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计算题也要“说理”

2013-04-12 00:00:00朱海建
初中生世界·九年级 2013年10期

今天上课,老师让我到台上讲解课堂作业中的第1题:+3=_______.

我从来没有站在讲台上给同学讲解过题目,而且只会做不会说,所以拖了很久都没讲清楚,老师便让别的同学帮助我讲解. 同学讲解完,老师又让我复述一遍并举例,这一过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下是当时的情景.

在我回答出答案后,老师追问:“为什么+3=4呢?”

我当时就呆了,没有想到老师竟然问我这个问题,而且这种一看就能知道结果的题目,哪能说出为什么.

老师换了个问题:“你是用什么方来来解这种题目的?”

我想了一会,脱口而出:“乘法分配律.”

同学们听后都笑了,老师说:“你再往近处想想. ”

我想了半天就是没想出来,老师等了会,便让同学来告诉我这个解法的依据.

一个同学说:“这是同类二次根式的加减法则. ”

老师让我重复一遍,然后问我:“你能再举一个例子,说说你对二次根式加减的理解吗?”

老师追问:“算式中1是从哪儿来的呢?”

我答:“1是的前的系数.”

老师表示了肯定,说:“以后遇到此类计算题也需要学会说理,如果实在说不上来,可以考虑用举例的方法向老师和同学们解释,善于举例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 ”

接着老师又说:“刚才朱海建同学讲的乘法分配律是上位知识,而合并同类项是从乘法分配律的基础上得来的. 相对来说,合并同类项就属于下位知识,合并同类二次根式相对于合并同类项又是下位知识. ”

老师最后引用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的一句话:“所谓解题智慧,不是别的,而是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 ”我把这句话记在课本的首页,时时激励自己.

刘老师点评:朱海建同学这篇课堂听课的反思写得很好. 从他的记录可以看出,我们意在追求一种观念:计算问题并不仅仅是培养细心、死算,明确算理,做到像几何推理那样步步有据也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