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晓 莹
(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福建 福州 350012)
沈海高速公路是中国大陆第一条通车的标志性高速公路,也是中国内地第一个八车道高速公路,全长3 710km,其中福建段全长651.2km,沿途经过6个设区市、30个县(市、区),是福建省经济发展的“大通道”“大动脉”。沈海高速惠安段森林通道建设北起紫山镇官溪村,南止黄塘镇埔兜村,全长17.32km,途经紫山镇、黄塘镇2个镇12个行政村,本次绿化面积为96.09hm2,主要以农地、坡耕地、荒地、果园、疏林地和无林地组成,其中紫山镇59.67hm2、黄塘镇36.42hm2。
“近自然园林”建设理论与技术现已在世界各地广泛地应用和推广,在森林通道的建设中引入“近自然园林”的营造思路,按照“山、田、园、水”统筹规划,“带、网、片、点”相连接,“乔、灌、草”齐上,“林、果、花”相结合,在平原区域的,隔离栏外两侧各造林绿化30m,部分无法形成林带的农田、水体以林网形式扩至300m,山体则以斜坡造林形式扩至两侧100m,打造“四季皆绿、四季有花、四季变化”的森林生态景观走廊,让森林上路,让通道成林,让景观成廊,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协调发展”。本文提出“近自然园林”的森林通道建设方法,是在原有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基础上,以自然法则和群落生态学原理为指导,营造优美且内部稳定的森林通道景观,增强城市绿地生态功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希望对创建可持续生态绿地景观有所启发。
1898年,德国科学家嘎耶(Gayer)率先提出了“人类应尽可能地按照森林的自然规律来从事林业生产活动”的近自然林业经营思想,强调尊重森林生态系统自身的规律,实现生产和生态可持续的有机结合[1],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对世界林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借鉴近自然林业的核心思想,近自然园林可以表述为:在自然地形和气候条件基础上和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以协调人地关系为核心,以植物群落为主体的具有多功能效益的进展演替的生态经济园林系统。近自然园林理念强调的是人类要尊重自然,尽可能按照自然规律来建设园林,以满足当代人和子孙后代对园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需求[2]。
自然性:自然性是近自然园林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对尊重自然、模拟自然理解上。正如嘎耶在其著作中所说:“我们师法自然而不应该过于远离大自然的规律,我们实施项目时第一和首要的工作是将按照自然法则办事,人类的力量只是第二位的。”[3]近自然园林的“尊重自然、模拟自然”强调的不是环境的重建,而是保留和恢复自然,尽量控制人为干扰强度,努力发现、挖掘各种自然的因素,比如自然河流、乡土树种、原有生物,使之成为人们可利用的主体,形成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
适应性:近自然园林应保持原有地形地貌,设计的任务是识别场地的自然演替进程,了解每一块土地内在的生态适应性,找到适合场地的景观。任何场地都有自己最适应的景观,关键是我们能否发现[4]。通过对原生植物群落的调查分析,寻找适合场地的植物及配置模式,尽可能增加物种多样性,从而增强群落的适应性。
资源节约性:近自然园林要求尽可能利用当地材料,尽量减少人为干扰,通过自然竞争来维护群落生态平衡,减少常规管护,节约人力和物力资源。
生态平衡原则:近自然园林的营造模拟自然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高,结构合理,系统稳定。
因地制宜原则:近自然园林营造是在尽可能保持原有地形地貌的基础上,通过对场地的解读来进行景观设计和植物配置,做到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少改造或不改造原有地形地貌,尊重自然,改善生态。
适地适树原则:近自然园林提倡运用乡土树种。乡土树种是经过长期自然选择、优胜劣汰的结果,是最适宜当地生境的树种。要充分发挥乡土树种优势,构建多层次植物群落,提高园林绿地的抗逆性和稳定性,塑造具有地域物种特色的园林景观。
最少干扰原则:近自然园林营造过程中尽量减少人为干扰,充分利用自然规律进行自我淘汰更新,促进自然演替。
