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笔者从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局获悉,为将黑龙江省发展成“苜蓿奶”生产基地,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牧民增收,按照产业发展规划,2013年,黑龙江省将种植100万亩苜蓿。种植地点将重点选用坡耕地、中低产田和退耕还草地,并实行苜蓿种子补贴和机械补贴。
苜蓿种植者将按规定签订苜蓿种植协议,在享受相关补贴政策同时,确保5年之内不能翻耕。苜蓿种子补贴和机械补贴实行先种(购)后补政策,即一次性给予苜蓿种植者种子补助每亩100元,其中:省级财政补助50元,市县财政补助50元;对种植规模2000亩以上的,其苜蓿播种、收获、翻晒、搂草、打包等主要机械给予补贴50%(国家农机购置补贴30%,省级财政补贴20%)。
各级畜牧部门将切实做好苜蓿种植管理和收获加工等方面技术培训工作,帮助苜蓿种植对象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难题。(摘自《黑龙江日报》)
今年春节,北京市平谷区西樊各庄2000多村民听说了一个好消息——每户入股农民将获得一笔新收入,因为北京绿色方圆养殖合作社开始分红了。
2012年4月,年产鸡蛋5.4万吨的北京平谷正大三百万蛋鸡养殖示范项目在峪口镇西樊各庄村竣工投产,该项目是目前亚洲现代化程度最高、规模最大的蛋鸡养殖项目。
在引进正大集团项目时,平谷区创新地提出了产权式农业模式,通过产权形式让农民成为土地真正的主人。正大集团副总裁杨小平称这一模式为“农民当老板,企业来打工”:“土地集中后还是农民的,只不过合作社进行了两次委托,先是委托谷大农业投资有限公司融资、建设,建成后移交合作社,合作社再委托正大集团经营管理,14年后,运转良好的养殖基地仍归合作社所有。”
农民任维才、朱俊良同是一家4口,以3分多土地入股。他们的地租收入2009年是1050元,之后每年递增5%,如果只出租土地,到第15年最多也就收入8000元。但现在加上每年分红,收入已近万元,这还不算上班的收入。
在科技含量高的龙头企业带动下,农民也可以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升级,改变样貌,走向新生。(摘自《京华时报》)
“不听不知道,一听长进真不少。有了专家的指点,我排紧种兔配种时间,繁殖班次增加了,一年下来一只母兔可以多下20多只崽。”近日,江西省会昌县周田镇桥塘村兔子养殖户饶江峰讲述着他在该县农粮局“送技术下乡小分队”培训班上的收获。
走进他家的种兔兔舍,只见每格兔舍都贴着标签,上面标记着下崽、配种日期。饶江峰说,以前不知道其中的诀窍,听了技术人员讲解,在母兔下崽后3~5天就进行配种,从以前的每只母兔产崽6班次可增加到9~10班次。像现在养殖了100多只种兔,通过这一技术改进和精细化管理,一年可多产2000多只兔崽,预计实现增收2万多元。
连日来,会昌县农粮局组织农技人员组成“送技术下乡小分队”深入到各乡镇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畜牧、种子、水产、农机、农技、土肥、农经等技术人员根据农户需求,进行农资展示、农技知识讲解,发放种养、农作物病虫防治技术资料和技术培训服务,拓宽了村民致富之路。(摘自《赣南日报》)
3月12日下午,位于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沈楼村的开封禾丰肉类食品有限公司标准化肉鸡饲养场,在细雨中大门紧闭。
推开饲养场的大门,7栋现代化鸡舍整齐划一地映入笔者眼帘。鸡舍里设备先进,工人只需轻轻按动按钮,机器便能自动完成给鸡加料、加水等工作,十几分钟内就可完成1万多只肉鸡的喂养任务,自动化程度之高让笔者惊叹不已。宋信志骄傲地说:“鸡舍里配备的设备是目前较先进的全自动饲养设备。”
“去年养殖场出栏20万只肉鸡,盈利400多万元呢,‘肉鸡产业’已成为开封县实施强县富民战略倾力打造的一张‘王牌’,也带动了陈留镇的畜牧业发展。现在,鸡舍里的设备正在检修,再过几天,10万只鸡苗就要进场了,鸡舍就要热闹起来了。”宋信志看着养殖场,眼里充满期待。(摘自《汴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