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玲,胡连生
(南京财经大学,江苏 南京210046)
一
后物质主义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的欧美工业化国家,它是相对于物质主义而言的一种价值观。其基本诉求为生活质量、自我实现和公民自由,其最显著的特征为重视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科学发展观是新世纪指引中国发展的科学理念,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虽然二者形成的年代不同,适用国度不同,政策指向及效用目标不同,但二者还是在价值理念等诸多方面具有契合点。
(一)以人为本理念——二者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提高民众生活质量、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同后物质主义发展理念一样,科学发展观彻底否定了“以物为本”的物质主义发展模式,将人民生活、人民的主体地位、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价值,坚持把人民的生活幸福作为基本诉求。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进程中,我国民众的健康水平、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强调要完善现代教育体系,提高全民受教育的水平,形成终身教育体系;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要“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在基层“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尊重和保障人权;强调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后物质主义思潮的出现是由于工业化国家在单纯追求物质发展的进程中,对资源与环境造成了破坏,对人的身心形成伤害,人们对社会发展进行反思,进而形成了新的价值理念。后物质主义反对“见物不见人”的发展模式,它从价值理性出发,认为“人活着并非只要有面包就够了。如果没有精神上的对话……人类就将退化成一堆器官,而世界也将变成精神荒漠”[1]。后物质主义注重精神生活,注重非物质化的东西,追求丰富多彩的人生。人们将闲暇时间用来读书、参观博物馆、参加体育锻炼、旅游交往、欣赏大自然,让生活更有情趣。近年来在西方国家盛行的“慢活”人生,也是后物质主义人生价值观的体现[2]。放慢脚步、放慢生活节奏成为一些人的时尚选择。后物质主义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做志愿者,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已蔚然成风。有些人做志愿者是从小做到老,将其作为实现个人社会潜能、个人价值的一种途径和生活方式。许多个人与企业积极参与慈善活动与捐赠活动,且参与范围极广,并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活动。
(二)可持续发展目标——二者具有不谋而合之意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正在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正在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天、海洋工程等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同时,我国正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也正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即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我国坚持统筹兼顾的方针,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后物质主义倡导可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实现人化自然与人的自然化之间的统一,经济发展与高质量的人民生活的统一以及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的统一。在后物质主义理念影响下,西欧一些国家走上了循环经济发展之路。所谓循环经济是指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做无害化处理,并再利用,使物质能量梯次使用,闭路循环。当代资本主义各国的循环经济坚持三个原则,即减量化原则、再利用原则和再循环原则,做到最大限度减少废弃物排放。目前西方发达国家都在推行循环经济。德国早在1972年就颁布了《废弃物处理法》,1994年再颁布《循环经济与废弃物法》,严格监督并执行。瑞典确立“生产者责任制”原则,生产者要对其产品的生产和最终消费后承担环境责任。日本精细地规定了垃圾减量以及增加回收利用比例的技术指南,涉及18个行业28种产品废弃物。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二者具有殊途同归之果
科学发展观坚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水、节能、节材、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注重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模式和消费模式。近年来,节能环保的风能发电、太阳能发电和沼气发电等节能经济在我国有了飞跃性的发展。为保护资源环境,我国坚持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封山育林、植树造林,使森林面积年均增加60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0.36%。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为了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我国已经全面制定了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行动目标,到2020年要使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非化石能源占有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要达到15%左右。“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以重点行业、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产品为着力点,推动工业节能降耗减排治污迈上新台阶,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和再制造产业和节能环保装备,实施鼓励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品出口的贸易政策。近年来,创建优良环境成为各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已不仅仅是各地政府的一个口号,而是切实地落在实处。在大众层面,环境意识、环保理念在逐步增强,低碳生活、低碳出行、低碳消费正在兴起,科学发展观在各个层面展开并实践着。
后物质主义大力倡导节能经济,寻找可替代能源。为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西方各国纷纷开发可再生能源和生产节能产品。欧盟委员会提出建议,要求欧盟成员国放弃对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到2020年,欧洲的动力至少要有20%来自可再生能源。据统计,德国2004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超过电力供应量的10%,创造了12万个就业岗位。可再生能源产业总产值达到100亿欧元[3]。太阳能、风
(一)国家发展战略与多元文化的区别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纲要对落实科学发展观作出了具体部署,科学发展观成为中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有完整的理论阐释,更有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措施。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即“五个统筹”,全社会都在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
