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俄中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13-04-13 03:41栾新宇
关键词:白俄俄语哈尔滨

高 雷 栾新宇

(哈尔滨师范大学 斯拉夫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1 白俄中学人才培养模式产生的背景

1.1 白俄中学的历史由来

哈尔滨被誉为“东方的莫斯科”,是上世纪20年代中国最大的俄侨寄居中心。俄侨在中国哈尔滨的历史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俄国1891 年开始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修建至1897年中东铁路开始修建。这一时期为俄罗斯人涌入中国的萌芽时期,俄罗斯人逐渐来到哈尔滨,主要以商业贸易为主。第二个时期是从中东铁路修建至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成功,这一时期为俄罗斯人涌入中国的发展时期,中东铁路的修建使哈尔滨成为整个建筑工程的中心,从此俄罗斯人不断涌入哈尔滨。来到哈尔滨的有俄国的商人、工人、管理人员、传教士等。第三个时期是从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政府建立,随后击退了白军,使得大批白军和难民逃往哈尔滨,这一时期是俄罗斯人涌入中国的鼎盛时期,哈尔滨的俄罗斯人口急剧增多,是俄罗斯人在中国居住最多的时期。“据有关资料统计,1923年定居哈尔滨的俄国人一度达到20 万人,甚至超过了当地中国居民的人数,哈尔滨成了中国最大的俄侨聚居中心。”(李宁,2009)。哈尔滨成了俄罗斯人的避难所、国中国,他们修建城市、开办工厂、医院、学校、电影院、报馆等。

本文所研究的白俄中学正是这一时期俄侨所开办的中学,这里所说的白俄并非专指白俄罗斯人,而是在俄国革命和俄罗斯内战爆发后离开俄罗斯的俄裔居民,通常他们对俄罗斯当时的苏维埃政权持反对态度。大多数白俄移民是白军的支持者,他们主要由于政权的更迭而移民国外;另外一部分人则是东正教的支持者,他们移民的原因主要是不满苏联的东正教政策。在我国,专门研究白俄中学教学模式的课题目前尚无先例,只有个别的文献中有简单的提及,如《哈尔滨俄侨史》(石方,2003)和《风雨浮萍——俄国侨民在中国》(李兴耕,1997)中对俄侨在中国的初等教育章节部分,以及郝淑霞老师的博士论文中对中东铁路开设的中小学教育有部分的历史介绍。那一时期,哈尔滨的白俄中学对中国的俄语教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1.2 白俄中学的教学现状

随着俄罗斯人大量迁入哈尔滨,俄侨子女的教育问题亟待解决。中东铁路修建时建立的几所学校已不能满足俄侨子女的教育要求,1906年中东铁路局设立学务处,负责管理俄侨子女的教育问题。1898年在哈尔滨开设了第一所俄国学校[1]。从1917到1923年五年间中东铁路局相继开办了中东铁路第三高等小学、中东铁路马家沟小学、中东铁路母育学校等九所学校。到上世纪20-30年代,俄国人在哈尔滨形成了一套从小学、中学、职业学校到高等院校完整的教育体系,同时也形成了一套从教材、学制、经费到最终目的的管理体系,使俄侨的绝大部分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系统的正规教育。随着时间的推移,铁路沿线学校数量有所增加,一些原来只接收俄侨子女、使用俄语教学的学校也逐渐接收一部分中国学生入学,使中国学生有了在俄国人学校接受俄语教育的机会[2]。

当年的白俄中学主要是为解决俄侨子女教育问题而开办的,大量的俄侨子女以及中国学生来到这里求学。哈尔滨的俄侨教育不断发展提高,不仅为俄国培养了大量的专业领域人才,同时也为中国培养出一大批翻译家、工程师等俄语人才。白俄中学的教学经验有利于提高我国俄语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值得我们研究借鉴。白俄中学的教学主要是基础教育,相当于中国的中小学教育。

