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怪客”——美军无人机全扫描

2013-04-12 00:00:00郑昌
军事文摘 2013年12期

据美国《星条旗报》报道,2013年7月10日早晨,美军一架X-47B隐形无人机从马里兰州帕图森河海军航空站起飞,在两架F/A-18战斗机的护送下,依靠精确的GPS系统和先

进的航电装置飞到“布什”号航母上空,随后成功降落到航母的飞行甲板上。在当日的测试中,X-47B完成两次着舰,第一次着舰时,它如同有人驾驶飞机一样,用尾钩钩住飞行甲板第三根拦阻索,准确降落在航母上。第2次着舰时,指挥人员改变策略,命令它改为钩住第二根拦阻索。报道称,能根据指令钩住两根不同的拦阻索,表明X-47B的设计非常完美,在航域范围和性能方面表现出众,若能有效控制成本,将对F-35等有人舰载战斗机形成竞争优势。这又一次将全世界的目光吸引到美军无人驾驶飞机上。

纵观近几年的国际军事舞台,美军无人机的身影可谓异常频繁,从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到北约空袭利比亚、亚丁湾反海盗,美军的无人机无处不在,甚至在甚嚣尘上的美国和以色列可能摧毁伊朗核反应堆的军事预案中,美军无人机同样是不可或缺的“狠茬”,如今无人机又将更深一步迈向海洋。很显然,关注今天乃至明天的战争,就不能忽视这些“空中怪客”。

RQ-4“全球鹰”

相信了解冷战的读者都知道一款神出鬼没的飞机——U-2,它总是出没于敌国戒备森严的领空,靠着高空高速两大优势偷窥军事机密。然而“老兵不死,也将逐渐凋零”,年逾古稀的U-2也到了退休的岁数,而取代它的正是无人驾驶的RQ-4“全球鹰”无人侦察机。

“全球鹰”无人侦察机是在1998年完成首飞的较小的RQ-4A验证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高空长航时无人机系统。这种无人机的飞行高度在55000~60000英尺之间,续航能力28小时,有效载荷3000磅,可作为多传感器情报、监视和侦察平台。目前机上装有光电红外线和合成孔径雷达。Block-30新型机还将装载信号情报搜集装置。美国空军实验室还将为其研制称之为“光谱红外线成像技术试验床”的高光谱成像传感器。此外美国空军还将发展“全球鹰”的通信中继能力,如战场机载通信节点等,这是“真实网关”(Objective Gateway)计划的一部分。

“全球鹰”无人机由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生产,通过发射和回收单元在无人机视距内发射和回收,并由加州比尔空军基地的遥控任务控制单元通过卫星通信对其进行飞行控制。空军通常使用有人驾驶飞机的等级飞行员来控制无人机系统,但现在也在考虑通过专门渠道来培养无人机控制专业人员。

美国海军在2003年购买了两架带有光电红外线和合成孔径雷达的RQ- 4A及相关地面控制和支援设备。海军将其作为“全球鹰”海上验证平台,用以验证海军的无人机作战概念和战术、技术和程序。海军与制造商、实验室合作,通过研发传感器软件来提高无人机在海上环境的作战能力,如海上移动目标指示器和逆合成孔径雷达软件模式。2008年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承接了海军的广域海上监视无人机项目,即RQ-4N。这是一种海军型“全球鹰”无人机,配有海军专用的控制站,即战术控制系统。空军的RQ-4A和RQ-4B使用的是侧视雷达,而海军的RQ-4N则使用了360°全方位探测雷达。与空军型不同,海军的广域海上监视无人机系统能搜集全动态视频信号。广域海上监视系统是海军一个大计划的一部分,包括有人驾驶的P-8多任务海上巡逻机和MQ-8“火力侦察兵”垂直起降型战术无人机,以调整老旧的P-3“猎户座”巡逻机和加强海军的海上态势感知能力。广域海上监视无人机系统操作人员将同P-8多任务海上巡逻机机组人员协同工作。包括RQ-4N在内的所有“全球鹰”

