评价体系改革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改革不仅仅是评价方法和内容的改革,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学内容与教育方法等深层次高等教育的改革。首先要改变高校教育理念,推行创业教育,营造创业氛围;其次推行以创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开设创业教育类课程,利用校内资源建设创业实践基地,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进行创业体验,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最后稳步推进评价体系改革,建议改革分步走,可以先试行,再推广,逐步加大创业素质在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的比重,给学生以正面的、积极的创业引导。
虽然目前国内学者从多个角度对创业型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但还没有一个能被大家广泛接受的能体现大学生创业素质和能力的综合素质评价模型。因此,建立一套适合创业型学生特点,适应创业型学生培养目标与模式的创业型学生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实际意义。
[1] 王晓敏.适应创业型人才培养要求的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11):8~9.
[2] 徐雷,纪春.浅谈艺术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指标要素[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12):111~113.
[3] 姚安庆,孙文学.农学类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 .长江大学学报,2008,(10):146~147.
[4] 毛军权.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的设计与评价方法的研究[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2,(06):10~13.
[5] 何忠伟.基于AHP法的我国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评价[J] .农业技术经济,2010,(12):111~117.
[6] 杨雪,李文生.基于BP神经网络的大学生创业素质评价[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0,(02):90~92.
[7] 陈虎,张旭辉.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J] .中国校外教育,2009,(12):368~369.
[8] 谢昌浩.对高校学生评价指标体系主成分分析[J]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08):11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