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新莉,王飞雪,卢元昕
(黑龙江工程学院 人文科学系,哈尔滨150050)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悄然兴起并势头正劲,仅美国国内就已经有800 多所高校实行了大学生的领导力培养计划,这样做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全新的探索,更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查阅了大量国内相关文献,综合相关数据发现,我国学术界虽有关于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研究,但尚处于起步阶段,只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几所高校开设了培养大学生领导力的一些校内课程,开展了相关教学与学术课外活动,全国范围来讲,还未形成大气候。不过领导力教育的相关研究已经逐渐形成新世纪高等教育未来发展道路上一个值得期待与探索的课题。
建国以来,我国人才培养目标发生了巨大变迁,1950年出台的《高等学校暂行规程》、1961年颁布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等明确规定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改革开放以后,提出了“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目标,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目标,之后又相继提出“四有”和“三个有利于”,一步步接近培养“创新”、“复合型”高级人才的目标。
纵观我国人才培养目标的变迁,政治色彩越来越淡化,实用性越来越突出,越来越从社会需要和就业前景出发。21世纪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世纪,国际交往更加频繁、竞争更加激烈。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人才素质的竞争。胡锦涛同志2003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人才是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目前我们还是一个不发达的人口大国,我们急需各种各样的人才来促进社会快速发展,尤其是具有领导力的人才,所以大力培养具有领导力的人才是高校的迫切任务,这个任务与我们一直以来的人才培养目标其实是一致的。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领导力教育的相关研究还不够深入,对领导力教育的理解还比较狭隘,我国的领导力教育目前主要针对现职领导进行短期培训,如清华大学领导力培训中心、北京大学领导力研究中心等,还没有能够延伸、推广到普通高等教育领域。我们应该加深对领导力教育的理解,认识到每一个人都具有领导的潜能,这种潜能可以在日常工作甚至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比如一个教师,他应该具有掌控课堂的本领,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才能,这些都属于领导力的范畴,而这些才能的培养恰恰是学校教育所缺乏的。因此,有意识、有组织地在高校教育中对所有大学生实施领导力教育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但是,就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的现状和宏观社会环境来看,在高校中进行专门的领导力教育并不现实,领导力教育还不能够作为主要教育走进国内高校,我们只能逐步地、渐进地在让领导力教育依托于某种教学形式,在正常教学活动中加以渗透或点缀,如此一来,在通识教育中实施领导力教育成为必然选择。
在通识教育中实施领导力教育,可以使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它们二者之间具有契合点。
通识教育产生自19世纪,西方学者为了避免高校学科过度专业化,知识严重割裂,创造出通识教育的新形势,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融会贯通的能力。其实在我国古代早就有很多关于通识教育的主张,比如《中庸》强调:“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论衡》提出:“博览古今为通人。”通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通才,即博览群书,博学多识,通情达理,兼备多种才能的人。而领导力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六种能力:学习力、决策力、组织力、教导力、执行力、感召力等,使学生在认知领导理论的同时培养诸如合作、批判性思考、系统思维和文化适应性等具体领导技能,形成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感、道德判断力和基本价值观等领导伦理基本要素,这就涉及认知、行为和道德三个方面,与通识教育相互关联,有交汇。因此,领导力教育应当成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共同携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通识教育的形式主要有课堂教学(任选必修课、公共选修课);第二课堂教学(大学生活指导、讲座等);课外活动(社团、社会实践、校园文化)。领导力教育的形式主要是借鉴美国,包括设立制度化培训项目;推广领导力证书考试;通过课外活动渗透。两者的形式大同小异,都是通过课内和课外两种形式来完成,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深化,在理论讲授的同时辅助以一定的实践活动,教学形式灵活不刻板,理论与实践结合,也有助于强化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关于领导力的定义虽然五花八门,但是基本都围绕着“是一种领导他人的能力”的表述,领导力是一种能力,一种素质,一种品质。但也有人把它解释成“领导者具有的能力”,这是对领导力概念的误解和认知偏移。领导力不是只有领导者才拥有的绝对的专利和专权,领导力教育也不是只有领导者才享受的教育形式,不只是领导才需要具备领导力,任何人都可以具有领导力,也应该有权利享受领导力教育,它应当成为一种普及性的大众教育。目前在我国,领导力教育多数都是几所知名高校成立一些领导力教育机构,更多的则是一些民间机构对现职领导进行短期培训,这不符合领导力教育的实质,领导力教育除了培养现职领导的能力以外,更可以培养潜在领导,或者让普通人也拥有领导的能力,这才是领导力教育的真正内涵。我们应该厘清关于领导力的概念,才能正确理解领导力教育的本质和目标,把领导力教育真正做到实处。
我们应该借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使领导力课程形成有机的网络体系,以相关领导力课程为基本核心,其他方式的课程点缀辅助,建立两大基本课程模块:一是开设相关的领导力基础课程,这些课程可以在大学一、二年级开始开设。这些课程的教学目的是改善现有粗放式管理的状况,探讨领导与领导力的内涵,帮助学生正确地了解自己,提高他们的换位思考能力,使其掌握一定的心理分析能力和人际交往技巧;二是在其他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的实际教学中,教师渗透领导力理论,并通过自身的行为影响,即言传身教感染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情操。
大学生领导力教育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应该包括社区服务、技能训练、互动讲座,尤其是能够有效研究领导过程中领导者、追随者和领导环境的情境模拟训练等等实地体验活动,这些都成为第二课堂最有力的支撑活动。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第二课堂是学生理解领导力理论、培养沟通能力、锻炼领导素质的重要手段,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交流能力,同时对塑造学生的品格、帮助学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都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激励作用。可以说,第二课堂直接发挥高效的育人作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在第二课堂的锻炼下一定会显著增强。
当今时代,社会深刻变革,要求人才必须具备复合的知识结构、良好的领导素质和较强的判断能力。作为培养新型人才的摇篮,高校应在打牢学生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的同时,不断丰富人才培养的时代内涵,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牵引作用,为学生活跃思维、拓展视野、培养能力、增强素质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为人才培养做出积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