后物质主义是西方多元文化中的一种,它同生态主义、绿色主义、动物保护主义一道构成当代西方的环境价值理念。它没有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当然这样表述并不等于说西方发达国家不实施与后物质主义理念相同的一些政策。我们看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非常重视环境保护,注重节能、可持续发展,相继推行了有利于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的政策,但这是执政者受到多种社会思潮影响下实施的政策,后物质主义只是其中的一种。
通过二者的比较说明,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科学发展观,其执行力度更强,效率更高。国家通过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社会政策对企业进行引导,促使其进行绿色生产,文明生产。国家环保局对企业生产制定强制性的节能、降耗、减排指标,环保部门对重大项目进行环境评估,并一票否决。中央对干部的考核由过去的重视GDP指标改变为偏重绿色GDP以及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等因素。从时效上看,科学发展观从2003年提出至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全社会都在落实科学发展、绿色发展,人们的环保观念大大增强。而后物质主义作为一种价值理念,自上世纪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至今已三十余年,它更多的是呈现在大众层面的价值理性上,内化为人们的环境意识与行为自觉,是一种发展趋向,政府主导不明显。
(二)理论提出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
二战后,当代资本主义驶入了生产力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以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新的科技革命,将西方国家引入了高福利的“丰裕社会”,社会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人们不再热衷于经济增长和财富占有,不再将产值、产量、利润等物质价值看成经济活动中唯一重要的变量,不再将赚更多的钱、拥有更多的物质财富作为人生的唯一目标,“非物质化”、“减物质化”应运而生,它是对工业化时期大肆破坏资源环境、一味追求高利润的物质主义的检讨和合理替代。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是,我国经历了二十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发展速度持续处于世界的前列,经济总量大幅上升,同时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的弊病也大量出现,因而亟需改变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科学发展观应时而生。但此时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并不富裕。目前我国刚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面临巨大的承载压力,与西方发达国家不是处在一个发展层面上。因此,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是发展,解决诸多社会问题要靠发展,化解各方矛盾靠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将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任务。
(三)对内政策与对外政策的态度立场不同
中国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程中,坚持国内国外一致原则。随着中国融入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更多的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它们在国外生产,严格按照所在国的环保标准进行组织,甚至一些落后国家无环保标准,我们就参照国际标准或中国标准进行生产。从2004年起,中国进出口银行出台了绿色信贷指引,之后商务部、国务院以及国家林业局先后出台制度,要求中国企业在海外履行相关业务,以促进在当地的可持续经营[4]。中国政府认真履行二氧化碳减排义务,主动提高碳排放减持比率,已向世界承诺自主减排目标。在历次联合国气候大会上,中国都发挥积极和建设性作用,承担国际义务。
后物质主义价值观无疑代表了社会文明与进步方向,应予以倡导,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在实践上也遵循这一理念。但考察这些国家的做法,却发现了明显的对内政策与对外政策的不一致。在西方发达国家,环境意识早已深入人心,任何政府及企业都严格遵守环保法律法规,无论哪个党派竞选,都要高举绿色环保旗帜。但在国际上,它们却是另一幅面孔。为了保有国内资源,维持经济的增长和较富裕的生活水平,它们到国际上掠夺资源:亚马逊的热带雨林装饰着富国豪华家居,稀有植物的破坏性砍伐保证抗癌药物的原料供给,到中国低价购买稀土保障导弹研制芯片生产战机上天,为满足日本人的胃口,不惜毁掉泰国12万公顷的森林来养殖对虾。发达国家将发展中国家当成了垃圾站,把核废料、工业废弃物甚至医疗垃圾大量倾泄到发展中国家。后来干脆将高污染行业转移到外国生产。据统计,上世纪90年代,中国在引进的外资企业中,高达三成为污染密集产业。上海雀巢饮用水有限公司、日本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上海松下电池有限公司……这些著名的跨国公司都上了中国环保违规企业的黑名单。甚至深受人们喜爱的苹果公司,在华生产也释放污染。
三
通过对科学发展观与后物质主义的比较研究,可引发我们以下几点思考。
首先,后物质主义与科学发展观中表述的一些价值理念,如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等等,是人类共同价值观的体现。近现代工业发展史表明,传统工业生产在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对生态的巨大破坏和对人的身心健康的损害。无数个环境灾害事例警醒世人,人类生存的地球只有一个,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爱护家园就是爱护自己。于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各种环保主义思潮纷纷诞生。中国在90年代后,也热切关注环境问题。无论是后物质主义还是科学发展观,其表达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等诉求,都代表了人类的共同价值取向,是文明社会的共同追求。
其次,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发展问题是全球性问题,要靠世界各国携手共同努力。面对全球性问题,世界各国理应不分制度、不分发展程度,共同治理。而西方发达国家从本国利益出发,并未展现出大国富国的胸怀与风度。为遏制世界气候变暖,国际社会制定了《京都议定书》,用以约束各个国家履行减排义务。但一些发达国家消极抵触,美国、加拿大甚至相继退出《京都议定书》。这表明,国家利益仍是至高无上的,我国在履行国际环境义务上还应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
再次,衡量一个社会的发展不仅要看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水平,还要看非物质方面的发展水平。我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成就有目共睹。但看一个国家是否强盛,经济发展水平只是一个方面,要综合考量。后物质主义关注的生活质量、公民自由和自我实现的价值理性,应引发我们思考。这些年来,社会对一夜暴富的神话宣传,媒体对赚大钱的成功人士的追捧,都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贪得无厌、唯利是图之风的盛行。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发展是全面发展,它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因此我们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社会良好风气的引导。在这方面,后物质主义主张的物质消费合理化,追求健康的精神生活与自我实现,值得我们思索与借鉴。
[1]玛利昂·格莱芬·霍登夫.资本主义的文明化?[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29.
[2]胡连生.当代资本主义非物质化趋势评述[J].江汉论坛,2009(4).
[3]黄海峰,等.德国循环经济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47;青木,等.多国实行有奖使用太阳能[N].环球时报,2008-06-27.
[4]杜娟.中国需要绿色走出去[J].WTO经济导刊,2010(8).