无人机都需在跑道上起降,且不适宜用作舰载机。战术控制系统将与RQ-4N、P-8共处同一个基地,P-8可直接从RQ-4N接收信息。

MQ系列

在阿富汗战争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幅画面,一款外形酷似蜻蜓的无人机长时间在公路或者山区上空不断进行搜索,当发现并确认基地恐怖分子可疑目标后,直接执行武装袭击任务,这款酷似蜻蜓的无人机就是“捕食者”。

MQ-1“捕食者”无人机最初于1994年在空军开始进行高级概念技术验证工作,并于1997年正式成为空军项目。这种无人机于1995年开始执行监视任务,2001年装备了“狱火”导弹,主要装备空军和陆军。海军购买了三架早期型号的MQ-1“捕食者”用于研究和发展。

MQ-1C“空中勇士”是MQ-1“捕食者”的改型机,使用柴油发动机并由陆军的通用地面控制站系统进行控制。这种无人机装有光电红外线传感器、全动态视频信号和合成孔径雷达。机翼下装有激光指示器和固定挂点,实用升限28000英尺,可外挂800磅载荷,续航能力约28小时,巡航速度60节。MQ-1C“空中勇士”装备陆军师级单位,通常使用操作员而不是等级飞行员来控制无人机,但也时常使用一级准尉。陆军计划由师级指挥官直接指挥无人机的战场使用。除了MQ-1C“空中勇士”外,陆军的通用地面控制站系统还能控制其他无人机系统,包括“影子”无人机。

空军的MQ-9“死神”(即过去的“捕食者”-B)是MQ -1的加大型,实用升限为50000英尺,续航能力24小时,巡航速度120节,机翼外挂点可携带3000磅载荷,内载75磅载荷。该无人机装有光电红外线传感器、全动态视频信号装置和合成孔径雷达,主要用于猎杀时效目标。其起降是在无人机的视距链内进行控制,飞行则由内华达州的克里奇空军基地进行遥控。目前美军装备的所有型号的“捕食者”无人机都为岸基型,不能在航母上使用。

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海军就考虑将“捕食者”用来满足其中空、中续航能力的无人机需求。1996年,海军完成了“捕食者”无人机的海洋化研究,但海军作战部决定停止对空军型“捕食者”的全海洋化改造,改为采用其中的数据接收和定位控制系统。1997年,海军向国会提交的一份文件称,基于对“捕食者”海洋化研究的结果,“海军决定停止研制能在航母和两栖攻击舰上发射和回收的‘捕食者’无人机”。在竞标期间,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通用原子公司提出了舰载型“水手”无人机方案,与诺斯罗普·格鲁曼和波音公司竞争广域海上监视无人机项目。最终,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赢得了合同。海军将引进一架空军型MQ-9,用以验证传感器和战术、技术和程序。2005年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引进了非武装型MQ-9,用以执行边境监视任务。

“捕食者”将装备一种称之为“ACES-Hy传感器”的高光谱红外线远程成像传输系统。“捕食者”也可用于通信中继的后选平台,包括战场机载通信节点。

最新款“ 捕食者”是“ 捕食者”-C,或称为“复仇者”,2009年4月首飞,采用喷气动力外部设计可降低雷达反射面。虽然“复仇者”尚处在早期发展阶段,但据称其续航能力和载荷能力与MQ-9“死神”相当,带有内置武器舱和外部武器固定挂点,所使用的喷气动力系统将使其飞得更高(60000英尺)、更快。

