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之战”的结论与启示

2013-04-12 00:00:00吴强
军事文摘 2013年7期

自19世纪英国发动布尔战争,先后又有德国、日本、苏联和美国,或在主要战场激战的同时,或在主要战事结束以后,被相对弱小的对手以分散灵活的非正规作战拖得疲惫不堪。这些强大的国家纵然用尽各种手段仍无法使对手屈服,最终不得不低头认输。

“战后之战”几乎在打破强大帝国正规军队不可战胜神话的同时,无意间创造了游击战不可战胜的神话。不过神话所展示的只是感性印象,如果放弃感性认识,改用理性的眼光去审视这些国家经历的“战后之战”,就会得到更加客观的结论。事实上,这些曾经不可一世的帝国之所以被迫吞下战败的苦果,与他们战争目的同战争准备之间的分裂、对物质力量的迷信以及游击战的非对称优势都有关系,最根本的原因还是“霸权主义”战略本身的巨大缺陷。

手段与目标的错位

不论是鼎盛时期的大英帝国,还是冷战结束后的美利坚帝国,他们之所以愿意亲手发动战争去进行一系列军事冒险,是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行动根本就不是冒险,顶多算是一次既没有多大难度又有可观回报的“狩猎”行动,那些装备着“原始”武器的对手根本就不值一提。但是直到双方开战,他们才渐渐发现,这些武器装备原始、专业水平低下的游击队是很难对付的。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这些帝国的军事力量都是为了实现争霸目标而建立起来的,既然是争霸,他们假想的对手当然是另外一个帝国的正规军。要对付一支庞大的正规军队,自己军队的兵力、火力、机动、后勤与训练都要适应大规模正规作战的需要。当他们陷入“战后之战”泥潭以后,才猛然发现,这支强大的正规军不得不打一场他们完全不熟悉的战争,他们的很多优势都难以在游击队身上施展开。

由于游击队经常以小规模进行活动,因此帝国的强大作战集团毫无用武之地;由于游击队活动异常灵活,帝国的强大火力失去了目标;由于游击战并不需要进行复杂的作战协同,也不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员去维护那些重型技术装备,因此帝国的技术优势与专业优势大打折扣。更加可怕的是,中国的孙子早在几千年前提出的战争铁律“兵贵胜,不贵久”,只能约束强大帝国的专业军队,对于游击战而言,因为他们装备低劣、保障简单、兵民一体,根本无需“日费千金”,所以战争的时间对他们来说并不急迫。这样,帝国强大的正规部队在面对游击战时,难以适应,甚至茫然失措。大英帝国19世纪的武装力量是运用工业革命成果武装起来的一支强大军队,他们擅长在海上和地面进行大规模的正面作战,用于打败清朝的正规部队轻而易举,但却无法有效对抗布尔游击队和苏丹的马赫迪武装;二战期间的德国军队,是一支主要由地面装甲部队和空中飞机组成的“空地一体”的“闪击战”铁流,用于对付法国的正规军得心应手,但打击巴尔干的游击队却力不从心;冷战期间,美苏两国的军队或是为威慑强敌,或是为在争霸战争中打败对方的机械化军队集群,但却难以应对阿富汗、伊拉克以及越南的游击队。发动战争的时候,帝国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1962年,美国开始投入越南战争时,当时的参联会主席、陆军上将兰尼兹尔声称,为欧洲战争而组建的美军同样能够轻易地打败越南的游击队。但事实上,强大的美军在越南陷入了长达14年的苦战,并最终灰头土

脸地撤出这片热带丛林。由于军事力量体系与战争目标之间存在的差距,使原本想要凭借技术和战术优势去“猎杀”对手的帝国军队逐渐发现,不是游击队成为“猎物”,反而是他们自己,在丛林、沙漠和山地成为一只被围猎的巨大笨拙的“钢铁怪兽”。此时,他们当中有的人仍然没有意识到战争工具与战争需要之间的差距,有的人虽然已经醒悟但为时已晚,仓促之间做出的调整也无济于事。