2 白俄中学人才培养的“四种依托”模式

2.1 依托实际确定培养目标

俄罗斯人在哈尔滨开办的这些公立及私立的中学,解决了当时俄侨子女的教育问题。白俄中学毕业的学生普遍都能掌握一定俄语及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对于他们继续升学或是步入社会从事职业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哈尔滨的白俄教育是当时俄国侨民教育的中心,很多居住在中国各地的俄国人来到这里求学。白俄中学完善的教育是俄国人在哈尔滨开办中等和高等教育的先决条件,为哈尔滨后期的高等教育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依托人才需求丰富学制

俄国是教育大国,他们的教育传统使俄侨民即使是侨居国外仍不忘子女的教育。他们在哈尔滨开办中小学,其公立学校的教学体制仍沿用俄国本土的中小学教育制度,教学体制比较完备。但白俄中学并没有一成不变地拘泥于学制的统一性。随着哈尔滨俄侨教育的发展,私立学校应运而生,最早的私立学校是1903年8月在哈尔滨道里区开办的六年制中等预备校和盖涅罗佐娃第一女校。“据1935年出版的《满洲教育史》统计,是年哈尔滨共有俄国公立学校14所,设在哈市及铁路沿线的各类私立学校约有60余所。”(李仁年,1996)。这些学校的学制有10年、6年、4年不等。学制的不同使俄侨父母为子女选择学校有更多的便利性,同时,也使学校的教学课程与学制有更多的灵活性。在上世纪20-40年代的哈尔滨,白俄中学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2.3 依托国情环境改良课程

为适应在异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一些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作出适当的改良,除了在俄国中学开设的一些基本课程外,还开设实业课程、本国国情民俗课程。通过开设手工、医学、法律等专科实业课程,实施实业教育,既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又能满足学生的生计需求;国情和民族文化知识,使得俄侨子女虽然在异国生活长大,却没有因此改变他们的民族习俗和言语思维习惯,培养继承了俄罗斯的语言意识和语言知识。在以俄语为主课的同时相应地开设汉语课程,以了解中国的语言和文化等。课程内容的设置由简至难、循序渐进,有利于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

2.4 依托生源特点灵活教学

白俄中学的独特历史背景,决定了白俄中学的独特生源体制,产生了俄侨子女与中国学生“寄宿同学”的格局。白俄中学主要是招收俄侨子女的,能在白俄中学上学的中国学生是非常少的。对于白俄中学里学习的中国学生,他们在入学时还不懂俄文,这些中国学生或是住在学校宿舍,或是住在教师家中。中国学生寄宿于俄侨家中,对于学生掌握俄语提供了很大帮助,学生的俄语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经过强化训练一年后,就已经能了解一些日常口语并能和学校里的俄国学生一起学习了。由于哈尔滨俄侨居民已经超过当地的哈尔滨人,这与当时的上海俄侨教育不同(俄侨子女可以选择去别的国家如美、英、法等国家在上海开办的学校上学),俄侨在哈尔滨开办的一些专科或大学都要用俄语授课,中国学生要想上这些学校就必须学习俄语。

3 白俄中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3.1 要善于创设俄语教学环境

中国的俄语教学应该给学生尽量营造俄语语言环境,创造更多的俄语实践机会,这在当前科技发达的社会并不是困难的事情。初级俄语学习阶段可以聘请外教,主要以外教上课为主,练习听说的能力;并尝试开设音乐课、趣味阅读课,学唱俄语歌,调动学习俄语的兴趣并能带动发音练习和单词、句型的记忆;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俄语比赛和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利用网络上各种便利的俄语网站资源,可以书信或语音交谈形式和俄国人交朋友;选择用俄文教材授课,由俄语教学法专家及一线教师共同研究编写,对其去粗取精为俄语教学所用。

