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传承 超越与梦想

2013-04-12 00:00:00马建光,张超
军事文摘 2013年7期

俄罗斯时间5月9日10时,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在莫斯科红场上举行了盛大的“胜利日”阅兵式。

此次阅兵式依然遵循着既定流程。在俄联邦国旗、俄联邦武装力量旗以及胜利旗帜的引导下,由军校学员、各军区武装力量代表方阵组成的徒步方队正步迈过红场,接受检阅;机械化装备BTR-82装甲输送车、“山毛榉”M2自行防空导弹系统、S-400防空导弹系统、“白杨”M战略洲际导弹系统等近年来列装的明星装备方队也依次亮相。然而,出乎人们意料的是,俄空军武器装备组成的飞行方队竟成为此次阅兵式的重头戏。

早在2011年“胜利日”阅兵时,针对飞行方队,俄方曾表示,空军武器装备编队只会出现在“逢五”、“逢十”的重大阅兵仪式中。因此,此次俄空军精锐力量尽出,着实令人意外。尽管此次阅兵式在参演人数、装备数量上同2010年阅兵式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但2010年“胜利日”阅兵式不仅是“胜利日”65周年纪念的“逢五”大庆,更有着俄当局通过阅兵式来突破“外交困局”、突出俄在历史上重要的“反法西斯”力量形象的现实诉求。而今年的68周年红场阅兵式似乎并没有相关背景因素,此次阅兵的排兵布局便显得引人注目。

综合去年红场阅兵式以来的俄国内外形势变化,笔者认为,此次阅兵仪式固然发挥了传承历史记忆、聚拢军心民心、提振国家声势的作用,但针对当前国内外形势变化,俄当局更向外界展示其大国复兴、强国强军的政治考量。

传承历史记忆 聚拢军心民心

自1918年11月7日,苏俄为庆祝十月革命胜利而举行最高规格的阅兵仪式以来,阅兵式就同俄罗斯民族产生了无法割舍的联系,在俄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象征意义。

作为俄军的重要历史传统,红场阅兵不仅仅是展现俄武装力量风貌的重要平台,更是继承历史传统、凝聚军心民心的重要手段。历史上,1941年,红场阅兵参演部队直接开赴战场,悲壮的号角伴着进行曲的激昂,砥砺着一代人“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1990年,红场阅兵式成为苏联时代强大军力的最后展示,也成为对苏联这一逝去时代的最后纪念;2008年,红场阅兵式上出现隐匿了11个年头的重装部队,向世人展现了正在逐步走向复苏的“双头鹰”的利爪;2010年,红场阅兵式上,T-34坦克轰鸣而过,俄美英法军队再次携手并肩,铭刻的是对历史浩劫的深切哀悼。

红场阅兵作为一种印记,已经深深镌刻在俄罗斯民族基因之中。每一次红场阅兵,不仅是老一代向年轻人传递先辈苦难经历的神圣仪式,更是萦绕整个俄罗斯民族心头的大国梦想的现实体现。按照红场阅兵的惯例,健在的苏联卫国战争英雄们都会被邀请观礼。伴着《神圣的战争》音乐响起,一排排在阳光下闪耀的军功章,诉说的是一个民族的苦难与辉煌,体现的是对坚毅不屈的民族性格的最高致敬。

总结军事改革成果正视成就与问题

2013年是俄军“新面貌”军事改革完成后的第一年,也是新任国防部长绍伊古主导的下一轮俄军改革真正意义上的开局之年。此次红场阅兵不仅承载着展现“新面貌”军事改革成果的重任,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俄军下一阶段军事改革的重点优先方向。因此,此次俄空军力量精锐尽出,其中包括苏-27、米格-29战斗机,苏-25、苏-34战斗轰炸机,图-22M3、图-160、图-95战略轰炸机,安-22、安-124、伊尔-76运输机,米-28H、卡-52武装直升机,米-8、米-26运输直升机,以及安-50预警机和伊尔-78空中加油机等17种机型68架次,全面展示了俄空军空中格斗、对地攻击、运输投送、编组指挥等多层次、全方位的空军作战体系力量,反映了近年来俄空军建设状况,尤其是近年来俄空军装备的更新换代进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俄国内对于改革前空军力量建设滞后、装备数量差强人意的忧虑。

而作为阅兵仪式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机械化方队较为全面地反映出五年军事改革期间俄军机械化装备的发展历程。除了加大机械化武器装备的换装力度,俄军还有选择性地对原有装备进行了信息化改造,做到“物尽其用”,使之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的现代战争。而大批集高新技术于一身的先进武器装备也在五年军事改革期间陆续实现量产并列装部队,近几次参加阅兵式的“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T-90主战坦克、S-400防空导弹即是其中的代表作。

五年军事改革给俄军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体军事力量结构调整完成,部队遂行任务能力得到提升,空天防御部队初步成型,战略核力量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等等。尽管取得诸多成就,但俄国内对于军改成效的争议从未停止,批评之声从未断绝。俄军事专家尤里·卢布佐夫就曾指出,“尽管俄陆军在过去的五年军事改革中受到极大关注,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并不乐观。”陆军的新装备列装速度差强人意,而编制体制改革政策的摇摆不定也挫伤了军心士气。尽管此次红场阅兵较为全面地展现出俄军武装力量的精华,但无疑,问题依旧存在,改革仍将继续。