非对称优势

20世纪末,美军通过一系列军事文件提出全新的“非对称作战”理论,核心是使美军能够发挥技术的“代差”甚至“时代差”优势,在作战中以较小的代价打败对手。但是“非对称”是一个相对概念,高技术对低技术固然具有非对称优势,也确实在一些正规作战中得到充分展示。如科索沃战争中,美军凭借信息与空中火力的巨大非对称优势,打得南联盟毫无还手之力,在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正规作战阶段也是如此。但游击战作为一种“低端”战争模式,同样具有非对称优势。实践证明,弱小一方如果能够正确认识这种非对称优势,并将其发扬光大,也可在强敌“扔原子弹”的时候“扔手榴弹”打击对手,甚至战胜对手。在历次“战后之战”中,帝国对手使用的游击战都体现了多方面的非对称优势。

首先,精神动力不对称。帝国们由于通常进行全球战略部署,因此不论在布尔战争、巴尔干战争、阿富汗战争、越南战争还是伊拉克战争中,对于英国、德国、苏联和美国而言,这些行动都只是局部战争,甚至是“有限部队的军事行动”。但是对于布尔人、巴尔干人、阿富汗人、越南人和伊拉克人而言,战争是事关他们民族自由、国家存亡的全面战争。因此,帝国军队对于这些国家的侵略只是想“改善生活”,因此并不打算拼死一搏,而他们的对手却由于事关生死,都抱以死相拼的决心投入战斗。正是因为这一点,帝国军队在“砍完三板斧”后如果不能迅速取胜,很快就会产生厌战情绪。比如,在1968年越南战争期间的“新春攻势”行动中,越南虽然付出了1万多人的生命代价,但情绪仍然高昂;美军伤亡人数只有5000多人时就已产生畏缩情绪,美国上下开始更加怀疑战争的有效性。总统约翰逊更是深受震动,对战争强烈失望,要求国防部长重新审视美国对越南的政策。这就是精神动力不对称带来的结果。

其次,后勤要求不对称。两千多年前,孙子分析过正规军队作战“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提出“兵贵胜,不贵久”的战争铁律。但是,游击战却并不受此规律的制约,因为游击队需要的后勤保障非常少,甚至可以通过袭击敌人的后勤部队获得给养。正规军与游击队相比,由于需要巨大的后勤保障,因此如果战争久拖不决,即使再强大的国家都难以承受。萨达姆政权被推翻后,伊拉克境内区区数万、一盘散沙似的武装人员就让美军花掉几千亿美元而无法达到战争目标,使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开始感觉到力不从心,不得不放弃大规模的作战行动。于是,在帝国的反游击战行动中出现了一个无法回避的规律:只要强大帝国无法迅速扑灭游击战,一旦战争进入持久战状态,正规军队就会开始陷入被动。因此,所有的帝国军队在遇到游击战时,都不约而同地采用各种手段,甚至是灭绝人性的残酷手段来镇压,企图摆脱困境。但是,由于游击战与正规战相比,还有着行动方式不对称的优势,因此帝国们迅速消灭游击队的企图往往很难实现。

最后,行动方式不对称。强大帝国们的军队,不论是当年大英帝国的舰队和地面部队,还是今天美军遍及陆、海、空、天的联合作战部队,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对集群目标具有强大的杀伤力。正是因为这样,当年的清朝军队才会在英军面前一触即溃,萨达姆的共和国卫队才会被美军以零伤亡的微小代价“秒杀”。这些正规军队的行动方式也有很大的相似性,基本上都是按照一定的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即使是今天美军鼓吹的“发现即摧毁”的信息化作战模式,也要由大量的计划和方案来支撑,作战模式相对固定。而游击队的作战则几乎

