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丽 丽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人文学院日俄教研室,黑龙江 大庆 163319)
对于某件未知的事情,说话人想从听话人那里得到确切的信息,以此来证实自己的判断或预想的正确与否,这是疑问句最基本的功能。国语学大辞典中关于疑问表现的定义为:[疑問表現: 広義には疑いと問いとの表現の総称。狭義には応答を求める要求表現。すなわち、質問の表現]。根据国语学大辞典的定义,疑问句至少应符合以下三种条件中的一种:(1)句末以终助词“か,かしら,や(文言)”结句。Eg:[住む所、決まりましたか。][まだ全然](吉本バナナ キッチン)。(2) 疑问词的存在,如:誰、どこ、何、どうして、どなた、いつ等。Eg:[どうして、私を呼んだでしたっけ。]私はたずねた。(吉本バナナ キッチン)。(3)句末呈上升语调,也就是疑问语调(↗),它是日语疑问句最基本的表达手段,也是其最重要、最本质的特征,有时是区别于非疑问的唯一手段,要想把陈述句变成疑问句只要使用疑问语调就足够了。疑问意义主要靠语调表达,并且疑问语调突出的是含有疑问意义的词或一组词。Eg:[母親は今、店をちょっと抜けてくるそうだから、よかったら家の中でも見てて。案内しようか、どこで判断するタイプ。]
根据传统语法的研究,疑问句就是表达疑问功能的。但是,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我们会发现句子的形式和功能之间的关系并非是一一对应的。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既有问的形式,又有疑的内容的有疑有问的日语疑问句,这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疑问句,也是疑问句最基本的功能。二是虽然有问的形式,但是却没有疑的内容的无疑而问的日语疑问句。三是虽然没有问的形式,但实际上却向对方传递了内心的疑惑的有疑无问的日语疑问句。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为解释言语交际中这种形式和功能间的不一致现象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1]。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1982,P.281)中说:“疑问语气是一个总名,疑和问的范围不完全一致。”疑问句是由“疑” 和“问”两个方面构成的,疑是问所要传递的信息,问是用来传疑的手段,因此称为“疑问”。也就是说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疑问句的本质并不在于有无疑问,而主要取决于是否是真正地向对方发问,是向对方求索信息还是给予对方某种信息。求索信息即为疑问句表达疑问功能,给予对方信息即为疑问句表达非疑问功能。综上所述,疑问句既有表达纯粹疑问意义的形式,也有表达非疑问意义的形式。疑问句表达疑问功能是我们传统语法研究的比较详尽的部分,在此不做赘述。本论文主要从语用功能的角度探讨一下日语疑问句的非疑问功能。
根据日语语言学家小泉保的《言外的语言学》一书,可以把日语疑问句的非疑问意义的表达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表示陈述性功能、祈使性功能和感叹性和问候行功能等几种类型。在此,我们主要介绍日语疑问句表达陈述功能的几种情况。
虽然还是疑问的形式,但表达的却是陈述性的意义。说话人发问的目的不是想从听话人那里获取信息,而是向听话人提供某种确切的信息。
Eg:A:坂口って、里美先生の担任だったんでしょう。
B:え?ほんと?