近自然园林设计提倡“师法自然”,强调保持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因此近自然园林森林通道的设计不是简单“乔、灌、草”模式,而是应用“模拟自然”的手法确定目标林型,选择乡土植物种类进行相应的树种配置。森林通道群落在种类上与区域自然森林接近,形成自然或近自然式森林结构和环境,后期以自然生长为主,所营造的群落趋于稳定状态,成为完全遵循自然循环规律的“少人工管理型”自然生态群落。
3.1.1 植物选择
通过对当地地带性植被的调查研究,结合项目区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地质等因素,来确定人工植物群落的种类,以树形优美、生长快、抗性强、管理粗放为原则,最后选用香樟、天竺桂、盆架子、桃花心木、海南蒲桃、厚荚相思、马占相思、桉树、龙眼、羊蹄甲、鸡冠刺桐、火焰木、美丽异木棉、红千层、大花紫薇、黄槿、台湾栾树、刺桐、三角梅、非洲茉莉、黄金香柳、夹竹桃、大红花、鹅掌木、红绒球、红叶石楠等26种当地表现良好的乡土乔灌木。
3.1.2 植物配置
在模拟地带性植被类型时,贯彻乔木为主体,大乔木、小乔木、灌木相结合,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资源,构筑“虽由人作,宛自天成”的近自然稳定群落结构,充分发挥群落内的各物种错综复杂的正负反馈作用,提高其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以及植物群落的生产力和生态效益。
在沈海高速惠安段近自然园林森林通道植物群落构建过程中,不仅在地上部分注重乔木、小乔木、灌木的复层结构,而且在垂直方向也充分考虑群落的层次分明,从而达到整个景观层次相互协调、互相融洽。主要群落类型:非洲茉莉+羊蹄甲+天竺桂、红绒球+火焰木+海南蒲桃、黄金香柳+台湾栾树+桃花心木、大红花+美丽异木棉+香樟、夹竹桃+盆架子+桉树、红叶石楠+黄槿+海南蒲桃。
近自然工程采取以生态为基础、安全为导向,在尽可能不破坏当地生态和自然景观的条件下建设园林绿地。沈海高速惠安段森林通道营造过程中按季节施工,尊重自然地形地貌,不进行大面积的地形改造,而是因地制宜,对排水不良地段,因势挖沟起垄,并且要求施工方将表层土壤分开,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造成伤害,以最小的代价,达到满足人类利用的目的。
近自然园林植物管理避免对植物生长的人为约束,大胆展现植物随季节繁盛衰亡的自然轮回,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更多的是放松的心情,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养护过程中根据植物生长规律,除非是极端的人为或自然事件,尽量减少人为干扰,而任其像在大自然中一样自由发展。为保持近自然植物景观的自然美,要求施工方不对群落植物做整形修剪,即使为了安全、病虫害防治、卫生等原因需要修剪也应该以自然形态为主,根据植物生长发育的特性对植物作轻度整形。要求不使用农药、化肥和除草剂,对于绿地内出现的竞争性不强的杂草,若未影响群落的整体景观效果,则可任其生长,大大降低日常养护管理成本。
21世纪是注重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时代,植物景观的内涵不断扩展,植物造景也不再仅限于利用植物创造视觉景观,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绿化的综合效益即生态效益,这就推动植物造景朝着更为生态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高速公路森林通道作为生态路域环境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营造优美且内部结构趋于稳定的高质量的森林通道生态群落更是创建生态城市不可或缺的过程。本工程项目将“近自然园林”的理论与森林通道建设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营造在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上与区域顶极群落接近的人工群落,是城市植被人工营造与自然生长的完美结合。这种新的森林通道建设模式——“近自然园林特色”的通道绿化模式,可减少养护管理的成本,提高物种多样性与稳定性,且通过绿地本身产生的生态效益,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爱兵,李传坤.近自然林业理论[J].江西林业科技,2011,(5):47~50.
[2]祁新华,陈烈,洪伟,程煜,陈明久.近自然园林的研究[J].建筑学报,2005,(8):53~55.
[3]张德顺.景观植物应用原理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254.
[4]杨玉萍.城市近自然园林的营建与公众认知——以武汉市为例[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学位论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