MQ-8B“火力侦察兵”是垂直起降型战术无人机,主要承包商是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火力侦察兵”是陆军未来战斗系统计划的四级无人机,用以执行侦察、监视和目标定位任务。海军也将这种无人机用于支援滨海战斗舰,尤其是用于支援滨海战斗舰的反水雷、水面作战和反潜作战任务模块。它还能使用不同配置的传感器和武装系统来支援这些任务模块。它占用的空间小于MH-60多用途直升机,并能在不同的军舰甲板上起降。“火力侦察兵”的研发和使用与滨海战斗舰密切相关,但由于滨海战斗舰的交付延期,海军明智地决定在其他战舰上进行这种无人机的测试。“火力侦察兵”的实用升限为20000英尺,有效载荷600磅,巡航速度117节,续航能力至少6小时,装有光电红外线传感器、激光指示器和测距仪。未来还将装载海面搜索雷达、海上移动目标指示器或信号情报搜集系统,甚至可能研发声呐浮标监测能力和延长视距通信的通信中继能力。“火力侦察兵”的机翼下有武器挂架,可携带“狱火”导弹或“毒蛇”激光制导滑翔武器。未来还可能携带小型轻便的鱼雷。该无人机使用视距通信并将从滨海战斗舰上进行控制。海岸警卫队也表示对这种无人机系统感兴趣。

RQ-7“影子”

1999年美国陆军选择了“影子”无人机系统来为地面机动指挥官提供支援,海军陆战队也在2006年将这种无人机系统用来替换其“先锋”无人机系统。“影子”无人机的主要承包商是美国AAI公司。

“影子”无人机装有自动起降系统,通过弹射器发射并能降落在飞机跑道上。这种无人机的续航能力为6小时,升限15000英尺,巡航速度60节并能携带60磅有效载荷。它通过视距链操作(无卫星通信),并由陆军的通用地面控制站系统进行控制。“影子”无人机装有光电红外线传感器,未来型号还将装载激光指示器。目前己研制出一种通信中继系统来延长地面用户的视距通信能力并能与不同的无线电链接。“影子”无人机的设计基于MQ-5B“猎人”,不能携带武器。“猎人”无人机是陆军的侦察、监视和目标定位专用平台。在伊拉克战场上,“影子”经常被用来执行护送、保护和反简易爆炸装置任务。每个陆军旅战斗队都装备了一套“影子”系统,包括4架无人机和2个地面控制站。

RQ-11“大乌鸦”

RQ-11“大乌鸦”是2002年开发的一种手抛发射小型无人机系统,用来在营以下单位为部队提供保护,厂商是Aero Vironment公司。美国陆军、特种作战司令部、空军和海军陆战队已装备了数千架这种无人机。“大乌鸦”的升限为14000英尺,有效载荷1磅,续航能力1.5小时,装有光电红外线传感器。它能从地面控制站通过视距链进行遥控,或通过全球定位系统自动飞行。

RQ-170“坎大哈野兽”

2011年12月4日,伊朗官方电视台报道,伊朗军队在东部靠近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边境地区使用防空部队和电子战部队成功击落一架美军无人侦察机,美军在相当长时间内都否认这架飞机的存在。这架无人机就是美军最新型的高空隐身无人侦察机RQ-170,绰号“坎大哈野兽”。

RQ-170是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委托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制的高空隐身无人侦察机。该机翼展26米,长4.5米,高1.84米,配备有高度先进的侦察、数据搜集、电子通信和雷达系统。它与一般无人机需要地面人员用操纵系统进行“远程控制”不一样,RQ-170高度智能化,据说是人类历史上首款无需人工干预、完全由电脑操纵的无人机,负责研制该机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工程师曾透露,这款无人机要把“远程控制”这个词从人们的脑海中抹掉。RQ-170在作战时,地面控制员只需通过鼠标进行控制,点击鼠标即可控制飞机的起飞和降落。总而言之,只需点击鼠标,由340万行代码构成的软件就会操纵RQ-170进行相应的作业。

RQ-l70无人机是一款无尾翼飞机,从外形上看,酷似缩小版的B-2轰炸机,其外翼由铝合金部件和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蒙皮组成,设计飞行高度接近1万米。由于RQ-170利用计算机系统处理起飞、降落以及空中加油等各项指令,它可以忽略人类飞行员的身体承受极限,使美军现役战机的滞空时间从10小时延长至30小时,这将极大增加飞机的作战半径与航程,可以深入内陆执行侦察乃至打击任务。据军事专家称,RQ-170虽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隐身侦察机,但是无尾翼的独特设计使其对所有波段的雷达波的隐身性能都极高,这将保证其能够突破敌方防空圈,如果以后携带武器,就能为后续有人驾驶作战飞机打开通道,极可能用于有效克制反舰弹道导弹。