3.2 要科学确立俄语教学目标

白俄中学的教学目的和方针以普及基础知识和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目标。而在我国,俄语作为第二外语有其特定的教学目标,主要以应试为考核形式,学生常常带着升学、就业、各种考试的压力,难免不产生厌学弃学的心理,又何谈学习兴趣和动机。因此,学校教学要给学生未来发展以正确的引导。以考试为目的的学习造成部分学生哑巴俄语,致使有些学生从中学开始学习俄语直到大学八、九年的学习时间却说不出流利的俄语句子,而外国学生学习汉语一年就可以进行日常对话。因此,要合理安排俄语教学的考核形式以及考试制度,重视俄语教学的交际性目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

3.3 要重视俄语学习的实用性

借鉴白俄的教学模式,就要重视中国俄语学习的实用性。对中国学生而言,俄语是第二外语,它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而仅掌握俄语基本的日常交际知识是不能满足学生的就业发展和学习需要的。因此,将俄语与实业学科相结合才能为俄语学习者开辟更广的就业之路。目前,我国的商务俄语专业主要分设经济贸易专业和旅游专业,缺乏与实业学科的衔接。而实际上,俄国的经济、科学、教育和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在世界上亦是有举足轻重之地位的,俄语教学应结合相关学科的学习,与时俱进。

3.4 发展俄语文化教学

白俄中学针对俄侨子女的教学内容不仅涉及语言知识,还有民族文化知识。俄侨子女虽然在异国生活长大,却没有因此改变他们的民族习俗和言语思维习惯,这是因为他们所学的俄语是伴随着俄罗斯文化的语言,而不是单纯的语言知识。中国俄语教学应以此为鉴,重视发展俄语文化教学,培养俄语语言意识。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开设俄罗斯语言国情文化课,既可提高学生学习俄语的兴趣,又能增加对俄语知识的深度学习;教材方面以实用为基础,结合我国教学实际引用俄文原版教材,有利于俄语思维的培养;中俄两国可互派留学生或教师,亲身体验中俄文化知识的不同,提升俄语文化素养。

4 结语

白俄中学在中国几百年的俄语教学历史道路上印下了自己深深的足迹,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对社会文化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白俄中学为俄罗斯人在哈尔滨建设其他专科学校奠定了基础。据有关文献考证,当时哈尔滨的俄罗斯教育机构为我国近代培养出了一批著名的外语教育家、翻译家和外交官等。同时,白俄中学的建立及俄语、俄罗斯文化知识的传播为中俄两国之间的联系建立了一架文化之桥,加深了中俄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促进了近代中俄文化的交流及友谊的加深。最后,对我国俄语教育事业的影响亦是深远的,它的教学方法及教学经验值得当代的外语教学法专家深入研究与借鉴。

参考文献:

[1]郝淑霞.中国俄语教育史(1708—1949年)[D].天津:南开大学,2005:87~88.

[2]石方,等.哈尔滨俄侨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286.

[3]李兴耕,等.风雨浮萍——俄国侨民在中国[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4]王铭玉,孟霞.中国俄语教学的历史、现状与发展方略[J].俄语语言文学研究,2005,(3).

[5]孙绳武.难忘重庆岁月[J].新文学史料,2007,(4):65~75.

[6]张治中.张治中回忆录[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7.

[7]李宁.哈尔滨白俄旧事[J].史海钩沉,2009,(9).

[8]李仁年.20-40年代俄国侨民在华的教育活动[J].西伯利亚研究,1996,(23).

[9]赵秋野.俄罗斯心理语言学与俄语教学[J].现代外语,2003,(3).

猜你喜欢
白俄俄语哈尔滨
白俄方面努力恢复物流向中国供应钾肥
俄语歌曲在俄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哈尔滨“8·25”大火 烧出了什么
奇妙的哈尔滨之旅
白俄指责邻国训练“第五纵队”
《老哈尔滨的回忆》国画
感受哈尔滨的冬天
基于3D虚拟情境的俄语视听说教学
鲁西南豫北夏玉米施肥技术
鲁迅白俄叙事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