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或成亚太军事动荡策源地

2013-04-12 00:00:00韩旭东
军事文摘 2013年7期

5月25日,正在缅甸访问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前往仰光市远郊一处由日本人修建的二战阵亡日军墓进行祭拜。安倍的这一行动再次引起了人们对日本军国主义下一步发展趋势的关注。

作为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之一,日本对其罪行至今仍未能做到清醒的认识与反思,不但对发动战争的罪行不予承认,其国内还不时泛起为战争罪行翻案的呼声。近来,随着美韩两国大规模军演的落幕,朝鲜半岛的紧张形势开始出现转机,南北对峙出现松动。这好似给人们以喘息之机。但是,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推动的“修宪”活动让人们看不到亚太地区军事形势稳定的希望。日本的军事动作比朝鲜核能力的发展更具有激发亚太军事动荡的活力。据此,人们有理由认为,日本或成亚太军事动荡的策源地。

原始驱动力:美国

从历史角度看,美国将其战略目光聚焦到哪里,哪里就会动荡。冷战时期,美国的全球战略重心在欧洲,美苏两国在欧洲展开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军事对峙与博弈。欧洲地区动荡不已。冷战后,美国开始将其全球战略重心转移到中东地区,对伊拉克的军事打击持续了近20年,中东地区出现了军事动荡。此外,美军还对靠近中东的南联盟和阿富汗采取军事行动,对苏丹实施导弹打击行动。接着,美国又鼓动起“阿拉伯之春”运动,使多个国家更换了政府。叙利亚阿萨德政权眼下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伊朗受到美国的军事压力与日俱增。随着美国对中东地区的掌控日趋稳定,美国开始将其全球战略重心继续向东调整,即向亚太地区转移。亚太地区的“热点”问题随之相继出现。朝鲜半岛南北对峙、中日钓鱼岛问题不断升温、俄罗斯与日本的“北方四岛”或“南千岛群岛”斗争加剧、中国与菲律宾的黄岩岛分歧以及南海地区其他问题不断成为焦点。最近,菲律宾又在制造“仁爱礁问题”。不难发现,这些问题的背后都有美国的影子。尽管这些问题不断成为焦点,但最引人注意的,还是日本的军事发展问题。为遏制亚太地区新兴国家的发展,美国推行“放虎出笼”政策,让日本充当“马前卒”。日本在挣脱“和平宪法”的束缚时便有了靠山。如今,日本在冲破《和平宪法》束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甚至有恃无恐,这在很大程度上与美国的视而不见有很大关系。当然,美国的“放虎出笼”也在试探着展开,而控制日本的军事发展恰恰在美国的战略需要框架之内。只要美国对日本的军事发展支持,日本就会在军事上搅得亚太地区不得安宁。

内在因素:日本各方面的需求

首先,日本大力发展外向型军事是日本战略目标的内在需求。冷战结束以后,日本与另外三个国家联合起来,努力一同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经过多年的努力,日本这一目标依旧没有实现。日本随即开始单枪匹马,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日本认为,影响这一目标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军事—其在军事上还未能成为一个“正常国家”。对此,日本为实现在军事上成为“正常国家”而不懈努力。先是派出自卫队的保障力量为美国在海湾战争期间提供支援,后在一系列“反恐”行动中参与后勤支援。接着,日本修改各种法规,制定相关法律,推动其自卫队走出国门,并制定相关政策,参与“周边事态”等。即便如此,日

本仍让人感觉其“犹抱琵琶半遮面”。所以,日本决心撕去最后一层面纱,冲破《和平宪法》的束缚,在军事上成为一个“正常国家”,拥有战争权,拥有集体自卫权。这是日本近年来动用各种国家资源,不断发展军力,不断向《和平宪法》之门槛逼近的重要原因。只要日本不放弃实现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一目标,它就不会放弃实现军事大国的行动,而且会不断谋略,使其军事在亚太地区乃至世界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其中手段之一,便是突破其《和平宪法》的限制与约束。

《和平宪法》是二战后日本在美国军事占领的情况下,由以麦克阿瑟为代表的美国势力制定的一部宪法,这部宪法成为约束日本人向军国主义发展的“紧箍咒”。自这部宪法实施以来,日本就一直试图突破这一约束。尤其是对自民党来讲,突破这部宪法已经成为该党既定的、孜孜以求的目标。安倍晋三自这次上任,根据本党和政权维护的需要,加大突破《和平宪法》的力度和步伐。安倍政权一方面采取各种措施来扩大其军事的国际影响力,为突破《和平宪法》制造舆论,另一方面通过不断向《和平宪法》实质性的突破逼近来支持其自卫队在国外的行动。两种手段齐头并进,不断与其国内军国主义势力相呼应。只要日本国内的军国主义势力不铲除,日本国内的军国主义还能够兴风作浪,日本就不会放慢向军事大国方向发展的脚步。