继续释放强军信号 稳固普京执政地位

去年5月,普京在大选中再次胜出,第三次重返克里姆林宫,执掌俄国家政权。竞选结果仍反映出俄民众对普京的支持和期待,而且5月6日俄罗斯民意基金会组织的民意调查也显示,半数民众对普京重新执政一年来的表现感到满意。随着国内政治局面的稳定、经济的恢复以及俄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俄已不再是2000年普京就任总统时内外交困的局面,可以说普京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其“给我二十年,还你一个强大的俄罗斯”的承诺。然而,俄国内社会不同阶层的诉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去年选举过程中出现的大规模反对派抗议游行即是这种表现。就在5月6日,反对派还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等地举行大规模反对普京的集会,“纪念”普京入主克宫一周年。

另外,作为此次阅兵仪式的总指挥,国防部长绍伊古在普京就职后不久,接替前任国防部长谢尔久科夫走马上任。真正出身于军队的绍伊古,不仅在军中拥有较高威望,其一向清廉的政治形象也同因腐败案件狼狈下台的谢尔久科夫形成鲜明对比,为其在俄民众中加分不少。上任伊始,绍伊古就针对俄军“新面貌”军事改革中的诸多激进举措进行了修正与恢复。通过恢复准尉军衔,再次启用功勋将领等手段,绍伊古不仅得到了军内上下的赞誉,学界对其稳重干练的行事风格也给予肯定,为其开展下一步军事改革奠定了良好基础。

因此,对于“新官上任”的普京和绍伊古来说,此次“胜利日”阅兵式绝不仅仅是俄传统的惯例性重大节庆仪式,更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次“超规制”的阅兵仪式,不仅符合普京重新执政以来继续秉持的“强国先强军”的强硬执政路线,对于俄民众而言,阅兵式对外展现出的俄强大的国防力量,无疑迎合了其对于强大俄罗斯的殷切期盼,而强大的空军装备编队的意外亮相更是意外之喜。此次“意外的”阅兵式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政治财富,不论是对于稳固普京的执政地位,还是为绍伊古推进改革提供便利,都将是极大的助力。

集中展现俄军实力

震慑周边不安定因素

尽管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的时代主题,然而近年来,世界部分地区国家间矛盾日益凸显,安全形势持续动荡,不乏武装冲突与局部战争的爆发。作为当今世界的重要大国,着力提升国家影响,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深入发展的俄罗斯,不仅在相关地区的国家利益不断受到冲击,周边还潜伏着诸多隐而未发的风险。

自2008年俄格战争爆发以来,世界范围内地区冲突先后集中爆发。2011年“阿拉伯之春”运动使得诸多亲俄政权相继倒台,不仅损失了卡扎菲政权这一重要的俄制军品出口市和友好国家,传统势力范围叙利亚也陷入内战,动荡不断,其他部分友好国家离心倾向也愈加明显。更有甚者,随着北约宣布其作战部队将于2014年底前陆续撤出阿富汗,塔利班等恐怖主义势力再次沉渣泛起。今年3月28日和29日,乌兹别克斯坦接连发生恐怖爆炸,俄罗斯“后院”——中亚地区面临着严峻的安全考验——“天安号事件”、“延坪岛炮击”、金氏政权领导人更迭。在接连而至的内外部突发事件的影响下,朝鲜问题也不断升级,时刻刺激着

俄本已高度紧张的安全神经,美日韩军事同盟也趁机不断调整、强化军事部署,深刻威胁着俄远东地区这一国家发展优先方向。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散去,美国反导计划扩大与北约东扩也不时蠢蠢欲动,俄周边安全局势不容乐观。

外部的安全压力必然引来“强硬”的俄当局的强力反弹。自普京重新执政以来,俄军先后在远东、地中海、黑海等地区进行大规模军事演习,不仅海军装备列装与基地升级进度加快,着手组建新的地中海舰队以反制北约,最近,普京还宣布加大对航天领域的资金支持、明确优先发展方向以促进俄航天事业复兴,为实现其“大国梦”提供战略支撑,其“强国先强军”的强硬执政路线愈加明显。而作为对外展示俄军“肌肉”的重要窗口和平台,红场阅兵就成为俄对外释放强硬信号的最佳选择。因此,不难理解此次“超规制”的红场阅兵背后,俄军密集展示武装实力、整军经武、强国强军的弦外之音。

结 语

自18世纪以来,阅兵式逐渐形成了固定的、成熟的流程体系,世界主要大国都先后发展出其独特的阅兵式形式并赋予其更多的时代内涵。阅兵式因其具有展现国家实力、提振军心士气的作用,一向为俄罗斯民族所看重,也只有苏俄的阅兵式举行形式完全继承了这种国家典礼所应蕴含的意义。仅苏联70多年间,阅兵次数近200次,其中多次规模浩大,举世瞩目。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俄罗斯民族不仅形成了其独有的“阅兵文化”,红场阅兵则更因红场的独特象征意义,被赋予更多的政治象征,日渐成为俄国家“巧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大背景的当今世界,红场阅兵的独特作用也必将得到进一步发挥,成为俄维护国家利益的又一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