A:確かそうですよ。(任晨霞,疑问形式的非疑问句)
说话人A虽然以疑问的形式进行了表达,但是通过上下文我们可以看出,A实际上向B传递了一个确切的信息,以此使对方加深印象。
说话人对于自己不愿相信或感到意外的状况,要求听话人给予解释说明。常常带有怀疑、吃惊、好奇、意外等语气。
Eg:A:何を考えてるんだ、いくら叫んで聴こえない。
B:そうでしたか、ちっとも気がつかなかった。
对于A所说的内容,听话人B没有任何的反应。针对此点,A不禁发出疑问,B用そうでしたか这种模糊的方式来进行解释说明,自己或许正在做什么事情,根本就没有注意到,而不是出于某种原因不愿回答A。
Eg:[田圃へかかったね]と背中で云った。
[どうして解かる]と後ろへ振り向けるようにしてきいたら、
[だって鷺が鳴くじゃないか]と答えた。すると鷺がはたして二声ほど鳴いた。(夏目漱石,夢十夜)
此文为夏目漱石作品中第三夜所梦到的,“我”问“儿子”为什么知道,他解释为:因为听到了鹭的叫声。所以说疑问不是问,而是表示解释说明的。
2.3.1 表示委婉地陈述自己的判断或主张
众所周知,日本人性格中最大的特点就是暖昧,虽然有的时候我们认为事情本应如此,但是日本人却采取一种非常委婉的方式来进行叙述或说明,日语疑问句的其中一种功能既是如此。运用疑问句的形式来委婉地表明自己的态度。
Eg:今西:無駄というより不可能だよ。おそらく宿帳は偽名、住所もそうだし、このまちにいたのも一日だけだし、追うといったところで追いようがないじゃないか?
(任晨霞,疑问形式的非疑问句)
结合这篇文章的上下文内容,我们可以推断出,今西看到自己的同事还在耐心地盘问着过往的行人,他认为此举是徒劳的,因为这几天来的盘查没有对破案提供任何有利的线索。因此,该问句的目的并不在于询问而是要表达今西警官的判断和自己的态度。
2.3.2 表示委婉地反驳对方的意见或主张,从而寻求意见的变更
在和日本人进行交流时,他们不会直接地拒绝某人或某件事情。常用そうですか、そうですね等告诉说话人他在倾听,但并不代表他赞同说话人所有的观点。也就是说,日本人在表达反驳的意见或主张的时候,是不会采取直接拒绝的方式,而疑问句则是代替拒绝最好的方式。[う-ん、どうかなあ]在一定的语境中可能就是委婉地否定说话人意见的说法[2]。
Eg:今西:[土地の警察にまかしておいたほうがいいね。]
吉村:[じゃ、今西さんは、出張から帰るといわれるんですか。](任晨霞,疑问形式的非疑问句)
今西和吉村警官为了调查案子特地来到秋田县,但却一无所获。今西警官建议交给地方的警官处理,但是吉村却认为这样会被大家讥笑,所以说同事们一定认为他们是去出差了,以这种方式来否定今西警官的提议,实际上是在间接地表示反对将调查工作移交给地方警官。
对于说话人提出的不同见解,直接进行了反驳,从而否定或拒绝了对方的要求或做法。通常都包含说话人愤怒、不满之意。由于语气过于强烈,所以在使用的时候应注意对象和场合。尤其是在崇尚“以和为贵”的日本社会,应尽量避免此种用法。
Eg:[玲子だってまだ小さいのに、母親と別れて暮らすなんてかわいそうだと思わないの。]
[父親と離れて暮らすことはどうなんだ。] (ビデオ,女が職場を去る日)
玲子的父母亲因为工作关系长期分居,因为玲子一直随母亲生活,父亲也想同女儿一起生活,但是母亲认为这样玲子很可怜,估计是考虑到父亲对于子女的照顾不太细心,而父亲则认为玲子不和他生活在一起,没有父爱也很可怜,所以从此疑问句可以看出父亲对于母亲观点的反驳,言语中包含着强烈的不满之意。
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对方的提问,如果遇到不愿意或不知道如何回答的问题,说话人就采用这种疑问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犹豫、为难的心情,以唤起听话人的同情,希望听话人对自己的言行给予体谅或理解。
Eg:A:良人はなにか働いているのかね。
B:さあ、何をしているでしょうかねえ。
A:ふむ、別れたんだね。(石川達三,転落の詩集)
A询问B对方的丈夫在做什么工作,而B用一种含糊不清的回答方式,亦即委婉地表达出两个人已经分开,不知道对方的情况了,以期得到A的理解和同情。
说话人向听话人发问,实际上并不是寻求问题的答案,也不是给予对方信息,而是采用这种自问自答的形式,委婉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或建议。它包括四种情况:
2.6.1 发现或意识到新情况时的自问自答
Eg:もう12時か、そろそろ寝よう。(杨詘人,现代日语语法)
说话人不经意间发现已经十二点了,使用疑问的形式提示听话人已经到了睡觉的时间了,建议听话人去睡觉。
2.6.2 发现新情况并准备采取某种行动时的自问自答
Eg:わたしは男が倒れると同時に、血に染まった刀を下げたなり、女の方を振り返りました。すると、……どうです、あの女はどこにもいないではありませんか?わたしは女がどちらへ逃げたか、杉むらの間を探して見ました。(介川竜之介,薮の中)
当男人倒下时,“我”回头再去找女人,发现她不见了的新情况,所以采用这种自言自语的形式,而后又采取了新的行动。
2.6.3 表重复别人的某句话或引用某种诗句并加以赞同时的自问自答
Eg:火のないところに煙は立たぬか、それもそうだ。
“无风不起浪,的确如此啊!”表示说话人对这句话的赞同。
2.6.4 表示感叹时的自言自语
Eg:冬だなあ、とうとう葉も散ったか。
用疑问句的形式抒发说话人的感情,感叹冬季的到来。
说话人对于自己的所见所闻有不太确定的成分,运用疑问句的形式委婉地表达出自己的怀疑和不确定。
Eg:この絵、偽物か。(杨詘人,现代日语语法)
说话人还不能确定这幅画的真伪,所以用这种疑问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怀疑。
反问句虽然属于疑问句的一种,但表达的却是非常强烈的陈述,对于一个明显的道理或事实用反问的语气来加以肯定或否定,主要用于强烈的反驳的场合,比“か”的语气重,实际上相当于断然否定的语气。此种情况下说话人同时也充当了听话人的角色。
Eg:こんなばかげたことがあるのか。
这句话可以翻译为:有那么荒唐的事情吗?虽为疑问表达,但是我们根据汉语的说话习惯可以看出表达的确是反问的意思。这种疑问句型在我们汉语里也是一种惯用的说法。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日语疑问句可以表达多种陈述功能,说话人不是向听话人发问,而是处于“给予对方信息”的言语角色中,将自己确信的信息以疑问句的形式传递给听话人。但不管以何种形式出现,日语疑问句最典型的功能还是疑问,在表达疑问功能的同时,还可能伴有某种主观上的担心、无把握、推测等的情态意义。脱离了此意义,疑问句便不复存在了。在表示陈述性功能的日语疑问句中,许多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疑问形式比陈述形式所表达的感情更直接、更强烈,进而可以增强说服力。
参考文献:
[1]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郭举昆.特指疑问句的非疑问功能及使用心理[J].外语研究,2003,(4).
[3]安達太郎.日本語疑問文における判断の諸相[M].くろしお出版,1999.
[4]井上優,黄麗華.日本語と中国語の眞偽疑問文[M].国語学,1996:184.
[5]南不二男.質問文の構造[M].朝倉書店,1985.
[6]夏目漱石.心[M].新潮文庫,1989.
[7]矢野安鋼.語用論的にみた疑問文[J].明治書院22-29,日本語学八号.
[8]渡辺実.国語文法論[M].笠間書院,1974.
[9]李侠.俄语疑问句及其功能分析[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学位论文,2007.
[10]卢冬丽.汉日疑问句的非疑问意义的比较[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4).
[11]庞黔林.论日语的疑问与非疑问[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4,(2).
[12]任晨霞.疑问形式的非疑问句[J].日语知识,2002,(9).
[13]王志宏.日本語の間接言語行為[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学位论文,2004.
[14]小泉保.言外的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5]张志平.论几类常见疑问句的功能[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