没有任何规律可言,他们甚至是兵民一体,所以在有条件时可以不失时机地袭击对手,情况不利时又能迅速隐蔽于崇山峻岭之中,消失在城市拥挤的人群中。正规军面对这样的对手,经常是有力使不出。游击队如果能够得到当地民众的支持,其情报来源、隐蔽伪装和迅速袭击等都会更加便利。正规军用正常的军事手段无法扑灭游击战之火时,就开始牵怒于当地的民众,甚至使用“集中营”、“三光政策”、“囚笼政策”等手段,随意虐杀平民。但事实证明,这些手段非但不能打压游击战的锋芒,反而会使更多的民众支持游击队,使帝国军队的反游击战更加艰难。

“霸道”与“王道”

通过以上分析,似乎可以得出“游击队不可战胜”的结论,这个结论当然不正确,世间的一切事物都不可绝对。在正规军队与游击队的对抗中,也有游击队无能为力的时候。在科索沃战争中,美军实施了一次规模空前的“非接触”作战,仅仅用空袭就让南联盟屈服。据说,当时参加过二战的南联盟老游击队员用手中的老枪向天射击,愤怒地叫骂“美国胆小鬼不敢来地面与他们一战”。

正是由于以高技术武器为支撑的“非接触”作战模式的威力,让很多人开始认为游击战已经快要退出历史舞台了。不过,“非接触”作战虽然能够有力打击对手,但如果帝国们想真正控制一个国家,只用飞机和导弹是实现不了的,只有派遣地面部队进入,才能彻底控制对手。地面部队一旦进入,游击队员们的机会就来了。因此,帝国们开始想尽各种办法来软化被占国民众的意志,瓦解游击队组织,压缩他们的活动空间,具体方法就是用假惺惺的“友好”来试图赢得人心,这也正是彼德雷乌斯“创新”的“反游击战法”。不过,帝国们来到其他国家绝对不是来服务的,而是来掠夺的,因此他们无法赢得当地人民的心。所以,彼德雷乌斯的“反游击战法”最终没有成功。

事实上,强大的国家对于这个世界有着天然的责任,他们对于世界的影响甚至是不以其意志为转移的。不过,如何影响世界,就有不同的思路。关于强国应该如何对世界施加影响的问题,我国古代的战略文化中有“王道”与“霸道”之分。其中,“王道”是指强国对国内外都施行“仁政”,虽然是一种克己主义的战略选择,但最终将有助于世界和地区的和谐,并最终使强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源源动力,使其强国之路走得更远。而“霸道”战略以“以力服人”为基本特点,凭借强大的国力与军力,以军事征伐为主要手段来压服弱小国家。这种战略选择表面上有强烈的利己主义色彩,如英国强盛时期以自身利益为主要考虑的殖民战争,纳粹德国以“争夺生存空间”为目标的侵略战争,美国和苏联以战略影响和战略资源争夺为目的的霸权主义战争等。但是,这种损人利己的战略选择虽然可以使帝国们从“霸道”

中暂时得到好处,但却会引起弱国的普遍反抗,从而陷入长期战争,加上弱小国家游击战的持久战争性质,帝国强大的国力终因经不起长期的消耗而由盛转衰。如果此时帝国国内问题处理得再不妥当,则会引起内外交困的局面,很快面临生存危机。苏联的解体就与行“霸道”的做法有关。

现今,西方大国提倡的“民主”曾经与“科学”一道,使很多中国精英为之倾倒。民主的基本含义是“人(全)民做主”,是反“霸道”和“霸权”的,如果现今的霸权主义强国

能够真正像他们宣称的那样,尊重民主、崇尚民主,那么他们影响世界的方式就接近“王道”了。从“战后之战”的历史来看,强大帝国在民族主义和民主思想已经深入人心的时代,想要以力征服世界是非常困难的,也是非常危险的。只有他们真正把挂在嘴上的“民主”口号付诸实施,在国内实施,在国际奉行,他们才能打破“战后之战”的怪圈。如果他们不行“霸道”,游击战就没有生存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