其次,发展军力是日本政坛维持稳定局面的外在手段。最近几年,日本因陷入经济危机且无法摆脱,又遭到海啸袭击和福岛核电站泄漏,日本感受到其生存危机越来越大。这种情况不但导致日本国民整体右倾化,而且致使日本政坛不稳,不断换将,以此企图走出困境。频频换将的“规律”使得任何一届日本政府都担心自己短命。中国有句俗话,“识时务者为俊杰”。日本的政客们可谓是“俊杰”。为了维护其政治地位,政客们与国民的右倾相呼应。国民右倾化更加严重,他们的地位也得到了右倾势力的支持。两者不但相得益彰,还找到了一个共识点——大力发展军力。这样,既能够缓解日本国民的生存危机心理,又可以巩固政客们的地位。这种双重需求便成为日本军力不断发展的动力。

再次,日本军国主义翻盘是日本军力发展的历史性因素。近代以来,日本是亚太地区惟一一个改革走向富强最为成功的国家。但是,日本这种走向强国的过程却是一个军

事扩张和称霸的过程,是在亚太地区推行军国主义的过程。其推行的“大东亚共荣圈”在二战时期达到了最高峰。二战后,美国占领日本,并解除日本国家的一切军事机器。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与日本的旧军事机器在反共问题上达成共识,日本旧军事机器不但没有被彻底清除,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展。这也是冷战期间日本国内军国主义势力得以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的原因。冷战后,随着日本对美国的离心倾向不断加大以及美国对日本战略需要的加重,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再次找到了发展的机会。如果日本军国主义势力不断壮大并跨出本岛发挥作用,亚太地区发生剧烈的军事动荡将会成为必然。从目前看,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确实在不断壮大。如果其发展不被遏制,这种发展极有可能引起亚太地区的军事动荡。

外在因素:借力使力

一方面,美国国内某势力期望日本拥有行使集体自卫权的权力,以助美国实现亚太地区“再平衡战略”。自奥巴马上台以来,美国大力调整海外军事部署,收缩海外兵力存在。这使得美国在东亚地区常驻兵力规模不断下降,其在东亚地区的军事影响力自然削弱。作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是不愿看到这种情况出现的。这与美国期望加大对东亚的军事影响力的初衷背道而驰,美国在对东亚地区的期望与现实之间出现了矛盾。再加上美国自二战后一直通过利用盟国的力量来支撑自己的霸权地位,美国自然而然地在亚太地区利用这种方式来维护其霸权地位。因此,美国期望日本拥有行使集体自卫权的权力,以便利用日本的军事力量为其所用。对于这一点,美国海军作战部长乔纳森·格林纳特上将在5月21日的演讲中说得十分露骨:“我认为在日本的防卫当局中,认可集体自卫权的人有很多。如果能够实现

集体自卫权的行使,美国海军将可以像美英一样同日本海上自卫队一起创建自卫的航母机动部队,并实现同盟国之间的相互防卫。”目前,美国在世界上编织了多个军事联盟关系。除与日本的军事联盟关系外,美国能够借助其他的军事联盟关系为其称霸服务。因为日本有《和平宪法》的约束,美国无法利用日本的军事力量来维护其在亚太地区的霸权。对于这点,美

国也无可奈何。从二战以来美国的所作所为来看,美国对于国际上的问题一直都遵循为己所用的原则,来维护其国家利益。日本《和平宪法》的制定,就是当时以美国为主导的。这在当时是美国维护其国家利益的需要。但是,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又开始利用日本的旧军事机器来为朝鲜战争服务。实际上,美国在朝鲜战争期间就让日本干着违背其主导制定的《和平宪法》的勾当。当今,在不断削减国防开支的前提下,为了推动全球称霸战略重心的“东移”和亚洲“再平衡战略”的实现,美国开始表现出让日本分担更多责任和义务的姿态。种种事实证明,美国在处理国际问题时,总是以本国的国家利益为轴心的。

但是,美国是否会在日本问题上重犯其在本·拉登问题上同样的错误,这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美国在苏联入侵阿富汗期间给予了本·拉登全力支持,本·拉登的武装力量才得以迅速壮大。冷战后,本·拉登又成为威胁美国利益的一种强大势力。为了减轻军事压力,让

日本分担更多的军事责任,美国怂恿和默认日本突破《和平宪法》的一步步举动。试想,一旦日本突破了《和平宪法》,它就拥有了一个正常国家的军事力量。由于日本国内的军国主义势力呈上升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日本再次在亚太地区推行其军国主义,美国那时可能会像遭遇本·拉登的威胁一样受到来自日本的威胁。这可能是美国支持日本突破《和平宪法》和让日本分担更多的责任而不得不吃的苦果。

另一方面,国际社会软弱的约束力是日本军力发展的外在动力。目前,日本不断滑向军国主义这种势头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有些人认为,当今国际社会对日本军国主义发展的无力约束,与二战前国际社会对德国军国主义发展没有有效遏制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倘若果

真如此,日本向军国主义发展将会顺利进行下去。日本在军事上具有侵略其他国家的传统,一旦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继续壮大,日本将会重演历史,将整个亚太地区搞得鸡犬不宁。当务之急,国际社会,尤其是亚太地区的相关国家,应该加大约束日本军国主义发展的力度,遏制其发展。

总之,日本再次成为亚太军事动荡策源地的征候越来越多。爱好和平的人们不能掉以轻心,必须携手努力,遏止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发展,决不能让其肆意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