A160T“蜂鸟”

波音A160T“蜂鸟”是下一代垂直起降型无人机系统。目前,该项目由美国国防高级研究项目局赞助,并计划在近期进行试飞。这种无人机较“火力侦察兵”大,占地面积接近MH-60直升机,但它将飞得更高并具有更大的载荷,可从海上平台起飞和实施广域海上监视任务。它能在15000英尺的高度盘旋,在30000英尺的高度巡航,有效载荷为300~1000磅,携带300磅载荷时续航能力为10小时,巡航速度60节。这款无人机也可用于执行猎杀任务或在地面战中为特种作战部队和海军陆战队提供近距离空中支援。

“扫描鹰”

“扫描鹰”是一种小型战术无人机系统,擅长长航时飞行而不是载荷,可使用舰上发射和回收装置。海军陆战队在伊拉克用其为部队提供保护,也可部署在军舰上。“扫描鹰”是由Insitu公司和波音公司联合研制的产品。目前波音公司向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出租这种无人机。

“扫描鹰”的有效载荷为13磅,续航能力至少15小时(验证飞行时曾飞过29小时),巡航速度49节。它通过气动弹射器进行发射并用天钩回收。它能在多种舰船上使用,包括没有任何飞行甲板的舰船,也能在偏远、简陋的地区使用。它通过视距数据链进行操作,装有光电红外线传感器。波音公司正与ImSAR公司合作为其研制一种小型的合成孔径雷达,还与美国国防威胁降低局合作,作为“先进技术验证”计划的一部分研制一种具备生化武器探测能力的“扫描鹰”无人机。这种无人机将安装铱星数据链使其具备超视距通信能力。

“综合者”

波音/Insitu公司还将研制一种载荷量比“扫描鹰”更大的“综合者”无人机。“综合者”是Insitu公司无人机系列中的下一个计划。与“扫描鹰”相比,这种无人机的航程、载荷、升限、航速和体积都有所增加。“综合者”将能执行目前“扫描鹰”所执行的任务,而且能力会更强。但由于“综合者”的翼展增加了57%,机身长度增加了85%,因此有人担心它能否在与“扫描鹰”相同的舰船甲板上使用。同样,由于载荷重量的增加和空重增加了两倍,

人们担心在用天钩回收时是否会对操作人员、无人机和军舰构成安全隐患。如果这些问题得以解决,那么“综合者”无人机就能成为海军的海上控制和战术情报、监视和侦察候选无人机,并在执行长航时任务方面对其他无人机起到补充作用。

据Insitu公司介绍,为解决“扫描鹰”和“综合者”的发射与回收问题,公司对气动发射系统进行了改进,用占地面积缩小但使用体积不变且能力更强的天钩来回收无人机系统。为解决无人机会挂住天钩的问题,Insitu公司改动了襟翼螺栓,使其在挂住和损坏无人机襟翼之前自动脱落。在无人机收回后,这些螺栓能轻易地装回原位。

“扫描鹰”或“综合者”以及其他承包商提出的方案,可能成为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小型无人机系统/2级无人机采办种类计划在发展与验证阶段的后选平台。

“美洲狮”

“美洲狮”是一种手抛发射小型无人机系统,目前有两种型号:一种用于海上,另一种用于陆地。这种无人机由Aero Vironment公司开发,潜在用户包括特种作战部队和陆军。“美洲狮”无人机的升限为10000英尺,有效载荷2~4磅,续航能力2小时。

“全球观察者”

“全球观察者”是作为“联合能力技术验证”项目的一部分进行研制的高空长航时平台。该项目得到了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陆军、空军、国土安全部和海岸警卫队的资助,主要由美国Aero Vironment公司负责项目承包。该平台使用液态氢混合动力发动机,有效载荷400

磅,飞行高度65000英尺,续航能力大约一周,可用于执行情报、监视和侦察以及通信中继任务。

责任编辑:葛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